天天看點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作者:大院子女

圖文/劉衛平(老馬)

閑來有時聽聽音樂,其中軍歌是喜愛的曲目之一,特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聽來格外親切,催人感慨,随着清脆嘹亮的軍樂,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幾十年前的軍營。

這是人生一段難以忘懷的從軍經曆,那時我們青春年少,心地純潔,雖然那個年代生活條件不比現在,工作苦些累些,但心裡是甜美的。是信仰和理想支撐我們,讓我們忘我工作,不徇私情。嘹亮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經常在軍營裡回放,響徹大院上空。

我從小在煙台26軍軍營大院裡,經常聽到這首歌,優美的旋律,早已融入心田。受這首歌的感召,我入伍參軍,的的确确感受到軍營裡,各級上司和老兵們給新兵的關懷、溫暖和教誨。

因為我們把最美好的時光一青春獻給了國防,而軍隊也給了我們最好的回報。

在解放軍這所大學校裡,學習了政治理論,學習了軍事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健康純樸的軍風、軍德,軍紀,培育了我們,感染了我們,讓我們成為品性良好的軍人,為我們築起了牢不可破的紀律、道德底線,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把年輕,活力留在了軍營,把記憶符号留在了軍營。

我雖然離開軍營30多年,但始終魂牽夢萦,心還在那裡,一步也沒有離開,時時還要去尋覓。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從七十年代初算起,我當兵在濟南軍區後勤十分部經曆過三個機關,前九年在基層機關,分部軍械修理連(二連)和25野戰醫院,後十年在分部機關。

每一次戰友相聚時,我一次次重複念叨,分部雖然撤銷了,但戰友還在,“陣地”還在,故事還在,精神還在。

2016年去山東萊州,尋找曾經工作一年的25野戰醫院,25野戰醫院雖然從軍隊編制上撤銷了,但對它的印記是抹不去的。

25野戰醫院坐落在離萊州灣不足3公裡的地方,院子裡有五十年代初蘇聯建造的兩座紅色的磚樓,然歲月是無情的,醫院舊址還在那裡,人去樓空,醫院好多年前遷移到日照,後來撤銷了。

但這座紅樓裡,留下了風華正茂的年輕軍人的足迹,留下了許多男兵女兵的青春歲月,留下了讓我難忘的印記。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25野戰醫院舊址

1976年我來到醫院這座紅樓沒有多少天,便從紅樓出發,到河北度過了一年難忘的月月。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震撼人心的一年,讓我經曆了艱難而光榮的歲月,那就是1976年發生了震動億萬人民的唐山大地震,我們奔赴河北,參加了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

分部汽車修理連曲江,警通連趙洪亮和我,我所在連隊衛生員孟慶忠,還有十幾名連隊骨幹,于1976年7月從分部機關直屬隊,作為有生力量補充到25野戰醫院的。當時據傳分部可能撤銷,把三個連隊的骨幹放到25野戰醫院,恰好該院急需補充一批男兵。

野戰醫院不同于駐軍醫院,遇有戰事和緊急情況,後勤部隊首先出動的就是野戰醫院。七十年代十分部主要保障方向是膠東26軍、内長山要塞區、青島警備區和煙威警備區。

我們分部有兩所野戰醫院,22和25。

據曲江記載:“1976年7月28日淩晨,河北唐山地區(現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震中豐南縣),大量房屋瞬間被夷為平地,人員傷亡慘重,還有很多人被埋在廢墟之下急需救援。那裡的老百姓有危險,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駐唐山地區以及周邊的鐵道兵、基建工程兵、北京軍區、沈陽軍區、軍事院校、空軍、海軍等部隊最先投入救人,之後陸續雲集唐山地區的部隊達到十幾萬人。年輕的軍人們冒着餘震危險,僅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從死神手上奪回大量被埋群衆的生命。當時我在濟南軍區第25野戰醫院服役,大地震之後,我們全院醫護人員從山東半島星夜啟程急赴唐山,奔波數千裡到達災區後,迅速開設一所完整的綜合性醫院,在災區一年多救治了大量的傷病員,直至1977年9月底全院才撤離災區傳回山東。”

1976年8月1日,我和曲江等十幾名來醫院不久的戰友,和25野戰醫院趙利群等一大批女兵、男兵,還有我們二連戰友年維佳的父親年豐剛(時任25野戰醫院醫務處主任),緊急啟程奔赴河北參加抗震救災。

據時任分部戰勤科參謀鮑華回憶:“25野戰醫院開進的時候,軍區的指令是分部工作組代為下達的,我那時在戰勤科。”

那一刻我還依稀記得,那一陣子像是爆發戰争一樣令人緊張,25野戰醫院戰友們的弦繃得緊緊的,緊張有序地做好各項準備,随時聽令拉出去,做到召之即來,戰之能勝。

“八一”夜晚,一聲令下,在漆黑的夜空中,隻有懸在空中明亮的月亮為我們送行,全院二百多名戰友們靜靜的站隊集合,清點人數後帶上醫療等保障裝備,登上運輸車。

據趙洪亮回憶:“醫院出發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大的行動,吃完晚飯就和幾個戰友到營區外散步,當行至醫院南邊楊務溝村時,醫院的緊急集合号吹響了,我們意識到有情況,就趕緊往回跑,一進營區大門,就看見全院上下忙翻了天。醫務人員忙着搬運戰備醫療箱,炊事班把行軍鍋等炊事用具都整齊的擺放那裡等待裝車。我們是被臨時配置設定到各所,即刻參與到搬運隊伍中。

8月的天氣炎熱難熬,搬運醫療器械藥品箱是一個體力活,沒搬幾趟就汗流夾背,我們這些男兵小夥隻得赤膊上陣,半個月在海邊遊泳訓練被曬得黑乎乎的皮膚被暴露在衆人面前,那時人們調侃我們這遊泳小分隊的人是“拉非克”,因為“黑”的獨特,是以平時一個人都不好意思暴露在衆人面前,何況還有那些還沒有熟悉的女兵們背後的指指點點,但在這時竟沒有一點羞澀感了。隻有一個信念拼盡全力完成任務。因為我們剛剛結束了半個月的遊泳訓練,體能大大增強,大都是年輕小夥,自然成了搬運的主力。在前前後後的裝卸工作中我們總是沖在前面, 受到上司和同志們好評。”

當時運送我們去濰坊火車站的是掖縣(現為萊州)汽車運輸公司。趙洪亮說:“醫院出發前的當天下午接到上級指令,要我們全院出發執行抗震救災任務,下午六點鐘出發,晚上九點鐘趕到濰坊火車站,時間緊任務重!當時上級指派駐紮在萊陽的汽車91團配備車輛配屬我們院執行任務。從萊陽至掖縣行車時間為二至三個小時,等到汽車團車隊來時再裝車就不可能按指令時間到達濰坊。

關鍵時刻,院黨委作出決定,請求地方政府支援, 便向掖縣縣委請求派遣車輛。掖縣縣委當即指派縣運輸公司車輛齊發我院,有些跑長途的司機還沒吃飯就加入到運輸隊伍中來,那場面也很讓人感動。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通過調用車輛這件事,足以反映出當時的上司班子組織指揮的果斷和靈活性。由于地方全力配合,我們院按上級要求時間順利到達了濰坊火車站。汽車團的車成了馬後炮。”

當時,許多人來不及告别親人,義無反顧,冒着酷暑,踏上迢迢千裡路程。先是乘運輸車趕到火車站,再乘軍列悶罐車,咣當了好幾天,神心疲憊的到達目的地一一河北唐山灤縣,當見到災區房屋成片倒塌的慘景,大批的傷員等待救治,災區人民群衆渴望援助的目光,立即激發了戰友們鬥志,我和所有戰友一腔熱血投入到搶救傷病員的戰鬥中去。

現在回想,當時離開山東的那一刻,我是“稀裡糊塗”的,當時我們分部機關直屬隊十幾個戰友剛調到醫院,正在接受醫學基诎知識教育訓練和遊泳訓練,沒幾天光景,突然奉命去執行重大任務。隻是知道要去抗震救災,具體地點、時間和任務是什麼?一概不知,在連隊當了幾年班長的我,剛調到醫院時間不長,還沒反過神來,就投入這麼重大的緊急任務。

當時戰友們隻有一個信念,軍人服從指令為天職,大家連續幾天在悶罐車裡,跟着火車的節奏,心裡哼着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着祖國的大地,背負着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個場景就像上前線打仗一樣,25野戰醫院戰友們,不管男兵女兵,都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開赴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趙洪亮回憶:我們全院開赴唐山後,分部上司率團到河北栾縣對我院幹部戰士進行慰問,分部政治部王仁署主任是慰問團成員之一,因在分部警通連時,我是通訊員,因工作原因和王主任接觸比多,彼此比較熟悉。他關切的問我:“來醫院怎麼樣?工作還适應吧?我說:“沒有在連隊那麼緊張有序,這裡作風比較散慢。”王主任接過話茬說:“ 要看醫院的長處,這次來唐山,全院行動,僅用三個小時就按上級指令時間順利完成從掖縣到濰坊的集結任務,這不是雷勵風行的作風嗎?”的确如此。可見上級上司對25野戰醫院的行動是非常滿意的。

在河北唐山灤縣一年的艱難歲月,讓我們見識了什麼是偉大的人民軍隊,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人民軍隊。什麼是偉大的祖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慘重的大災面前,在嚴酷的考驗中,如軍歌所唱:“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抗震救災就是一場艱巨光榮的戰鬥,雖然是和平年代,參加抗震救災這場戰鬥,猶如上了戰場一般,整個災區的工作節奏和管理,像戰時一樣。

當年,25野戰醫院廣大醫護人員不畏困難,不畏艱險,冒着生命危險,搶救傷員,譜寫了一曲曲救死扶傷的動人樂章,災民和患者送來的一面面紅色錦旗,還在我的記憶中。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今年9月,我在煙台巧遇25野戰醫院趙利群,我們是煙台26軍家屬院裡的發小,又同在一個醫院參加了偉大的抗震救災,我們說起醫院那些往事,說起難忘的抗震救災,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曆,讓我們共同擁有了一個特殊經曆,作為軍人雖未上過戰場,但上過震驚世界的河北唐山大地震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猶如上過戰場一樣,人間正道是滄桑。

見到趙利群,不由的讓我回想起25野戰醫院的那些女兵,她們大多為幹部子女,從小沒有經曆過什麼苦累,但在災區,沒有一點嬌氣,工作起來,一點不輸男兵,“巾帼不讓須眉”。

災區苦不苦?累不累?危險不危險?确實又苦又累又危險。在災區時,經常會受到餘震不斷的危險,過冬時住在草席搭的臨時“住宅”,剛開始沒有新鮮食物,吃上幾口戰備餅幹湊合一下,搶救受傷群衆,不分白天黑夜,等等。

25野戰醫院全體赴災區人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夜以繼日,為人民群衆排憂解難,留下了感天動地的英雄樂章。

特别是醫院的女兵,從她們身上看到,在軍歌的感召下,不忘初心,不負韶華,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軍營裡,把艱苦奮鬥的足迹留在河北唐山灤縣大地上。

我為25野戰醫院的這些英雄女兵而驕傲。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作者于山海關

25野戰醫院赴河北抗震救災一年,被濟南軍區後勤部史料記載如下: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按照中央軍委和軍區的指令,陸軍67軍前指率76師前指帶228團和199師前指帶596團及5個舟橋連,動用各種車輛422台,計3290餘人,開赴天津市執行抗震救災任務;24、25野戰醫院共430人,帶車輛17台,分别開赴河北灤縣、昌黎縣執行搶救傷病員任務;還派出5個衛生列車醫療隊,先後組建了40個醫療隊和5個野戰醫療所,就地待命。

在搶險救災中,廣大後勤人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積極搶救傷病員,共收治搶運傷員6千餘人。

我為25野戰醫院抗震救災的輝煌院史而感到自豪。

當時醫院的上司,他們都是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入伍的,經曆了戰争年代的風風雨雨,厲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能夠随機應變處置複雜的突發事變。本次抗震救災任務就表現的特别突出。

歲月靜好,負重前行,回眸凝望,十分懷念帶領我們完成了艱苦卓絕的載入史冊的河北唐山抗震救災任務的韓錫民院長、潘超政委、李好賢副院長、賀印德副院長、李雲龍副院長、年豐剛主任,楊善德主任及三個所的一些老上司。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作者于天安門

1977年5月,醫院安排我和政治處宋岚執行外調任務,路經北京去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門,留下這張相片。

我們在河北勝利完成抗震救災任務,傳回齊魯大地之前,解放軍總後勤部邀請25野戰醫院全體抗震救災人員進京,住在總後勤部招待所,放假3天,讓我有機會再去了天安門。

這一次,不僅再看了天安門,還看了國家博物館、頤和園和天壇公園。

讓一個團級機關全體人員進京,這是軍委總部首長和機關對我們這些抗震救災将士最高的政治榮譽和獎賞。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作者于北京毛主席紀念堂

說到這裡,加一段個人的心路曆程。

1976年7月到這所醫院時間不長,說實話我有些後悔,原本在二連和戰友們相處的十分觸洽,修理軍械裝備幹得風聲水起。突然換了機關,換了工作,人生地不熟,工作拿不起來,多少有些沮喪和郁悶。但跟随25野戰醫院來到災區後,看到災區需要子弟兵,人民群衆需要我們,此時軍歌裡“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着祖國大地…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我耳邊響起,我的想法一下子改變了,人不能陷入低沉,要面向光明,放棄私心,為抗震救災出一份力,為災區群衆做點事。

在救災地,我分到一所,醫生護士的活我是幹不了,到炊事班幫忙是個不錯的選擇,跟着職工隋師傅,學習做飯,為一所醫護人員提供夥食保障。我每次給醫護人員添菜,多添一些,讓他們吃飽吃好去救治傷病員。司務長忘記名字了,有一天他悄悄告訴我,有車到秦皇島采購食品,讓我一起去看看,是以有了山海關留影這張相片。

後來又讓我到病房,跟着醫生看怎麼救治傷員,跟着護士學習打點滴打針、測血壓測體溫,參加了救治傷病員的護理工作。災區大部分傷員是骨折病人,每次見到他們痛苦的表情,心中不免一陣陣難過。當他們經醫護人員治療戰勝疾病,痊愈出院時,别提心裡有多高興了。

一所張所長和韓教導員,好像是五十年代的老兵,經常詢問我的工作情況,讓我到現在也覺着這兩位老兵的溫暖還在,救災工作那麼繁忙,還要關心體恤部下。

25野戰醫院在河北一年,分部上司和機關沒有忘記我們。鮑華告訴我:“大概你們在唐山救災一年,我和政治部馮蔭柞副科長陪孫瑛副部長去灤縣慰問了你們。”

1977年9月,25野戰醫院完成任務回到山東掖縣(萊州)醫院營房,我們高度緊張的身心才完全放松下來。聽說分部沒有解散,我要求回到了久别的分部軍械修理連(二連),三年後調入分部機關。在分部機關工作期間,經常到下屬機關檢查和調研工作,印象中去過25野戰醫院。1987年,136醫院(25野戰醫院搬到日照改為136)政治處主任來分部機關辦事,特邀我去趟日照136醫院,但忙于他事沒有去成。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1979年在濟南英雄山,左一曲江、左二作者

在近20年軍旅生涯中,我在25野戰醫院行程雖是短暫的,但卻經曆了風雨兼程的抗震救災,這對每一名參與者,是一次重大的考驗,是一次血與火的淬煉,是一次意志和作風的磨練。這種淬煉成鋼的軍人本色,讓我受益終身。

如同曲江所言:“唐山的老百姓在巨大災難之中的不抛棄不放棄,給我力量和堅強;是災區的緊張工作和艱苦環境,給我淬煉和剛韌;生生死死之間才真正意識到,與生命、健康和健全的肢體相比,名利官職不過是過眼煙雲;在千帆過後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修正三觀,純粹自我……這點點滴滴,彙集于心,踐行于身,受用一生,怎能不感恩難忘的唐山之行?”

我們25野戰醫院的曲江戰友,不僅參加了河北抗震救災,而且上過老山前線,經曆了生與死的考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有意思的是,七十年曲江在分部汽車修理連,我在分部軍械修理連,一牆之隔。我們一同調入25野戰醫院,一起參加抗震救災,後于1985年同時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在濟南軍區陸軍學院一座樓裡共同學習生活兩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離開25野戰醫院好多年了,和有些戰友還見過面。畢研波在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任副所長,我在這個機關住了幾年,和他常見面。張榮光九十年代他在省文化廳,我在省農委常聯系。宋岚在江蘇常州警察局,2001年我去常州出差一起聚過。和曲江、趙洪亮聯系、見面多一些。我們都是從分部機關直屬隊同時調入25野戰醫院的,一同參加抗震救災,可謂是“患難兄弟”。

25野戰醫院的戰友們,我們共同完成軍旅使命,大多回到家鄉了,有很多雖沒聯系雖未謀面,但心裡有你們,畢竟是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戰友,衷心祝願你們安康快樂。

憶往昔,離開軍營多年了,我們也脫下軍裝許久了,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聲還在,軍人夢還在,軍魂還在,這就是軍人的情結,揮之不去的。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特别鳴謝曲江、趙洪亮

劉衛平

劉衛平 | 聽軍歌,憶軍旅生涯

劉衛平:

劉衛平,中共黨員,1970年11月入伍,曾任濟南軍區後勤十分部政治部秘書科科長,陸軍中校。1990年轉業,任山東省直某部門處長,曾先後任山東農産品批發市場副會長、秘書長,山東省老科協科普宣教委秘書長。

多次在中央、省級等刊物發表文章。參與編寫《中國農業全書山東卷》,《山東農業史志》,《思想政治工作指南》,《紅色保密故事》等書籍。

編輯《父親抗日戰争的故事》、《父親解放戰争的故事》、《父親出國作戰的故事》、《父親和平時期的故事》,《黑石庵失散記》、《空石》、《我的童少年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