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者:長安威海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文化的繁榮興盛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準确預判把握思想文化發展趨勢,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發展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以及新論斷,由此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在新征程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大陸文化繁榮與發展的科學行動指南,為黨的第二個百年的文化實踐與創造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使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礎。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緊跟新時代發展步伐,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的态度,堅持守正創新,紮實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在建設文化強國與實作民族複興程序中擔當新的文化使命。

01

以文化自信

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礎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牢固樹立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在世界瞬息萬變的文化浪潮中保持堅定,站穩腳跟。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曆史根基,中國人民有理由,也應該為自己所創造的文化感到自豪。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生生不息,曆經憂患又不斷浴火重生,離不開中華文明的有力支撐。中華文明在演變、傳承和發展中不斷壯大,不僅豐富了自身内涵,也成為各民族文化的彙聚地。可以說,中華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奇迹,也成就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文化自信源自對民族文化傳承性和獨特性的深刻思索,是更深層面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核心的深度把握,也是對各民族文化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思考。文化自信激發出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促使各族人民敞開心扉,積極向其他民族分享本民族的文明成果。這既有助于增進民族間的互相了解,也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推動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定對核心價值觀的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展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功能效用,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問題。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聯結點,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社會風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了解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要在實踐中促使各民族形成緊密交往的共同價值基礎,建構中華文明繁榮發展與各民族和諧互助的美好局面。

02

以開放包容

涵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養分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開放包容程度是衡量其發展水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華文明曆經重重挫折卻能涅槃重生,以精彩紛呈之姿态向世人展示其博大精深,得益于其包容性的特質。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秉持開放包容的态度,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曆史的傳承,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深化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堅實基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包含着豐富的增強民族自信、增進情感認同的思想元素,蘊含着“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有助于增進民族間的了解與信任、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有助于各民族文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正确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實踐中順應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汲取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力量,引導各民族将中華文化内化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孕育出親仁善鄰與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和安民富民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和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等一系列價值觀念與文化特質。各民族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從曆史脈絡上看,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君子之道。中華文明在開放包容的心态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與發展,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獨特的中華智慧和力量。

在各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開放包容”仍舊是處理民族關系所秉持的态度。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需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原則,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減少誤解和沖突。以文化多樣性為目标,積極推廣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各民族文化展示與交流提供優質的環境與發展平台,深化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依托民族傳統節日等載體,推動各民族優秀文化更好地傳播。

03

以守正創新

彙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動力

“守正”是立根,“創新”是求進,守正創新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展現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構成各民族緊密聯結的情感紐帶,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堅持守正創新,讓中華文化基因煥發出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促進各民族情深、守望相助,不斷凝聚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共同書寫國家繁榮富強的壯美篇章。

中華民族具有獨特又深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之“根”,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華文明具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展現出突出的創新性。創新,就是要以時代精神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發展出根深葉茂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不僅是對曆史文脈的尊重,更是對深厚文化底蘊的珍視。堅持在繼承中發展,能夠賦予各民族交往形式、交流内容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對中華文化的守正創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正确認識和傳承愛國主義這一民族心、民族魂,做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根植于大陸曆史文化沃土,蘊含着促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強大力量,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使中華民族曆經滄桑而不倒,曆經劫難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共同應對危險和挑戰、抗擊外敵入侵和救亡圖存的曆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曆史。偉大祖國是中國各民族的共同家園,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曆史時期,民族地區建設要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賦予愛國主義以新的現代表達形式,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共同體,使各民族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正确認識文化傳承“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關系。守好文化,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正确方向。創新文化,以中華民族之曆史底蘊為根基,創造各民族話語表達的新思路、新機制、新形式,以更廣泛的視野和更深厚的文化了解,實作共同繁榮、共建美好未來。堅持守正創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穩固的感情紐帶,建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美好局面。

“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作。”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鬥,作為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鞏固和壯大的基石,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内涵。曆史上,即使處于最危急時刻,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沒有分崩離析,這得益于民族團結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于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曆史表明,大陸各民族不斷進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程序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應當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