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作者:奶茶小潘潘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快要被遺忘的傳統瑰寶:刺繡】

前言

刺繡是大陸的傳統手工藝術,也是女紅(也叫女事)的一部分,特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和成品。

根據《尚書》中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有“衣畫而裳繡”。到了東周時期(相對于西周,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這段時間)已設官專司刺繡之職。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刺繡的藝術性、文化性其實很高】

不過,大家最熟悉的刺繡一般是“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大門類。

其實,我們古代的刺繡品類數不勝數,而且由于那時的交通很不發達、資訊和技藝傳播也不便捷,是以造就了不同地方的刺繡會有不同的技法和藝術,如果誇張一點,那就是100個地方會有100種刺繡。

這裡就以黃河為界,重點聊聊四大名繡之外、南方和北方地區的十種刺繡,照樣曆史悠久、美不勝收、精彩絕倫。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除了補貼家用,刺繡曾經還是定情定親等的信物】

一、魯繡

——山東刺繡藝術的集合

山東古稱魯,魯繡則是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藝術,而且大概是我們形成最早、曆史最久的刺繡,在春秋時期的齊魯已興,那時的魯繡在史書多被稱為“齊纨”或者“魯缟”,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魯繡】

《史記·貨殖列傳》中對當時的魯國刺繡記載為“冠帶衣履天下”,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定的“服官”。《漢書》中對此也有佐證,“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可見當時山東地區的繡業繁榮。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魯繡】

這裡需要着重聊一下的是,魯繡是一個統稱,是山東各地的衣線繡、刺繡、絨繡、費縣手繡、蓬萊博繡、麻布絨繡等藝術(工藝)的集合。到了2021年5月,魯繡被準許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魯繡】

二、隴繡

——立體與平面的完美融合

隴繡,特指甘肅省慶陽的香包繡制。

香包在古代也叫香囊、荷包等等,慶陽當地俗稱“绌绌”、“绌兒”、“耍活子”等,曆史實在太悠久了,比如《黃帝内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因為歧伯生于慶陽,是以在慶陽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慶陽香包】

慶陽當地會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珑、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慶陽香包】

無形當中,慶陽香包開創了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相容的純手工藝制品,而且還分有“绌绌”類、線盤類、立體類、平面類幾個大的類型,慶陽一直沿襲着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祛邪納福的傳統習慣。

是以隴繡即慶陽香包繡,不僅是甘肅省的民間傳統藝術,而且在2006年5月,被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慶陽香包】

三、汴繡

——曾與汴梁及宋文化同輝

汴,是河南省開封市的古稱,也叫汴梁、汴京等等,是北宋的京師,是以汴繡也叫“宋繡”。

這種流行于開封及周邊地區的傳統刺繡藝術,得益于五代和北宋時期汴京地區刺繡業興盛,是以很快就能達到較高的技藝水準。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汴繡】

在北宋末年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對汴繡的精彩描寫,比如形容汴繡“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但随着靖康之恥以及緊跟而來的衣冠南渡,汴繡跟汴梁一樣,變得一蹶不振,即使有部分汴繡藝人流落到南方,也沒有再造輝煌。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汴繡】

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代汴繡藝人努力發掘和整理宋代的刺繡技藝,并借鑒蘇繡、湘繡等其他繡種的長處,終于總結出36種的汴繡針法,使汴繡工藝日臻完善成熟。

汴繡主打三大傳統題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名畫摹繡。能夠做到形象逼真傳神、針法嚴謹工緻、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是以在2008年6月,汴繡被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汴繡】

四、漢繡

——“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的美名

“漢繡”中的“漢”其實有兩層意思:這種刺繡工藝起于漢朝;發源地在現在的武漢及周邊地區。

說漢繡承載着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并不為過,漢繡的可考曆史能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楚國的絲織業相當發達,制造水準已經達到其他諸侯國競相購買的程度,屈原在《楚辭》曾贊歎漢繡: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翦阿拂壁,羅帳張些。纂祖绮缟,結琦黃些。翡帏翠帳,飾高堂些。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漢繡】

後來江陵二号出土的戰國中期繡品,竟然與近現代的漢繡針法極為相似——這說明漢繡工藝傳承的持續性且并未中斷,《湖北民俗志》中也記載過:明清之際,楚地上至官賈,下至名妓優伶,多有喜用漢繡為服者。

如今,漢繡仍然流行于湖北省武漢、荊門、沙市、洪湖等地區,不過也很難再現清末民初時“繡鋪無數,繡花匠人數十萬人,家家繡花、戶戶刺繡”那樣的盛況。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漢繡】

2008年6月,漢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到了2011年11月,湖北省“首屆楚風漢韶刺繡精品展“及巡回展在武漢舉行,不僅現場展示了以古老漢繡技藝制作的漢繡服裝,而且還有運用漢繡元素的婚慶旗袍、褂裙及晚禮服等,非常精彩。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漢繡】

五、顧繡

——精工奪巧而不能望其項背

顧繡,源于明代嘉靖年間的上海地區——明代叫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也叫露香園顧繡,那是因為顧繡的主人有這樣幾位:

  • 露香園的主人顧名世之妾缪氏,她擅繡人物、佛像。
  • 顧氏的媳婦韓氏擅仿宋元畫入繡,劈絲精細,繡品氣韻生動。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顧繡的傳承】

盡管低調,但繡品一出還是名噪一時,顧繡馬上得到了“精工奪巧,同侪不能望其項背,人巧極天工,錯奇矣”的高度評價,因為顧繡的繡品多為家庭女紅,是以也叫“韓媛繡”,規格很高,多用于家藏或饋贈,極少售賣。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顧繡的傳承】

到了清代,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始設立刺繡作坊,廣收門徒,傳授顧繡技法。自此顧繡在上海附近地區流傳開來,民間婦女争相仿制,商人開設繡莊,收購繡品,顧繡之名傳遍江南。但到了清代嘉慶年間,顧繡卻逐漸衰落,幾至失傳。

到了2006年5月,顧繡被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顧繡的傳承】

六、甬繡

——曆久彌新更上一層樓

甬繡就是甯波刺繡——甯波古稱甬(其實作在也經常用到這個簡稱),甯波刺繡興盛于明清兩代,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

  • (1)構圖概括、色澤鮮豔,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醬紅、赫黃等柔和的色彩。
  • (2)講究斜針、扣針、胖針、抽絲、朝紗、夾絲、曬毛針、打子針等不同針法。
  • (3)配料也有特點,多以金銀線盤繡裝飾。
  • (4)刺繡的圖案多取材于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事物。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甯波刺繡的代表作品之一】

尤其是在清代,甯波當地已經形成“家家織席、戶戶刺繡”的普遍現象,出現了很多小有名氣的民間刺繡藝人,繡品的銷路也日益增大——大家也知道甯波是最早通商的幾個地方之一。

根據《勤縣通志》的記載,1932年甯波刺繡出口銷量超過15000件以上,遠銷東南亞等一些國家。而現在,甯波刺繡還在不斷發展,當地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在繼續改良刺繡方法,比如1989年時,甯波刺繡大型屏風《百鶴朝陽》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珍品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甯波刺繡的代表作品之一】

七、瓯繡

——針線傳情且飽含詩書畫

瓯,是溫州的古稱,瓯繡就是發源于浙江溫州的刺繡藝術,起源于唐代末年溫州民間婦女的繡房習作,興起于明末清初,伴随着溫州對外交通、通商的不斷發展,瓯繡在技藝上趨于成熟,甚至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氣質。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瓯繡】

清代道光年間(道光這個年号在1821年2月-1850年2月使用),瓯繡已經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傳統,并且還把繡花羅裙作為青年男女之間的定情禮物。當時溫州一帶開設了衆多的繡鋪,對外承接官衣、錦服、戲裝、旗袍等繡活兒,生意十分興隆。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瓯繡】

瓯繡主打三個特點:構圖簡練、色彩絢麗、繡面光亮。

現在的瓯繡,在彩色繡、素色繡、仿古繡、仿真繡、水墨繡、雙面繡等方面仍然技藝高超,2008年6月時,瓯繡被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當代瓯繡】

八、閩繡

——金蒼繡是其中的翹楚

閩繡,是福建自古流傳的傳統手工藝術,它配色大膽、主題鮮明、效果華麗,講究的是一種氣勢,相比其他繡種來說更為大氣,能夠烘托出華美、熱鬧的強烈視覺效果。

與魯繡類似,閩鄉也是對福建地區各類刺繡藝術的統稱,其中就有福建泉州的傳統金蒼繡線,即在羅緞的底子上,用棉花等材料做填充物,用包着金箔的繡線繡出各種美妙的紋樣。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閩繡】

由于繡線包金箔的形狀如蔥,是以泉州當地叫它金蔥繡,而泉州當地方言中的“蔥”與“蒼”同音,是以進一步雅化成金蒼繡。

與金蒼繡一樣能夠繡出浮雕效果的,曾經還有唐代的蹙金繡(也叫簇金繡),隻不過蹙金繡的工藝早已失傳,僅有法門寺出土過一套蹙金繡,共五件,即绛紅羅地蹙金繡袈裟、拜墊、襽【lán,同襕,唐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服裝】、半臂、案裙。

隻有金蒼繡能夠傳承至今,是以十分珍貴。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現在的閩繡】

九、麻繡

——源于春秋、傳承至今

麻繡在全國曆史上并不止一種一地,這裡重點聊聊八都麻繡。八都屬于浙江的淳安地區,那裡是浙西山區,群峰綿延,形成了數以百計的塢源(也可以簡單了解成小村落),若幹個塢源形成一個小片區,是以淳安一共有三個八都即上八都、中八都、下八都。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八都麻繡】

八都麻繡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這裡被中原地區籠統地稱為山越,當然也确實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幾乎隔絕。是以當地的百姓為了生存,自己種麻搓線、紡織麻布,後來為了美觀和增加厚度,這裡的婦女就在麻布圍裙、圍布、飯袋、背帶上繡上各式圖案。

随着與外界的聯系慢慢增加(重點是秦統一六國以後),當地人便把自己的麻繡拿出來售賣,于是被人們叫做 “山越麻繡”。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八都麻繡】

八都麻繡其實制作步驟很講究,比如首先要将績麻剝皮去屑,撚成紡紗;再用草木灰燒煮漂白,用木織機織成布——麻布分本色和用靛青染成的青色兩種。

然後由心靈手巧的姑娘以布的孔眼為針步,按照白布青線或者青布白線的色彩搭配,在麻布上描龍繡鳳、制圖作畫,她們大多擅用“十”字針法,把大自然的花草鳥獸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繡出圖象生動、令人賞心悅目的麻布繡品。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八都麻繡】

八都麻繡的奇特之處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挑花時麻線從中間起步、最後回到中間收針,一針走到底,所用麻線不打結。

而且八都麻繡的内容以壽、禧、祿為主拼圖,外用雙層正方框或繞圍,方框外周邊飾以桃子(喻意壽)、石榴(喻意多子)、竹子(喻意平安)、喜鵲(喻意喜訊)等等。2007年八都麻繡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八都麻繡的不斷傳承】

十、苗繡

——先修圍牆再栽花的技法

我們衆多少數民族也有許多精美細緻的刺繡工藝和作品,這裡重點聊聊流傳于貴州苗族的苗繡。

苗繡,以花溪苗繡最為悠久和精美,花溪即現在的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及周邊區域。當年苗族的先祖九黎部落原世居于黃河流域,但因為與外族争戰中多次戰敗是以逐漸西遷,其中部分支系便進入今貴州境内,有一個自稱為“謀”(他族稱之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即今天的貴陽市境内)。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貴州花溪苗繡】

這個苗族支系便是花溪苗繡的源頭,她們多用十字繡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即挑花工藝,使整件挑花作品顯得更加美觀精巧。

這裡有一個史實和一個習俗,由于苗族沒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花溪苗族曆史和傳說的載體;同時,獨特的挑花貫首服也成為花溪苗族的識别标記和重要象征。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貴州花溪苗繡】

花溪當地對刺繡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先修好圍牆再栽花”,為了避免在長時間的制作過程中把繡面弄髒,制作時正面用布或紙遮蓋起來,從背面進行刺繡。完成後再把覆寫物取掉,露出,這就是挑繡“反面挑、正面看”的技藝特點。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貴州花溪苗繡】

苗繡是有衆多引起轟動的代表作品,比如《苗族婦女盛裝》、《苗姑》、《蘆笙》等等,2006年5苗繡(花溪苗繡)被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唯一需要重視的是,随着社會的發展和變遷,雖然苗繡(花溪苗繡)備受各地的收藏家、美術家、博物館所珍愛,但卻由于耗費人力、市場需求極小而導緻技藝慢慢流失,千萬不能出“後繼無人”的窘境。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貴州花溪苗繡】

結語

刺繡雖然美輪美奂,為何傳世的名品佳作卻不多呢?

那是因為再美麗的刺繡,儲存難度也非常大。就拿距離現在不算太久遠的清代刺繡來說吧,盡管細心收藏和專人保管但大多數刺繡仍然随着時間的推移,出現顔色脫落、變色或者腐爛,多剩殘片,保留下來完整的刺繡名品就屈指可數,比如清代刺繡儲存相對較好的、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長約260厘米、寬約110厘米,基本完好、顔色鮮豔、繡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刺繡,盡管曆史悠久,但仍需要傳承】

如果再往前,不僅傳世名品更少,而且隻能從墓葬中發掘——但這也要看運氣。

比如漢代刺繡,各地考古部門曾經發掘了不少漢代古墓但在刺繡方面的發現極少,僥幸的是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種類繁多且相對完整的繡品,算是補上了漢代的刺繡曆史與實物。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還原馬王堆繡品的圖案】

目前存世最早的刺繡,是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前221年)的兩件繡品,以龍遊鳳舞、猛虎瑞獸為刺繡的主要圖案,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

隻知四大名繡那就太可惜了:曆史更久、美輪美奂的其他十大名繡

【還原長沙楚墓繡品圖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