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宋代曾有三書院,東部是東溪書院、中間是中溪書院,西側是西溪書院,同時還有三石堂。清-唐執玉《畿輔通志》卷五十二:“西石堂院,在元氏縣封龍山西麓,宋嘉祐中建,有石堂三。泉有北石堂,泉自石佛袖中流出,味極甘美。‘’可見,北石堂至遲在北宋年間已經存在了。
封龍山北石堂,舊址在哪兒?
老君洞,又叫“老君堂”。至今在封龍山的諸多石刻中,還能看到不少明代全真道道士們的題記,其中老君洞附近的明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8 年)題刻的《封龍山北石堂龍泉子歸隐辭世記》。
老君洞,位于萬仙廟東側,是利用自然溶洞鑿刻的祭祀太上老君(李耳)的洞府,創于明代以前,正中有老君座像,兩側分列諸弟子。
2024年4月10日,封龍山曆史文化研讨群部分文史學者,聚首封龍山北麓,對文物古迹,摩崖石刻,以及古代墓丘進行實地調查和研讨。
封龍山北石堂即“老君堂”,最早建立于何時?
名曰“老君堂”,當然起源于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尹力馔《封龍山與太極拳的淵源》2019年5月4日 :"封龍山頂部東側有一個老君洞,又叫北石堂,據說太上老君曾經在此修煉。偶有一日,老君看見西邊有股紫氣騰空,經久不散,老君望氣西行,聚氣之地就是現在的南紫溝村所在地。太上老君是誰?他就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
這當然是無所稽考的古代傳說,在曆史久遠的封龍山,上古有民間的山川、人鬼、天地崇拜 及原始的占蔔、巫術,後來又有道教、佛教、儒教進一步融合。封龍山道教,有據可查的是隋朝以前已有道觀存在了。(明)趙維藩撰《重修修真觀記》:
按(隋)《圖經》,趙人駱元素入封龍山遇一老人,遺藥十粒,曰:“服此不饑,吾乃徐元英也。”言訖化為童子乘雲而去。後人即其所立觀,因号“徐童”。宋政和癸巳,改以今名,俗呼上觀,
2024年4月10日,原石家莊日報記者,《南故邑村志》主編張志勇組織文史學者考察封龍山八仙堂,進行實地調查和研讨。
2024年4月10日,鹿泉文旅局王曉勇先生在八仙堂調研。
封龍山佛教的北石堂,是否是如今的八仙堂?
但是根據宋代“北石堂,泉自石佛袖中流出”的曆史記載,當時是佛教的聖地,有石佛為證。封龍山石窟包括西石堂、東石堂和八仙堂,分列在封龍山南坡,可惜的是,八仙堂内的佛造像已不複存在。宋代的北石堂,是否就是如今的八仙堂呢?
有據可查的是,北齊武平三年(公元572年) 封龍山西石堂已始創。刻有“武平三年秋禮”字樣。北宋年間,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續鑿西石堂佛教石窟。張村張興等石匠題記刻石于石堂之西側。《畿輔通志》記載,封龍山三石堂“宋嘉祐中建”,嘉祐(1056-1063)是宋仁宗的第九個和最後一個年号。北宋使用這個年号一共八年。可見,西石堂在北宋年間,僅目前看到的記載就有兩次重修。北石堂是否在宋真宗年間也續修了呢?
值得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