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作者:安安講曆史

一、引人矚目的“春運媽媽”照片震撼全國

讓我們将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0年1月30日,那是在贛鄱之濱的聞名遐迩的南昌火車站,在洶湧如潮的人流之中,發現了一個瘦弱的女性身影。

這位年輕的彜族女子,頭發淩亂,面容略顯憔悴,然而她的目光卻堅定而執着地望向前方。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她的身形瘦削,然而肩頭上卻扛着一個比她自身還要高大的麻袋,左手緊握着一個破舊的大包裹,右手則緊緊地抱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

這一幕被當時在場的一名記者周科敏銳地捕捉到了,他深受觸動,迅速地舉起手中的相機,将這位貧困母親外出打工的感人瞬間永久地記錄下來。

盡管周科并未上前詢問這位母親的身份與經曆,但是他為這張照片賦予了一個充滿深情的标題——《孩子,媽媽帶你回家》。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不久之後,這張照片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感動了無數的網民。人們紛紛為這位堅強的母親點贊,贊揚她懷揣着對孩子無盡的關愛,勇敢地背井離鄉,到異地他鄉打工求生。

同時,人們也為她在外地打工的艱辛生活感到擔憂,不禁想象她如何獨自一人在陌生的環境中撫養孩子長大成人。

這張照片如同一面明鏡,揭示了我們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與不公,同時也展現了母愛的偉大之處。盡管人們對于照片中這位“春運媽媽”的真實身份與經曆充滿了好奇,但更多的是對她的高尚品格和堅韌毅力表示由衷的敬仰。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二、追根溯源:一個彜族女孩的成長曆程

照片中的這位被譽為“春運媽媽”的年輕母親,本名為巴木玉布木,是一位來自四川大涼山彜族自治州越西縣的彜族姑娘。

她出生于一個貧瘠且偏僻的彜族山村,家中共有七口人,僅憑着幾畝貧瘠的土地勉強維持生計。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身為家中的次女,巴木玉布木從小便需要幫助家人放牧、上山砍柴割草,從未有機會踏入學校的大門。貧困的生活環境使她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也預示着她的人生将難以擺脫貧困的命運。

當青春的年華悄然劃過18歲的門檻時,依照當地傳統習俗,她的父母為她精心挑選了一位誠實守信、踏實肯幹的男子作為她的丈夫。

盡管婚後的生活環境并未得到顯著改善,但至少有了一個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他們一家人居住在一座破舊不堪的土坯房中,每當大雨傾盆而至,他們必須手忙腳亂地四處尋找盛水的器皿,以防止被子被雨水浸透,無處安眠。

在衣食住行方面,他們同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食物僅限于家中儲存的粗糧,衣物則是将舊衣服縫補成新的。

然而,在那個時代,孩子對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最珍貴的财富。是以,盡管生活條件艱苦,夫妻兩人依然堅持生育,一個個孩子相繼誕生。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巴木玉布木在生下第二個女兒之後,家庭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為了維持生計,他們一家人不得不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巴木玉布木與丈夫共同背井離鄉,前往異地打工,留下大女兒在家中由公婆照顧。

巴木玉布木雖然年紀尚輕,但命運之神似乎早已在她身上刻畫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記。

三、南昌燒磚廠慘痛插曲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2010年,懷抱着襁褓中的二女兒,巴木玉布木與丈夫踏上了颠沛流離的打工之路,最終抵達南昌一家燒磚廠工作。

身為外來務勞工員,他們夫妻二人語言不通,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備受折磨的時光。

工作艱辛無比,巴木玉布木每日需在炎炎烈日之下搬運沉重的磚塊,同時還要兼顧照料孩子。她将小女兒安置在一旁的陰涼之處,隻要聽到孩子的啼哭聲,便會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去哺乳、哄其入睡。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工友們目睹此情此景,無不為之動容,紛紛為這位勤勞堅韌的年輕母親深感惋惜。

在惡劣的工廠環境以及高強度的勞動壓力下,小女兒經常患病。然而由于語言障礙,他們無法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再加上習慣于讓小病自然痊愈,往往不等病情惡化便擅自用藥。

直至某天,女兒的病情突然加劇,巴木玉布木夫婦這才意識到疏忽大意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連忙帶着孩子趕往醫院就診。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大醫院的醫生們一眼便瞧見她,目光随即變得凝重而沉郁。原來那位年輕的母親,她的小女兒的病情已經被拖延得太久,現如今,已經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以至于現狀已經極其嚴峻和危險!這對悲痛欲絕的夫婦,原本滿懷期望地希望能夠繼續留在南昌進行精心治療,然而現在,他們卻不得不提前離開,傳回故鄉。

因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他們手頭沒有任何資源,無處可以依靠,隻能依靠那些親切的親人來照顧他們。于是,那位丈夫開始在外面加倍努力工作,多打幾份工以籌集足夠的路費;而那位母親,則懷抱着生命垂危的女兒,艱難地踏上了歸途。

那張曾經感動全國的照片,正是在她返鄉的途中被拍攝下來的。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當人們看到這張照片時,他們隻會認為這是一位勤勞勇敢的母親在異鄉奮鬥的身影,卻不知道背後隐藏着如此辛酸的故事。

當時的攝影師,他隻是看到了這溫馨的一面,卻從未預料到會有這樣一段令人心碎的經曆盡管全國人民都為這位“春運媽媽”的堅韌與勇氣而歡呼,但是更多的人卻盲目樂觀地期待她能夠順利回到家中,度過難關然而,誰又能想到,在這溫馨的背後,竟然即将上演一場令人肝腸寸斷的人間悲劇呢?

四、11年後尋人終獲重逢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時間荏苒,轉眼間,11年過去了。在2021年的春節前夕,當年拍攝那張“春運媽媽”照片的記者周科,經過千辛萬苦的尋找,終于找到了照片中的主人公——巴木玉布木。

歲月無情,11年的光陰在巴木玉布木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她的臉龐雖然略顯疲憊,但那雙堅定的眼睛依然閃爍着光芒,比當年多了幾分成熟和穩重。

然而,她的笑容依然那麼純真而動人,仿佛還是當年那個懷揣夢想、充滿信心的年輕女孩。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當再次看到當年的那張照片時,巴木玉布木不禁有些恍惚。原來,當年那個小小的身影,竟然就是自己!她從未想過,自己帶着孩子外出打工的情景,竟然會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成為了感動無數人的一張照片。

令人惋惜的是,那位曾經被巴木玉布木懷抱在懷中的新生嬰孩,在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傳回故土之後不久便不幸夭折。

鄉村診所的大夫們經過詳細檢查後,紛紛搖頭表示無能為力,若能早些送來或許還有生還之望。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每當回憶起這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巴木玉布木的眼眶中總會湧出悲痛的淚水。女兒的離去成為了她内心深處永恒的傷痛與無盡的遺憾。

然而,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命運并未對巴木玉布木一家置之不理。在親友們的關懷與鼓勵之下,他們逐漸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在當地實施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為如他們般貧困的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如今,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巴木玉布木夫婦成功擺脫了貧困,生活也日益繁榮安定。他們擁有了一個溫馨舒适的新居,以及幾個健康活潑的孩子,過上了曾經遙不可及的美好生活。

五、一路扶貧,邁向幸福之路

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全力支援下,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踏上了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2018年,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他們憑借多年辛勤勞動積累的财富與部分補貼款項,終于購置了一套嶄新的三室一廳水泥房。從此,他們告别了那間飽受風雨侵襲的破舊土坯房,如今也能夠如同城市居民一般,居住在寬敞明亮的住房之中。

生活品質的提升同樣展現在飲食方面,家中餐桌上不再是過去那些單一乏味的粗糧,取而代之的是香氣撲鼻的白米飯。

在脫貧的征程中,雖然起步稍顯遲緩,但巴木玉布木一家的進步卻是驚人的。就在2018年前後,在村委的幫助下,他們掌握了煙草種植的專業技能。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首年的收益便高達5000元,這在過去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接下來的數年間,他們的收入持續攀升,從貧困逐漸邁入了小康社會。2020年,全家的年收入已突破10萬元大關,終于徹底擺脫了“貧困戶”的标簽。

回憶起那些曾經居住在老城區的艱苦歲月裡,巴木玉布木甚至一年都難以獲得數千元的微薄收入,再回頭看今天,那份難以言表的幸福感猶如潮水般湧來。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然而,即便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位偉大的母親心中卻始終牢記着一個願望——那就是期盼每個孩子都能夠接受教育,擁有學習的權利盡管她自己并未曾有過這樣的機會,但她深深了解到知識對于改變命運的巨大影響力。

是以,即使他們已經成功擺脫了貧困的困擾,巴木玉布木和她的丈夫仍然選擇在空餘時間外出工作,為的隻是為孩子們積攢足夠的學費,以實作他們的大學夢。

如今,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個溫馨而穩定的新居所,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了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盡管兩位孩子的不幸離世依然是他們内心深處無法抹去的痛楚,但幸福的陽光終究照亮了這個家庭的每一個角落。

14年前感動中國的“春運媽媽”,現在已找到,懷中孩子卻已離世

這對曾經飽受貧困之苦的夫婦,如今對未來充滿了無盡的憧憬和期待,他們堅信,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