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軍特殊現象: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将領為什麼個個還挺能打?

作者:冷竹離殇煙雨墨wKWyt

在大陸的開國将帥中,幹部大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軍事幹部,另一種是政工幹部。好多人從抗日戰争開始,從政工幹部一下子轉為軍事幹部,沒成想,仗打得相當漂亮,這些人是以被稱以“軍政雙全”的将領。

元帥和大将就不用說了,除了譚政被冠以“政工大将”的稱号外,其他人無一不是“軍政雙全”的将領。

上将中,王震、王新亭、鄧華、陳錫聯、楊成武、劉震、張愛萍、韋國清、葉飛、楊勇都是這類代表,他們在紅軍時期都擔任政工幹部,抗戰時期改任軍事主官,仗打得都不賴。

我軍特殊現象: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将領為什麼個個還挺能打?

最具代表的莫過于陳錫聯,人送外号“小鋼炮”,作戰勇猛,紅軍時期從戰士一步步升任師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改任軍事主官,擔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團長,率部取得129師出征抗日的第一場勝仗——陽明堡大捷。

1938年6月12日,769團擴編為新385旅,陳錫聯升任旅長,與陳赓、謝富治等人平級,此時距他當團長的時間還不到一年,而且當時隻有23歲,是八路軍最年輕的一位旅長。

此後,陳錫聯愈戰愈勇,所向披靡,成為劉鄧首長麾下的主力戰将,1949年更是擔任了二野第三兵團司令員。要知道二野的老資格非常多,比如王樹聲、王宏坤、陳再道,随便拉一個出來,資曆都吊打陳錫聯,而且戰功也不差,但是陳錫聯最終從他們中間脫穎而出,成為後起之秀,說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劉鄧首長認可的。

我軍特殊現象: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将領為什麼個個還挺能打?

中将裡,詹才芳、鄭維山、杜義德、胡奇才也都是這種類型的,而且還都是來自紅四方面軍。

鄭維山是中将堆裡比較能打仗的,參加紅軍後從傳令兵做起,18歲擔任師政委,19歲調任紅四方面軍的頭号王牌師第88師政委,文武雙全,抗戰時期雖然在晉察冀沉寂了幾年,但是解放戰争時期大放異彩,毛主席曾評價其“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絲毫不輸楊得志、楊成武等人。

少将中,鐘偉最具代表性。鐘偉少将給人的印象是類似于李雲龍一樣的猛将,其實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是以紅軍時期一直擔任政工幹部。

抗戰後期,鐘偉才轉任軍事主官,他真正打出名氣的是在東北戰場上,曾三次“抗命”,不僅沒被責罰,而且還被四野首長表揚,更是在1948年從師長直接破格提拔為縱隊司令員。

我軍特殊現象: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将領為什麼個個還挺能打?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奇特現象呢?

第一,是對政工幹部的定位。紅軍時期,我軍對政工幹部的定位并不準确,幾乎能認識一點字都可以做政工幹部,有些沒上過學,但是有耐心學,學習能力快的,也可以承擔這個角色,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畢竟真正肚子裡有墨水多并不多見。

第二,是角色承擔。政治主官在我軍的體系中非常重要,而我軍一直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合稱“軍政主官”,兩位主官互相配合,共同上司一支部隊,是以需要有人去承擔其中一種角色,有些政治主官的指揮水準其實并不比軍事主官差,隻是他需要去承擔這個角色而已。

我軍特殊現象: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将領為什麼個個還挺能打?

第三,是戰場上的磨煉。政治主官并不完全隻負責部隊的政治工作,也要會帶兵打仗,其實很多時候軍事主官和政治主官都會分兵,各自指揮一個戰場,這種現象在紅四方面軍中最為突出。比如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陳昌浩,他在戰場上作戰勇敢,通常和戰士們一起沖在最前面,遇上比較大的戰役時,他也會和總指揮徐向前分兵,各自指揮一個戰略方向。一來二去,很多政治主官也在戰争中學習戰争,都成了“軍政雙全”的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