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當代年輕人争相确診“淡淡綜合症”

作者:靖遠融媒

說話“淡淡的”:聊天中“收到”“好的”是常态,“那就算了”是口頭語;

社交“淡淡的”:維護關系靠緣分,社交溝通靠漂流瓶,一點淡淡的感情維系就好;

戀愛“淡淡的”:談也行不談也行,一個人也能過。

繼“發瘋文學”之後,“淡學”和“淡人”成為新的網絡熱點,“淡淡綜合症”相關話題更是時常登上網絡熱搜,引發廣大網友們熱議。

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當代年輕人争相确診“淡淡綜合症”
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當代年輕人争相确診“淡淡綜合症”

圖檔來自網絡截圖

那麼,何為“淡學”?為什麼“淡淡綜合症”成了當代年輕人中常見而流行的精神狀态?

何為“淡學”?

所謂“淡學”,可以簡單概括為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保持情緒平淡,不發怒不發瘋,對過程“淺嘗辄止”,對結果“都可以,無所謂”——“讓一切都淡淡的”甚至成為一種人生宣言。

職場裡有很多“淡人”。他們淡淡地活着:展現出一種既非積極進取,也不消極怠工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為“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不參與内卷,也無謂升職加薪,面對這些外界刺激,“淡人”們仿佛内心早已建立了一道堅固的屏障,這些波動都無法觸及他們的情緒深處,對任何形式的贊譽或責備也能泰然處之。因為對于一個淡人來說,并非每一場工作上的沖突都值得投入情感,不是每一次的壓力都需以緊張回應。

“淡學”的擁趸更強調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學,接受生活的平淡無奇,不會過分渴求刺激和變化,在日複一日的瑣事中,維持住自己基本的生存動機。若非必要,他們不會進入一段關系,即使在親密關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強、不挽留。面對感情生活裡一些令人抓馬的狗血橋段還能表現得一切如常,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是很多人公認的,作為一個“淡人”的必修課。

有觀點将“淡學”流行的部分原因歸結為年輕人面臨的各種壓力,如學業、工作、人際關系等。從這個角度看,選擇精神減負、欲望極簡,是“淡人”們舒緩壓力、消解内耗、積蓄能量的自我療愈之方。而很多年輕人主動成為“淡人”,實際上是希望選擇一種生活态度——降低期望來保護自己免受情緒上的傷害,通過調整自身的門檻值塑造一個穩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來應對可能碰到的種種不确定性。

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當代年輕人争相确診“淡淡綜合症”

圖庫版權圖檔,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淡學”不是精神桃花源

“淡學”聽起來很安逸,但也并非年輕人們想象的那麼安全,因為“淡淡”本身就是個難以言說又難以界定的狀态,而且,每個“淡人”縱然有共性特征,卻擁有迥然不同的品質、性格和動機。

有人擔心,“淡學”可能反映出一種社會逃避的傾向。在《社會學概論》(孫本文著)中,作者提到,當個體面臨無法應對的社會壓力時,可能會選擇逃避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尋求内心的平靜。然而,這種逃避行為可能導緻社會功能的退化,甚至影響個體的社會适應能力。而在文化心理學者看來,當個體無法适應或認同主流文化時,可能會産生文化失調,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對于年輕人來說,過度追求“淡”可能意味着他們與主流文化或社會期望産生了疏離感。

“淡學”所倡導的淡然态度可能導緻個體在情感表達上的抑制。情感表達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同時也能夠幫助個體有效處理内心沖突。然而,當個體過度追求“淡”,刻意壓抑或忽視自己的情感時,可能導緻情感表達受阻,進而增加了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風險。這種情感抑制可能導緻情感疏離和溝通障礙,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

“淡學”所蘊含的對生活平淡化的追求可能引發個體的動機缺失。動機是個體行為和目标導向的關鍵因素,它激發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然而,當個體過度追求“淡”,對生活失去熱情和追求時,可能導緻動機水準下降,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和目标。這種動機缺失可能導緻個體的心理停滞和發展受限,增加患上心理問題的風險。

此外,“淡學”可能加劇個體的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個體在面對壓力、困難或挑戰時,選擇回避或逃避現實的一種心理傾向。而“淡學”所倡導的“無所謂”态度,可能使個體更容易選擇逃避,避免面對現實中的問題。這種逃避心理可能導緻個體無法有效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進而加劇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當代年輕人争相确診“淡淡綜合症”

圖庫版權圖檔,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經常情緒太“淡”

要警惕病理性因素

當情緒“太淡”不再是一種偶爾出現的現象,而是成為了一種持續且難以改變的常态,需要開始認真對待這種狀況,并深入探讨背後可能隐藏的原因;要鑒别這種淡漠到底是一種積極取向的适應和自我調節,還是某些病理性問題的外在表現。

1.抑郁症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抑郁症患者在臨床診斷中,常常表現出情感淡漠、興趣喪失、對生活失去熱情等症狀。這些症狀的背後,實際上是他們的大腦神經遞質出現了失衡。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在大腦中的水準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和心情。當這些神經遞質的水準發生異常時,就可能導緻情緒調節功能受損,進而使得患者出現情感淡漠的症狀。

2.某些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會長期缺乏情感體驗和表達,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刺激反應遲鈍。或者即使體驗到情感,也很難用言語或其他方式來表達出來。這種表面上很符合一個“淡人”的标準,但實際上長期的淡漠狀态,不僅影響到他們的社交功能,還可能導緻日常生活中逐漸加劇的孤立感與社交障礙。

3.我們也不能忽視身體疾病對情緒狀态的影響。一些涉及神經系統的疾病,比如帕金森病或者多發性硬化症,可能會損害那些與情緒調節有關的大腦區域,導緻情緒反應減少。另外,内分泌系統的紊亂,如甲狀腺功能異常,也經常與情緒波動或淡漠相關聯。激素水準的失衡可能會對人的情感體驗産生深遠的影響,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情緒上的麻木或缺乏動力。

4.此外,還有一些生物學因素、遺傳學因素、環境因素等,也可能與情感淡漠有關。例如,某些腦部損傷或疾病,可能導緻大腦中與情感相關的區域受損,進而導緻情感淡漠。或者,長時間的應激、創傷經曆,也可能導緻個體對外部刺激産生麻木的反應。

是以,在決定做個“淡人”之前,還是要先保證做個精神心理的健康人:學會覺察和照料自己的情緒,學習情緒調節技巧,建立社會支援系統。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淡淡”地看待生活中的波瀾,能在簡單日常裡發現積極因素,在複雜的世界裡保留甯靜而幸福的自我。

來源:科普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