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高品質供給創造和引領健康消費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觀點

培育擴大健康消費,本質上是要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程序中,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着力點,強化政産學研關聯,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健身休閑深度融合,打造高品質的健康消費産品供給體系和覆寫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消費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高品質供給創造和引領健康消費,推動經濟實作良性循環。

羅先菊 夏傑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這些安排部署,為新時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健康消費穩定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指引。

把握健康消費的新趨勢新特征

培育擴大健康消費,本質上是要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程序中,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着力點,強化政産學研關聯,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健身休閑深度融合,打造高品質的健康消費産品供給體系和覆寫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消費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高品質供給創造和引領健康消費,推動經濟實作良性循環。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大陸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産業總規模将達到16萬億元,主要健康名額将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近年來,随着大陸消費結構更新、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健康生活理念成為社會主流,健康消費發展不斷提速,并呈現出新趨勢新特征。

一是居民健康消費需求多元化态勢明顯。伴随“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居民收入水準的穩步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發展和深化,對健康産品的消費需求已經從單一的醫療服務需求向疾病預防、健康促進、保健康複等多元化需求轉變,健康消費需求激增。資料顯示,大陸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到27.78%,比2013年提升了18.3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為31.94%,提升了18.1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為23.78%,提升了18.86個百分點。健康素養的穩步提高,推動城鄉居民的健康管理理念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健康消費理念逐漸由以往的被動消費向主動消費轉變,展現在消費行為上便是健康體檢、疾病早篩、HPV疫苗接種等健康服務類消費的顯著增長。

二是健康消費蓬勃發展,成為消費“新引擎”。針對目前健康消費領域需求多樣化、個性化,代際間差異明顯的發展趨勢,大陸各地區正在加快産品研發創新更疊,更加精準地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産品和服務,居民健康消費潛力得到有效釋放。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達到2460元,同比增長16.0%,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上升至9.2%,相對于2022年末提升了0.6個百分點。從消費産品來看,健康食品、健身器材、醫療美容、養老服務、智能穿戴等領域的增長最快。

以健康事業的高品質供給保障基礎健康消費

健康事業承擔着維護和發展人民群衆健康權益的神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始終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為我們黨為人民奮鬥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動大陸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大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所面臨的短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居民醫療衛生資源、醫療服務品質與水準、健康水準等差距仍然存在,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尚存差距。

在促進健康消費的過程中,應繼續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作為衛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加快建構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擴容下沉,織緊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提高基層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保障人民看病就醫、追求健康幸福的基礎健康消費需求。一方面,加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健康服務優質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承載着維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功能。應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統籌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療聯合體、防治結合等工作,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建設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發展方式轉向更加注重内涵式發展、服務模式轉向更加注重系統連續、管理手段轉向更加注重科學化治理,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整體能力。另一方面,強化數字賦能,提升優質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賦能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強化大資料、物聯網、醫用機器人、可穿戴物聯裝置、VR、AR、元宇宙等技術在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健康管理等場景中的應用,推廣遠端會診、預約轉診、網際網路複診、遠端檢查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全面提升偏遠地區衛生健康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讓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醫院專家的實時問診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看病就醫的獲得感。

以健康産業的高品質供給激發有潛能的健康消費

健康産業一頭連着民生福祉,一頭連着經濟發展。近年來,健康産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使得地方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許多地方積極挖掘自身的康養資源,努力将健康産業發展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各地健康産業的快速發展,有效提高了健康資源供給品質,有效激發了健康食品、休閑運動、醫療保健、智能穿戴等新興領域的健康消費需求。在促進健康消費過程中,應主動适應消費市場更新與健康觀念轉變,加快推進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健康事業與健康産業有機銜接,創新發展“網際網路+健康”、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裝備制造等,建立覆寫全生命周期、内涵豐富、結構優化的健康産業體系,更好滿足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消費和多樣化健康産品的需求。

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路徑實施。

一是做“特”健康藥食材産業。立足大陸豐富的中藥材和特色農産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食”為支撐的健康藥食材産業,滿足人們對無公害農産品、有機食品、有機農産品、食療保健品、食物營養品等健康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是做強健康制造産業。瞄準國際先進技術水準,以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為方向,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快延鍊補鍊強鍊,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生物藥、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産業鍊聚勢成群發展,有效滿足人民健康用品需求。

三是做優健康服務業。積極開發高品質健康療養、健康休閑度假産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美容養生以及健康旅遊等新興健康服務業态,創新服務模式,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以高水準健康素養促進主動健康消費

健康素養通常是指個人擷取和了解基本健康資訊和服務,并運用這些資訊和服務作出正确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不僅可以引導公衆樹立科學健康觀念、提升公衆的健康知識與技能水準,而且可以讓公衆自覺自願采納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提高公衆應對和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使公衆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健康水準。

在促進健康消費的過程中,應繼續以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為抓手,紮實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健康知識進萬家活動”,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健康科普資源庫、健康科普知識釋出和傳播機制,建構大聯合、大宣傳格局,着力補強“一老一小”等居民健康素養薄弱環節,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健康管理理念,穩步提升城鄉居民的安全與急救素養、科學健康觀素養、健康資訊素養、慢性病防治素養、傳染病防治素養和基本醫療素養。同時,加快構築良好的消費宣傳推介機制,積極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費理念,培養自主自律的健康文明生活習慣,倡導豐儉有度的健康消費文化,建設覆寫線上線下的重要産品追溯體系,提高健康産品及服務供給品質,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引領合理的健康消費需求。

以更優的消費環境釋放健康消費發展潛力

消費環境是影響國内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以更優的消費環境激發更大的發展動能,推動健康消費回暖跑出“加速度”,成為穩增長、擴内需,建構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釋出的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報告,2022年全國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綜合得分為78.81分,總體處于良好水準,超過疫前的最高水準。

在促進健康消費的過程中,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健康消費跨業、跨類、跨群的特點,強化部門關聯,創新健康消費宣傳中“假象”“亂象”監管機制,加強醫療産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行業的專項治理,規範健康行業秩序,共建共治共享放心的健康消費環境。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放心、舒心的健康消費環境在挖掘内需潛力、助力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的作用,堅持以群衆訴求為重點,積極創新消費維權工作機制,不斷拓寬消費投訴管道,持續推動消費維權關口前移,營造放心、舒心的健康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敢消費、願消費,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的市場潛力。

(羅先菊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智庫助理研究員;夏傑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