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作者:探秘曆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文|夏西樓

編輯|t

引言

他是俠士,是狂人,他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提起這個人,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戰袍一般的紅外套、白襯衫和灰領帶。墨鏡下,似笑非笑的神情,遮不住一張桀骜不馴的臉。

他就是李敖,中國台灣著名作家、曆史學家,一生著作無數。

2017年,李敖罹患腦癌,病毒很快占領了他的身體,令他隻能坐輪椅,勉強開口說話。

而他絲毫不改本色,在與自己家人最後一張合影中,李敖神情平靜,坦然地迎接屬于自己的人生終章。

鏡頭下,他面帶微笑,仿佛是對死神表達自己的态度。

他的張狂,是一輩子。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與兒子合影)

一、金剛怒目:對李敖而言,死亡是一門行為藝術

2015年,李敖八十歲時,放言自己要活到一百歲。

彼時的他,攝護腺癌雖已經痊愈,卻一直體質虛弱,一場感冒都能引發病危通知。所謂人老風雪摧,不是自己放了狠話,就能“向天再借五百年”的。

這一點,李敖本人其實非常清楚。

李敖的一生,就像怒目的金剛,又好似楚門的世界,他天生是被鎂光燈追逐着的人物。就連死亡,也在他本人的行為藝術中,演化成一場浪漫的人生謝幕。

2017年,李敖對媒體公布自己确診腦癌的消息,自認命不久矣,記者回應說他的聲音洪亮,一如往常,也許病情是會好轉的。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舊照)

李敖聽完隻笑笑,說自己這是回光返照。随後,他宣布自己将開一檔新節目——《再見李敖》,以此向這個世界告别。

同時,他公布了自己的親筆信,在信中,李敖對自己的親人、友人和仇人發出邀請函,希望他們能來與自己見最後一面,相逢一笑,恩仇盡泯。

這就是李敖面對死亡的方式。

正如他引用的海明威那句“我不怕死,但我讨厭死”,桀骜如李敖,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面對死亡這件事。

2017年7月,李敖出院。8月,李敖之子李戡在網上發出自己和父親的合照,并動情寫道:“25年來收過最棒的生日禮物:一個恢複健康的爸爸。”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戡的微網誌截圖)

此時,父子倆尚不知曉,這是李敖病逝前和家人的最後一張合影。

照片中,李敖已被病魔折磨得身形消瘦,他的幸運戰袍三件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身中山裝。李敖嘴角含笑,鴨舌帽下架着一副墨鏡,對着鏡頭比了一個勝利的手勢。

對于李敖來說,他确實勝利了,勝的是他自己對于死亡的厭惡。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與兒子李戡合影)

二、菩薩低眉:李敖的樂觀來自苦難與戰鬥

李敖并非生來如此樂觀的。

與其說是樂觀,不如說他是在與苦難的戰鬥中,其樂無窮,開啟了自己遊戲人間的副本。

1949年,李敖舉家遷至台灣,恰逢台灣省政府頒布戒嚴令,開啟了38年的戒嚴時期。直到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李敖已經在壓抑窒息的環境中度過了52年。

可以說,他的前半生,博覽群書,筆耕不辍,針砭時弊,抨擊時局,一直緻力于推動社會民主和言論自由。

而寫書、罵人、打官司,則是李敖的三件法器。

菩薩低眉,法器傍身。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和他的書房)

李敖一生寫書一百多本,公開發表的文字達三千多萬,著作等身,可謂大家。

他發表的《北京法源寺》《傳統下的獨白》《為自由招魂》等書,影響了台灣和大陸一代年輕人,讓戒嚴時被桎梏的台灣人仍向往自由,也将自由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大陸青年心中。

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寫道:

“我記得那一夜,我渴望大聲地呼喊,渴望在我的小屋裡又蹦又跳,渴望對着全班的同學大聲地叫:‘你們知道李敖嗎?’”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許知遠)

李敖是一代知識分子心中的“救世者”。

隻是世道如此,李敖主持編纂的《文星》、《千秋評論》等雜志,屢遭台灣當局封禁,他寫的書一半以上被查封,被禁止出版。

而李敖不放棄,他堅信他可以有技巧地去戰鬥。

不讓他寫書,他就去做節目。于是,在多方支援下,他先是在真相衛視“李敖系列節目”做了500多集,後又在鳳凰衛視做了700多集《李敖有話說》。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千秋評論》部分雜志)

節目中,李敖言辭犀利,語言老辣,引經據典而不失幽默,令人捧腹又欽佩不已。

據不完全統計,李敖的一生罵過三千多人,有蔣家父子、國民黨高官,有他看不上的文人、曆史人物,也有商賈名流。

打官司對李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他一生出庭超過三百次,告陳水扁,告李登輝,也告台北市政府,他審視的目光,總是在那些當權人身上。

對于李敖來說,他的菩薩低眉,不是悲憫,而是手中的筆、口中的嬉笑怒罵和法院的傳票,他化悲傷為利器,從不出世,與人鬥其樂無窮。

正如他自己說的,士兵從來是死在戰場上,同樣地,他對死亡最後的戰鬥,是他将厭惡轉變成了節目。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李敖大鬧台灣“程式委員會”)

死亡可以讓他肉身消失,他卻可以用死亡這件事為自己塑金身。

是以,哪怕到了生病的最後關頭,他仍是十分樂觀。雖然嘴上說着想要跟宋美齡一樣,活他個106歲,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又是十分坦然地接受。

三、尼姑思凡的李敖:我将死無葬身之地

2005年,李敖應邀前往大陸開展“神州文化之旅”,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等高校發表演講,轟動全國。

而鮮為人知的是,那時的李敖徹夜準備演講稿,第二天甚至無法獨自站立在講台上。臨上台前,從業人員在他的腿上打了兩針安定,才讓他完成了三場演講: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在清華大學演講的李敖)

這似乎是一場隐喻,對于李敖來說,他既然長了一身傲骨,就永遠無法在世人面前彎下腰。不論自身受到怎樣的折磨,面對大衆,他總是能橫眉冷對,嬉笑怒罵。

當接受采訪時,記者問他的墓志銘是什麼,李敖說,他沒有墓志銘,因為他将捐出自己的遺體,讓醫生“千刀萬剮”,這就是所謂的“死無葬身之地”。

2017年李敖最後一次和家人合影,桀骜如李敖,看不出對死亡的恐懼

(年輕時的李敖)

這似乎可以看出,對于李敖來說,他是“尼姑思凡”,人世間,才是他一生所在之地。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李敖放棄了插管、化療等治療手段,而是選擇安甯緩和,從容面對。他的樂觀淡定,早已在八十多年的時光中,修身入聖。

所謂尼姑思凡,不畏死。

參考資料:

[1]李敖病逝!面對醫療盡展“勇士”姿态.環球醫學,2018-03-19

[2]李敖腦癌去世,享年83歲!八年前來杭州,他曾說想葬在“蘇小小”墓邊.錢江晚報,2018-03-18

[3]李敖一年前親筆信曝光!告别世界“見證我人生的謝幕”.中國台灣網,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