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館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來源:央廣網

辦公室裡午睡醒來,還有什麼比濕哒哒的袖口和桌面更讓人尴尬的嗎?那必然是在流了一灘黏糊糊的口水之後,又開始不停地打嗝……

想象一下自己在同僚面前流着口水大睡的樣子,簡直是大型“社死”現場,打勞工已經開始看移民火星的票價了。

不過,比影響個人形象更嚴重的是,趴着睡覺還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不小的危害。趴着睡覺究竟有哪些壞處?怎樣才是午休的正确打開方式呢?今天,胖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趴着睡覺究竟是如何破壞形象,影響健康的。

趴着睡覺讓人形象全無

一覺醒來又流口水又打嗝,這樣的場景實在有些尴尬,想知道趴着睡覺是如何讓我們形象全無的嗎?那就擦幹嘴角,和胖科一起接着往下讀吧!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我們所說的口水,也就是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都會有1-1.5升的唾液産生,能裝滿3個我們日常所見的礦泉水瓶。潤滑口腔黏膜和保護牙齒,都離不開這些口水的作用,分泌明顯減少時,人們通常會感到口幹舌燥。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口腔内的大唾液腺示意圖

人在清醒狀态下,很少會出現口水流出嘴角的情況,怎麼一睡着,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呢?

除嬰幼兒和少量特殊情況,大多數人在清醒時,都能夠主動進行吞咽動作,不會任由口水在口腔中長時間停留。而在睡夢中,人的吞咽動作會相應減少,分泌的口水不能迅速進入消化道,反而是更容易在口腔中蓄積。這個時候,會不會流口水,就與我們的睡覺姿勢密切相關了。

仰卧睡姿可以使口水逐漸彙聚到口腔後方,積攢了一定量之後,就能觸發人體無意識的吞咽動作。而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姿勢,使口水在口腔前部聚集,無法及時吞咽。同時,趴着睡覺的姿勢會壓迫臉頰,位于臉頰處的腮腺受到擠壓,導緻唾液的産生增多。“開源”又“節流”,再加上這個睡姿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張嘴呼吸,出現口水滴答的情況就在所難免了。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人體打嗝機制示意圖

大多數人的午睡時間都在午飯後不久,此時我們的胃正處于飽脹狀态,如果立刻趴到桌子上睡覺,身體前傾導緻食管擴張,氣體更容易通過食管進入胃部,刺激胃壁。與此同時,擴張的胃體“無處施展”,隻能壓迫膈肌;醒來後,膈肌突然得到“解放”,容易發生不自主的痙攣收縮,進而出現打嗝現象。

省了時間也省了健康

中午休息的時候“就地一趴”,醒來就能立刻投入工作,的确是節約了不少時間,尤其是對許多惜“時”如金的上班族而言,與節省的這些時間相比,犧牲一下個人形象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如果每天中午節省的這些時間,要以我們的健康為代價呢?研究表明,長期趴着睡覺,可能是多種疾病的誘因。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入睡後,人體的血流和心率逐漸減慢,而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姿勢,容易壓迫心、肺、頸動脈、胃腸等器官,心肺負擔加重;再加上這個時候,大家剛吃完午飯,流向消化道的血液增多,更容易造成腦、肺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

是以,伏案午睡醒來,經常會出現頭暈、耳鳴、呼吸不暢等症狀,就是各大器官缺血缺氧的表現。長此以往,不僅容易誘發心腦血管和呼吸道疾病,還會影響消化,導緻消化系統疾病。

趴在桌子上午睡,頸部和脊柱長時間處于扭曲狀态,容易導緻頸部和腰背部肌肉過度疲勞,誘發頸椎病,腰肌勞損和脊柱側彎。這對許多打勞工,因為長期使用手機和電腦,本來就不太健康的頸椎和腰背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姿勢不對竟有這麼多危害!

尺神經示意圖

與此同時,伏案午睡的姿勢需要手肘大幅度向外彎曲,頭部和桌面同時對手肘部的“麻筋”施加壓力,容易造成位于此處的尺神經出現損傷或病變,進而導緻肌肉萎縮,手指酸痛麻木等症狀。

除此之外,頭枕在胳膊上的姿勢還有可能壓迫眼球,導緻眼部血流受阻,眼壓升高,對眼睛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尤其對青光眼患者和高度近視的人而言,更需要盡量避免這一睡姿。

午休是門技術活兒

說了這麼多,究竟怎樣才是午睡的正确打開方式呢?

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改掉伏案午休的習慣,如果能在避光安靜的環境中躺下休息一段時間,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沒有這樣的休息條件,也可以通過調節座椅高度,或是在桌子加軟墊的方式,盡量減小上半身的彎曲幅度,讓身體得到放松。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首先,一吃完午飯就立刻午睡的做法,并不利于食物消化,正确的做法是午飯後适當走動,再進行午休。

而且,午睡時間最好能夠控制在15-30分鐘,許多小夥伴喜歡的“長睡不複醒”式的午睡,并不是午間休息的最優解。一旦睡眠時間過長,人體進入深度睡眠,醒來時會有明顯的不适感,更容易産生“起床氣”,進而影響整個下午的工作狀态,尤其對許多從事複雜危險工作的小夥伴而言,還有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與一味工作相比,勞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是以對我們而言,學會如何休息是一門必修的功課。

創作團隊:中國科技館新媒體團隊

稽核專家:武新勝,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