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作者:于見專欄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在晶片等技術密集型零部件幾乎是“剛需”的3C數位電子賽道,更是如此。不過,一直以核心科技著稱的華為,卻并沒有在其多年深耕的智慧PC賽道,從業績層面表現出更大的“優越感”。甚至相比聯想等PC巨頭,其市場佔有率,依然處于十分“落後”的狀态。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釋出的“2023年度國内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以及平闆電腦市場佔有率占比”的報告,過去一年,聯想依然以38%的市場佔有率,穩坐國内PC市場的“頭把交椅”,而華為則以10%的市場佔有率,與惠普幾乎持平。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圖源:Canalys PC分析預測資料(出貨量)

雖然同比2022年,華為在國内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戴爾,并跻身行業Top3,但是其與聯想之間的市場佔有率差距,依然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從品牌力來看,聯想雖然是PC電腦品牌,但是卻因為核心零配件全部需要依賴外部供應商,以及商業模式的限制,而一直被業界視為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型”企業。而華為則因為其技術研發實力,而一直被視為科技企業的代表。

而且,華為布局PC業務,也一直在向智慧PC、AI PC等新概念“看齊”。隻是,為何一個看起來簡單粗暴的“加工廠”,與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科技企業,卻在PC賽道的角逐上,高下立分呢?這僅僅是因為華為在PC賽道,是一個十足的後來者嗎?答案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局限于本土市場,超越聯想無異于“天方夜譚”

盡管華為在本土市場“擠進”了前三。但是放在全球市場,頭部品牌市場佔有率排行榜單上,華為卻幾乎榜上無名。例如,據前不久IDC釋出的2024年Q1全球PC銷量資料,可以看到聯想、夏普、戴爾位列前三名,份額分别是23%、20.1%、15.5%。而Top5品牌中,華為卻不見蹤影。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圖源:IDC報告資料

這也意味着,華為不僅在國内市場,難敵聯想。在國際市場,其與聯想的市場佔有率,同樣相差甚遠。

據分析,華為在國際、國内市場“冰火兩重天”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華為所謂的智慧PC,是根據國内消費者的辦公、居家消費習慣進行設計的,是以,對于海外市場的消費者而言,或許并不具備太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華為作為為移動通信營運商提供基站等基礎設施的企業,布局智能終端裝置也是後來的事情,是以其在PC賽道的品牌影響力,遠不及其他排名更靠前的全球化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華為智能手機受晶片供應等因素的影響,其手機産品的全球出貨量也随之下降,也将導緻其智慧PC缺乏相應的軟硬體生态,進而更加難以在國際市場打開局面。

由此可見,華為即使在國内市場以成倍的業績增速來實作增長,但是與全球化方面十分成功的聯想集團相比,依然差距懸殊。要知道,目前聯想電腦在國内的銷量,僅為其全球總銷量的25%左右。而且,按照2023年第三方調研機構的統計資料,中國PC市場的銷量,僅占全球六分之一。

這也意味着,即使華為排名中國前三,甚至未來沖到第一,可能也難以在全球市場沖進頭部陣營。而在華為尚未在全球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之前,此時談論超越聯想,無異于天方夜譚。

頭頂科技公司的光環,卻在智慧PC賽道受制于人

與智能手機産品一直被“卡脖子”一樣,華為智慧PC的核心部件依然是CPU、顯示卡、記憶體條等,而這些零部件,都是高精密的科技産品,目前基本都是海外供應商提供。而該類産品走向市場,不僅對技術研發的要求極高,而且需要有十分精密的生産工藝為其提供産能保障。

是以,華為在發展智慧PC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以高通等晶片廠商,以英特爾、AMD為代表的CPU廠商,以英偉達為代表的GPU廠商的限制。即使抛開這些晶片類企業的掣肘,華為在作業系統方面,也需要依賴微軟的Windows系統,而受制于人。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由此也導緻了,華為即使打出了智慧PC、AI PC的新概念,卻依然隻能使用其原有的PC制造技術,并沿用海外晶片企業、作業系統公司供應的産品,才能參與PC市場的博弈。

反觀聯想,卻沒有這樣的擔憂。一方面,聯想的品牌定位與華為有所不同,與上下遊的供應商、客戶早已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且,聯想一直以來“安分守己”,并沒有向上遊的晶片産業、下遊的智能終端裝置全面滲透的野心,是以也會讓這些上遊企業對其放松警惕,任由其發展壯大。

而華為打着智慧PC的旗号,顯然卻一直有着建構智能軟硬體等行業生态的野心。而且,如今在美國晶片斷供的倒逼之下,不僅計劃“染指”晶片,而且正在大張旗鼓研發更新其移動終端裝置的鴻蒙作業系統。

是以,從行業競争的角度,華為智慧PC的未來發展,必然會受到各方面的打壓。實際上,類似華為在智能手機上碰到的“斷供”危機,或許也會出現在其PC産品上。

例如,近日有部分媒體報道稱,拜登政府5月7日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的出口限制,撤銷了美國晶片企業高通和英特爾公司向華為出售半導體的許可證。據匿名消息人士透露,美政府針對華為的最新舉措,将影響華為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晶片供應。

此外,據路透社、彭博社等媒體報道,有消息人士稱,在過去一年多以來,拜登政府已經很少準許有關華為的新許可證申請。而華為已不在高通的十大客戶之列,也不在英特爾的頭号客戶名單上。此外,高通近期還曾表示,其與華為的業務已經有限,并将很快縮小到零。

由此可見,華為布局智能PC,不僅受到競争格局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一些國際經濟、政治、貿易環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響。種種因素影響下,華為智慧PC業務的增長,恐怕難以持續。

價格奇高售後服務不到位,華為智慧PC被指收割智商稅

蘋果每年釋出少數一兩款新産品,并高舉高打開釋出會的“精品政策”,被很多科技企業奉為圭臬。不過,華為布局被指“蘋果玩剩”的智慧PC,卻反其道而行之,似乎試圖以量取勝。

例如,2023年5月中旬的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釋出會上,華為一口氣推出了十多款終端産品,其中,MateBook X Pro 2023等PC産品成為了釋出會主角。據了解,MateBook X Pro 2023采用航空級鎂合金材料,機身重量降低30%,定位于智慧PC。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對于智慧PC,華為有自己的了解是,在PC時代一去不返後,未來隻有一種PC,那就是智慧PC。而所謂的智慧PC,就是能把電腦從過去的“生産力工具”屬性工具,變成支援多場景、多任務、多種工作狀态的智慧化工具,進而讓其成為适應多場景的生态化協同平台。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年以來全球PC市場處于下行周期,已是不争的事實。據Counterpoint 釋出的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全球PC(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3%,約5730萬台。而在此之前,全球PC出貨量已連續8個季度同比下降。此外,該機構還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增長,也是在2022年同期相對較低的基數基礎上實作的。

是以,華為智慧PC此時的增長,雖然有逆勢上揚的趨勢,但是可能隻是暫時的。要知道,在華為智慧PC的“噱頭”與定位高端的價格之下,其産品的定位、品質、使用體驗乃至售後服務都讓消費者寄予了厚望。

是以,華為智慧PC除了面臨市場的競争壓力外,還需要滿足消費更新趨勢下,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口味”。但是實際上,其高端的産品卻難言高端,甚至屢遭投訴。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台,關于華為智慧PC産品的投訴并不少見。以MateBook X Pro 2020為例,就有很多消費者回報,其電腦品質問題嚴重。其中,有消費者回報,其正常使用主機闆無故燒壞、無法修複。

更有消費者表示,其筆記本産品設計缺陷CPU燒壞,近萬元的價格購買的MateBook X Pro 2020,雖然入手三年,但是累計使用時間不及50天。卻出現了售後回報CPU燒壞,需要維修,且維修費用近6000元。為此,華為也引發了該消費者的強烈不滿,甚至直言華為這是“逮着一個韭菜死割,專坑中國人”。

打着“智慧PC”旗号的華為電腦,為何難敵聯想?

圖源:黑貓投訴平台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華為還在不斷加碼推廣其AI概念的PC産品,并引發了網友關于“價格奇高的華為智慧PC,就是收割智商稅”的讨論。

雖然目前不同廠商對AI PC的定義不盡相同,配置也各式各樣。但是,業内的共識是,和傳統的PC相比,AIPC必須配備專用的晶片或者AI子產品,才能支援本地化運作百億參數級别的大語言模型。不過,這種新概念目前依然有些“道不清,說不明”,是以市場對于華為AI PC,外界依然是質疑大于肯定。

結語

對比蘋果公司的發展軌迹可以看出,華為舉起的“智慧PC”大旗,雖然看似是補齊其智能硬體生态短闆的必然之舉,卻也多少有一些“拾人牙慧”的意味。

而AI PC這個炙手可熱的概念,同樣并非華為的專利。實際上,“行業一哥”聯想也沒有錯過這個尚未被證明的機會,而是從第一次更新的“聯想1+1”,到第二次更新的天禧“網際網路電腦”,順勢而為更新成了聯想AI PC系列(包括ThinkPad和YOGA、小新等多款機型)。這也被視為30多年來,聯想PC迎來的三次代際大更新。

而相比華為布局PC姗姗來遲卻試圖在概念上占據高地,AI PC對于真正實作了全球化的聯想集團而言,或許超出了AI PC之于華為的意義。

而當智慧PC向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高端的方向發展時,對于在技術層面已處處受限的華為來說,其智慧PC會不會繼續在晶片和核心科技上被“卡脖子”?這個話題恐怕依然是老生常談。

期待過去發生在華為智能手機、榮耀品牌身上的“悲劇”,不會在未來的華為智慧PC業務上重演。如此,華為也才有“資格”與聯想集團掰手腕,也才有了成功扳回一局的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