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作者:中華書局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目錄及摘要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滑動檢視目錄

輗、軏、軛、衡、槅考辨

汪維輝 趙川瑩

(第一、第二作者分别爲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文學院教授及博士研究所學生)

提要:本文討論古代車上幾個重要部件的名稱——輗、軏、軛、衡、槅。《論語·爲政》“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句自漢代以來多有歧解,清儒梳理舊注和文獻,認爲“輗”“軏”是鬲與轅、衡與輈交接處鑿孔貫穿後插入的木製或金屬關鍵。考古學界則有學者將馬車輈頭承托衡木部分或套在輈最前端的青銅飾件定名爲“軏”,也有學者稱秦始皇陵銅車馬輈、衡相交處穿輈縛衡的繩索狀曲形鍵爲“軏”。出土文物定名與文獻記載不盡相合。獨輈馬車一衡兩軛,衡是垂直於輈的水準橫木,軛是左右成對綁在衡上扼住牛馬頸部的“人”字形器具;槅是一根中央拱起、兩端連接牛車雙轅的圓木棍。三物本不混。東漢雙轅馬車將衡改進爲曲形拱架,“衡”與“槅”的差異縮小;後取消車衡,軛直接縛轅,變成與牛槅相近的侈腳軛,“軛”與“槅”“衡”的功用和形制重疊,是相混之始;南北朝時用牛槅駕馬,“槅”“軛”遂徹底混同難分。中古以來文獻多混淆“軛”“槅”“衡”,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文選”和“通論”關於“輗”“軏”“軛”“衡”“槅”的解釋也牴牾錯漏,不可不辨明。

關鍵詞:輗 軏 軛 衡 槅 名物訓詁 古代車制

據出土戰國至西漢文獻説“乾”的字詞關係及構形理據陳 哲(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博士研究所學生)提要:“乾”字始見於戰國秦簡,秦西漢簡帛慣以“乾”記{乾}乾燥。{乾}乾燥的用例始見於戰國楚簡,記作“倝”“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楚簡又以“倝”“”“汗”“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等字記{旱},“”可視爲同源詞{乾}乾燥、{旱}的共同本字。{乾}乾卦楚簡記作“倝”,西漢簡帛記作“鍵”“建”,記作“乾”之例始見於約屬新莽時期的敦煌簡牘。結合字詞關係及文字構形綫索看,“乾”字可分析爲從“水”之省形“乙”表水乾意,是{乾}乾燥之本字。辨識字詞關係時,文章對裡耶簡、上博簡、天星觀簡等簡牘中的涉{乾}乾燥辭例作有新解或補議;檢討九店621號楚墓竹書中所謂{乾}乾燥之用例,將五個舊釋“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之字改釋爲“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氣)”,考證該段簡文可能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食氣養生論述。

關鍵詞:乾 秦簡 楚簡 字詞關係 構形理據

“定計”的明與暗:秦簡所見基層官府物資付受的計校過程

曹天江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提要:深入辨析學界聚訟紛紜的裡耶秦簡8-75+8-166(遷陵緻郪縣追書)、9-1至9-12(陽陵卒文書)等材料,可復原秦代基層官府物資付受的計校過程:每到年底,官府對每項付受事務的統計文書分别定稿,文書用語稱“定以(物資名稱+數量)付/受(某縣)某官某物計”,故此過程可稱“定計”。“定計”之前,付方可先向受方確認此事的名目、日期等,即“問何縣官計,付,署計年名爲報”;“定計”之時,由付方官府製作計文書並徵求受方的確認回覆;受方若拖延逾年,則須上呈校文書説明情況。跨縣付受“定計”的過程中,付方往往承擔更大責任與風險,受方卻相對輕鬆,加上距離遙遠、程式繁瑣,故雙方爲了推卸責任,都傾向於在文書上來回推諉,乃至於形成了某種“共謀”的默契,使計校事務年年遷延不決。在“明”面上極其繁密的律令刑罰之下,“暗”面的操作“巧法”也在孳生傳衍。注目於中國古代官僚制下計校管理的歷史,不可忽視這“明”“暗”兩面的“合力”。

關鍵詞:付受 定計 計校 問何縣官計 陽陵卒文書

吳簡所見財用錢的收繳——兼論孫吳基層的賦稅管理郭慧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提要: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較爲詳盡地儲存了財用錢簿籍。整理簡牘可以還原孫吳賦稅收繳及期會簿書的運作流程。鄉吏製作的財用錢相關要簿表明,鄉吏需核實統領鄉實際戶口,根據戶繳財用錢數額,計算賦稅應繳總額,統計賦稅已入未畢情況。庫吏針對期會校計項目,對財用錢實繳數額再加整理。列曹統籌庫吏和鄉吏的工作,檢校二者所製文書簿籍,並製作相應的校計簿交由期會審核。孫吳基層賦稅的收繳由郡府主導,鄉是賦稅收繳的落腳點,縣是賦稅管理的核心。縣廷依靠縣曹完成賦稅簿籍的整理,通過期會校核簿書提高收繳效率與準確性。

關鍵詞:長沙走馬樓吳簡 財用錢 期會 鄉吏

唐代“上清道”的身份覺醒與法脈建構

白照傑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提要:學界長期認爲上清道是唐代道教的主流道派,但此觀點實際是對唐代道教情況的誤解。唐代“上清道”的團體身份和法脈譜系是人爲建構的結果,與歷史真實並不完全吻合。此身份認同和師承譜系最早出現於司馬承禎時代,與司馬承禎本人的經教傾向密切相關;後經李含光弘揚而爲唐人所接受,並與茅山完全挂鈎。中晚唐時期,衡山和天台山中師承可上溯至司馬承禎、王遠知的道教團體,重新提出上清宗師的傳承譜系,其譜系與茅山的單傳系統存在差異,反映着各自的特殊訴求。在完整考察唐代“上清道”由“觀念”到“現實”後,可發現《茅山志》等後世材料和不少當代研究混用唐代“上清法脈”的多種記述,而未區别不同記述産生的背景原因及彼此差異,所得結論誤導道教史的整體架構。

關鍵詞:上清 茅山 天台山 道派傳統 社會身份

宋高宗朝後期的限佛

許起山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

提要:從靖康之變到紹興和議,宋廷爲應對連綿不斷的戰争,大肆發放度牒以獲取軍資,佛教勢力趁機而起。紹興和議後,宋廷的注意力轉移到境内社會治理,宋高宗對包括佛教在内的各類宗教加大了監管力度。爲了限制佛教的發展,宋廷長時期不發放度牒,及時收繳死亡、還俗、逃逸僧人的度牒,約束出家人的傳教活動,貶謫支援佛教的官員,將無主寺院的資産充公,向僧徒徵收較高的免丁錢。高宗的限佛政策不疾不徐,二十年間,佛教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僧尼數量明顯下降。高宗限制佛教,能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凸顯儒家道統,減輕百姓賦稅負擔,利用寺院安置北方流民,有助於恢復被戰争破壞的經濟,鞏固宋朝在南方的統治。

關鍵詞:宋高宗 後期 限制 佛教

“外文鉛餅”的百年考證與釋讀——兼論其與絲路希臘式錢幣的關係

楊巨平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提要:學界習稱的“外文鉛餅”的發現已逾百年,尤其20世紀70年代以來,類似鉛餅大量出土。國内研究側重於探討其與漢武帝發行的“白金三品”之間的關係,國外學者則更關注鉛餅上面疑似希臘文的來源,並試圖破譯。本文旨在回應一些依然懸而未決的核心問題:“外文鉛餅”與“白金三品”到底是什麽關係;發行者或仿造者爲何要在其上增鑄疑似外文的字元,寓意何在;倘若它們確爲外文字元,應如何定性、解讀;“外文鉛餅”和漢代絲綢之路沿綫西域各國的希臘式錢幣是否有關。問題的最終解決仍有待於新的考古成果,特别是中外錢幣資料的發現。

關鍵詞:“外文鉛餅” 漢武帝 “白金三品” 希臘語銘文 絲綢之路

元代傳入中國的希臘—阿拉伯知識——再論元《秘書監志》中的回回書籍和儀器

林麗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長聘副教授)

提要:本文討論元《秘書監志》中所提及回回書籍和儀器,嘗試對尚未被破譯和釋讀存在争議的條目提供解決方案。鑒於大部分書籍與儀器的希臘淵源,將結合希臘—阿拉伯學最新成果,闡述其傳入伊斯蘭世界的經過和發展情況。通過比對中世紀伊斯蘭學科分類體系,可知回回書籍乃依循當時主流學科分類標準,精選若幹學科中最有代表性的權威著作匯集而成,堪稱代表當時世界前沿知識水準的圖書館。這些書籍的傳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秘書監志》 回回書籍 希臘—阿拉伯學 中西文化交流 元代

妖物與特務:明代成化朝的訊息掌控與政治操作

王鴻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提要:本文探討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之間的密切關係,考察其所牽涉之不同層面與内容。一般認爲,明朝特務政治乃受寵宦官藉以整肅異己之惡政。然而,這一情報系統如何在政治場域生根、發展與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因應現實而調整,則多不甚了了。今由訊息掌控角度切入,考察情報與政治之關係。明朝自正統以來,政治情勢與訊息掌控關係密切,尤其成化朝之後,訊息的流動與掌控異常敏感,直接牽動政局。皇帝委任親信建立情報偵察系統,並刻意強化對訊息流通的控制;而儒臣群體則傾向於傳播訊息,公開討論,藉以製造輿論。訊息的傳播與控制成爲不同權位者角力、鬥争的攻防要地,甚至可以説政治操作的重要戰場就在訊息的掌控上。自此政治操作愈發複雜,除了表面的政見闡述與職權配置設定外,訊息掌控更屬要義。在政治場合中,訊息的搜集、利用、詮釋,乃至編造,已成爲重要的政治技藝。

關鍵詞:妖言 廠衞 黑眚 汪直

黨争與忠節:南明弘光朝“從逆案”探微

朱亦靈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提要:“從逆案”是南明弘光政權對曾投降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官員定罪而形成的案件,在弘光一朝堪爲要案。此案的定案過程錯綜複雜、跌宕起伏,定案基調在寬嚴之間反復擺蕩,最終草草收場。與前人的一般認識不同,此案在整體上並非當朝馬士英、阮大鋮一派對東林勢力的清洗,而是晚明至南明的政局變動、忠節觀念與官場貪賄、包庇之風盛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馬、阮一派現實利益的不斷轉移與東林内部派别的交替掌權,則是定案基調多次轉折的直接誘因。考察“從逆案”可進一步得出以下認識:“黨争”的概念在晚明政治史中不宜過度使用;“東林”並非組織嚴密、政見明確的政治集團;“忠節”在晚明朝野作爲政治話語與道德資源被各方靈活運用、藉以獲利,顯示出道德與政治相膠合的面貌。對“從逆案”一類政治事件的微觀研究,或許亦有助於呈現“晚明”與“南明”的歷史延續性,並探索晚明至南明政治史研究進一步走向精細化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南明 東林 馬士英 政治文化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殷代軍情傳遞中的兩種彙報形式

辛 悅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提要:殷代軍情傳遞與彙報行爲,自武丁時期延續至帝辛時期,已成爲對外戰争中的固定“制度”。彙報内容或爲監察敵情,即傳遞敵方軍事行動消息,或爲報告受敵方侵擾及其所帶來的損失;彙報形式則可分爲直接彙報與代爲彙報,其中代爲彙報又可細分爲指令較低等級貴族報告與請較高等級貴族向商王報告兩種類型。軍情彙報形式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外服貴族身份地位的差異,從中可進一步觀察殷王朝政治運轉機制。

關鍵詞:殷墟甲骨蔔辭 軍情傳遞 彙報形式 直接彙報 代爲彙報

《楊就等造像記》與北齊汝北郡及梁雀鎮周偉洲(寧夏大學民族學學科特聘教授)

提要:過去學者據《魏書·地形志中》《隋書·地理志中》等文獻,考證北齊沿東魏仍設之汝北郡,治所在楊志塢或曰王塢城,後改爲汝陰郡,轄石臺、汝原、梁三縣。但據鎸刻於北齊天保二年的《楊就等造像記》,知至少在北齊天保年間,在原汝北郡設立一個名爲梁雀鎮的軍鎮,保留了汝北郡建置,由鎮將“帶”太守之銜,治所在汝原縣(治今河南汝州),僅領梁縣一縣或汝原、梁縣兩縣。《楊就等造像記》所列“鎮城四備都督、參僚、縣令□維等”供養人名字、官爵職名,可大緻看出北齊汝北郡梁雀鎮之建制:武職官員人數衆多,且較爲完備,突顯出北齊汝北郡軍鎮爲主的特徵。

關鍵詞:北齊 汝北郡 梁雀鎮

陸德明《易》學蠡測

谷繼明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提要:陸德明《易》學先後從學於周弘正、張譏。他從學於張譏相對較久,故《經典釋文·周易》凡稱“師曰”皆張譏説。陸德明《易》學繼承自周弘正、張譏,亦即爲南朝義疏《易》學之餘緒,屬玄儒之學。其《周易大義》即《周易文外大義》,又有《周易文句義疏》,爲典型的南朝義疏學著作。二書雖佚,仍可藉由《經典釋文·序録》及其零星音義推其概況,並可由《周易正義》對照旁證其義疏中的《發題》部分。與孔穎達《周易正義》貶斥江南義疏不同,陸德明《周易文句義疏》等實爲南朝義疏《易》學之集大成者,故陸德明堪稱六朝易學之殿軍。

關鍵詞:陸德明 義疏學 六朝易學 《經典釋文》

發現南三閣:《建炎以來繫年要録》版本系統研究之一

常志峰 胡 坤

(第一作者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所學生,第二作者爲西北大學宋遼金史研究院暨歷史學院教授)

提要:《建炎以來繫年要録》的現存版本皆源自《永樂大典》,且無一例外地經四庫館臣之手編訂删削,但在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多有因館臣私鈔而流出的版本;七閣《四庫全書》修繕告竣後,南三閣藏書允許赴閣鈔録,亦多有南三閣傳鈔本流布於世。這些因不同途徑流傳於世的版本,差别微小,爲判定版本來源與版本系統帶來很大困難。儘管如此,仍可根據版本比對並輔以傳世史料,排除傅圖本、重圖本爲南三閣傳鈔本的可能,基本判定中大學爲文瀾閣傳鈔本,南圖本爲文宗或文匯閣傳鈔本,並進一步認定現存浙江圖書館的文瀾閣補配本除了包含文瀾閣原本及清光緒間丁丙兄弟補配的内容,還摻入了文宗或文匯閣本《要録》的若幹卷冊。通過對現存《要録》與南三閣相關若幹版本的探討,不但釐清了該書的部分版本系統,爲更好地利用《要録》提供了便利,也爲進一步發掘版本研究背後更爲廣闊的歷史學意義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建炎以來繫年要録》 南三閣 《金人地名考證》 書前提要 版本系統

《文史》2024年第1輯(總第146輯)

《文史》

√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文史》訂閱方式

郵局訂閱。郵發代号:18-350(58元/期,232元/年)

《文史》投稿方式

來稿請寄:北京市豐台區太平橋西裡38号 《文史》編輯部收,郵編:100073。

投寄紙質稿的同時請向編輯部電子信箱投送電子稿。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