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作者:鳥哥筆記

來源:囧囧有神

最近看了兩本關于心流的書《心流+發現心流》,而促使我去深入去翻查和體悟的根因,主要還是自己最近心流的狀态頻繁發生,想找到背後的道理,看完之後,發現自己是真的讀晚了,原來大師已經給總結的明明白白了,且還告知了促使心流的産生的方法,這次就給大家分享出來。

書中的作者米哈爾是這樣概括心流特征: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 注意力。他說: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 目标。那目标是什麼不要緊,關鍵是要發自内心的想追逐,且那目标可以促使他将一切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
  • 即時回饋。它能讓我們知道我們當下做得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且每一步達成之後,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尤其比如攀岩,跳傘這樣的極限運動。
  • 排除幹擾。因全神貫注于此,日常惱人的瑣事被忘卻和屏蔽。内心極度的平和,但是大腦仍在高速轉動,且這些念頭都是井井有條,像一直軍隊高度紀律的去完成任務。
  • 達到了忘我的狀态。時間凝固渾然不覺,外部的噪聲和幹擾等都很難打斷目前手頭上的事情。

看完這些定義之後,我越發确信,我目前所感受到的真實狀态,就是書本上所說的“心流”狀态了。這本書除了心流以外,還連帶出來了另外兩個核心關鍵詞,一個是幸福感,另外一個是精神熵。我認為他們之間是有關系的。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 心流是指人們在專注某些事務之後,忘記時間的存在,不受任何其他外界事務幹擾的狀态,它是一種狀态。
  • 幸福感是指人内心的一種感受,能量感,滿足感,是一種很正向的東西,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涵蓋了不同層次的幸福感,最低層級的就是基礎的生理需求的幸福,衣食住行,最高層級的就是自我實作的需求,是指個體對于個人潛力的充分發展和實作,是站在更大舞台層面獲得的幸福感。
  • 最後是精神熵,熵是一個實體學概念,是指一個系統中的無序狀态,而精神熵也就是我們精神裡面的無序,内心的秩序被打破,這些正是幹擾我們獲得心流狀态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其中“幸福感”這個概念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關鍵詞,每個人活着都逃不過哲學的三個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去哪裡”,而任何具象的回答,我覺得都可能隻是在某一瞬間的想法,過段時間,随着自己人生閱曆的豐富和使命的探尋,又會發現新的目标,但是我覺得任何差異化的目标也好,使命也好,大家都是殊途同歸,就是追求自己内心的秩序,滿足感和幸福感,隻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路徑不一樣,有人是追求事業有成,有人是最求家庭和睦,有人是追求平安健康,這些無分貴賤。

是以歸納為人活着就是為了追求自身體驗的幸福感,這個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适性的道理了。是以綜上所訴,我自己也提煉了一個書本上沒有的公式出來: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這個和我們工作中的另外一個公式也挺像的。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但是我認為幸福感的公式,這個是最底層的東西,因為績效也隻是人外在行為結果的表現,研究人的外在行為表現,本質還得是研究人的心理狀态,是以我就三部分來講講我的了解,如何高效建立心流狀态,減少精神負熵,以及心流的使用。

Part1.如何激發心流狀态?

1、自得其樂的性格:這個本身還是有一點天賦使然的,最好本身就有自得其樂的性格,有很強的逆熵和樂天情緒,能把很多壓力轉化掉,注意是轉化掉,而不是積壓下來,在任何不利的環境中都還能找到快樂的源泉。

2、明确目标快速回報: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明确的目标,且快速拿到回報,注意是快速,需要立即反應這種,是以像一些競技類運動,籃球,足球等,都需要你立馬回報,不然你就會被對手掀翻,也進而倒逼你快速進入心流狀态。

3、内心平和減少幹擾:最好是處于一個外界環境幹擾較少的境地,這樣人會更加容易投入和專注,但是這個其實影響較小的,有則更好,無也沒關系。

4、比對與自身相符的挑戰:目前從事的事務,所具有的挑戰性和自身能力相對比對,自己從事的事情挑戰度越低的,越容易覺得無聊,挑戰太高又會焦慮和無力感,是以要找和自己目前段位吻合的任務來做,且最好是任務的複雜度随着自己技能進階,一起提升,因為越複雜的事務,需要投入的專注度越高,也就越能激發起心流的狀态,這種心流狀态的體驗感也就更高階。

其中這一項練就起來也是最難的,因為人們大部分時候回卡在兩個點位上就放棄了,第一個是A②階段很快技能超越了目前的任務難度,覺得無聊厭煩沒有意思,第二個是A③階段始終無法突破技能的提升,卡死在焦慮的狀态,最後抵不過内耗,産生了放棄。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我用書中一個【挑戰技巧比對】圖來幫助大家了解(也是我認為最為精華的内容)。假設下圖代表一種特殊的活動——比方就是打網球好了。理論上,體驗最重要的兩度空間——挑戰與技巧,我用縱軸與橫軸表示。字母A代表羅小昊,一個正在學打網球的男孩,圖形顯示羅小昊學打網球的四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羅小昊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去,這是A①。這種挑戰沒什麼了不起,但羅小昊還是可能打得很愉快,因為難度正适合他粗淺的技巧。這時他很可能感受到心流,但為時不會太久。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的技巧進步了,他開始厭煩隻是把球打過網去的動作(A②),或者他也可能碰到比他熟練的對手,使他發現球場上還有比高吊球更難應付的挑戰——這時,他對自己拙劣的表現産生了焦慮(A③)。

厭倦和焦慮都屬于消極的體驗,羅小昊有充分的動機想回到心流。他該怎麼辦?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他在厭倦(A②)的位置,要回到心流隻有一個選擇:加強挑戰(他當然還有一個選擇:放棄打網球,那麼圖形中的A幹脆就消失了)。他确立一個跟技巧難度相當的新目标——例如擊敗一個技巧比他厲害一點兒的對手——就能進入心流(A④)。

如果羅小昊感到的是焦慮(A③),回到心流就需要加強技巧。理論上,他也可以降低挑戰的難度,回到一開始時的心流(A①),但實際上,一個人知道存在挑戰以後,是很難全然置之不顧的。圖形中的A①與A④都代表羅小昊正處于心流狀态。雖然兩者都能帶來樂趣,但A④的情況遠比A①複雜,它不但是更大的挑戰,而且對打球者的技巧要求也更嚴格。

是以其實發生心流并不難,任何一個簡單的事情,哪怕就是一個簡單的體能活動,按照以下下步驟也能激發狀态,找到幸福感:

(1)确立一個總目标,并盡可能包含多個實際可行的子目标;

(2)找出評估目标進度的方法;

(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對活動涉及的挑戰進行越來越精細的區分;

(4)培養随機應變所需的技巧;

(5)在活動變得令人厭倦時,随時提高挑戰的難度。

這個和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六項精進,也很相似,把心注入到工作中,注入到目前手頭上的事情,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努力鑽研,比誰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續不斷,精益求精。有閑工夫發牢騷,不如前進一步,哪怕隻是一寸,也要努力向上提升。

2.要謙虛,不要驕傲:“謙受益”是中國的古話,意思是謙虛之心能喚來幸福,還能淨化靈魂。

3.要每天檢討:每天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沒有卑怯的舉止,自我檢討,有錯即改。

4.活着,就要感謝:活着就已經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報。

5.積善行,思利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利他,言行之間留意關愛别人。

6.忘卻感性的煩惱: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讓憂愁支配自己的情緒,不要煩惱焦躁。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貫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後懊悔。

其實這麼看到六項精進,也就是稻盛老先生擷取心流的方式了,是以無論是米哈爾還是稻盛老先生,傑出的人最後觀點也都是出奇的一緻。

Part2.關于如何減少精神熵的問題?

書中其實沒有過多去說,但是我總結下來,就是對抗無序。

1、解決内在的問題,我覺得就是要定期整頓思維,化無序變成有序,冥想,打坐,讓内心獲得平靜。如果有實在想不通的事情,或者當下自身能力範圍内解不開的結,那就學會放下,讓子彈飛一會,因為随時時間的流逝和閱曆的成長,有些問題可能都不是問題了,幹嘛要亟待去處理他。

2、解決外在的問題,扼殺潛在沖突,與人展開愉悅溝通,注重自己的人際關系,大部分的精神熵其實我覺得大部分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法國哲學家薩特曾提出觀點“他人即地獄”,他主要是想表達每個人都試圖将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而對方也會做出同樣的嘗試,這種互相的壓迫和限制,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了對方的“地獄”。是以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獨立性和自由,同時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由。這樣自然心境就能豁然開朗。

3、享受感官,享受思維之美,專注自己六感的體驗,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我們連接配接世界的橋梁,加大自己的洞察力,越專注目前的事情,越不容易亂想,下鑽進去體驗,無限小就是無限大。

原來在上海呆了六年,混沌學園的李善友教授轉述了一個小故事給我們畢業生,講的是一位老和尚開悟前和開悟後的差異:

一個得道的老和尚帶着一個小和尚修行。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傅,你像我這般年紀的時候,每天做什麼呢?”

老和尚說:“挑水、劈柴、做飯。”

“那你得道開悟之後做什麼呢?”小和尚又問。

老和尚一臉平靜:“挑水、劈柴、做飯。”

“這麼說來,得道和沒有得道沒什麼差別啊。”

“完全不同。得道之前,挑水的時候想着劈柴,劈柴的時候想着做飯。現在挑水就想挑水的事情,劈柴就想劈柴的事情。”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Part3.心流的使用

我們人短短的一生,也就2.7萬多天,65萬多個小時,每天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8小時睡覺。

假設一個人的平均壽命為75歲(這隻是一個常見的假設,實際壽命可能更長或更短),并且一年有365.25天(考慮到閏年的因素),那麼:

75年 = 75 × 365.25 = 27,393.75天

再考慮到每天有24小時,那麼:

27,393.75天 = 27,393.75 × 24 = 657,450小時

對于部分人來來說,平時做的很多事情,本身自覺都沒有什麼價值,隻是不得不做。尤其對于工作來說,覺得上班和上墳一個樣——他們與工作疏離,消耗着自己的精神能量。對不少人而言,空閑時間同樣是一種浪費;通常休閑有助于工作後的放松,但這段時間往往隻是被動地吸收資訊,沒有運用任何技巧去開發新行動的契機,結果生活隻是由一連串無聊而焦慮的感受所組成,個人全無控制力。是以我真的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好好體悟和感受每一個當下,這真的會讓自己獲得掌控力和力量感。

書中提到,自成目标的體驗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曆程提升到不同的層次。疏離變成了介入;樂趣取代了無聊;無力感也變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會投注于加強自我,不再浪費于外在目标上。體驗若能自動自發地産生報酬,現在的生命當然有意義,不需要再受制于将來可能出現的報償。

同時我也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心流确實也有兩面性,說好聽點的名詞叫“心流”,說不好聽點叫“上瘾”,物極必反,任何一種事情投入過度了都會戕害本體自身,是以這邊給出的辦法是,一是如果總是要上瘾的何不選擇好對自己有長期價值的興趣點去探索去上瘾,二是發展自己多元度的興趣,鍛煉自己可以瞬時自由從一種任務切換至另外一種任務的操控感,三是設定外部看護人,如果發現你心流狀态過度的時候,可以适時來進行提醒。

人生的意義可能是有限的時空裡,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在寫最後,“臨在當下,靜待花開”,心流這個神奇的東西,它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生的樂趣可能就是在有限的時空當中,如何擷取最大程度的心流狀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