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報送第34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公示:報憂也是擔當

作者:西部網
報送第34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公示:報憂也是擔當
報送第34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公示:報憂也是擔當

報憂也是擔當

孫海濤

黨中央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中辦通知中專門有這樣一句話: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這句話給各級幹部明确了一個事實——報憂同樣是擔當。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僅今年以來,從甯夏重點排污機關自動線上監測弄虛作假案,到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孫述濤被中紀委點名“為謀求個人進步搞經濟資料造假”,再到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黨組書記、主任李晉平因“為撈取政績縱容、支援經濟資料造假”倒在了退休前夜……這些事例說明,以報喜不報憂撈政績者大有人在。

為何熱衷報喜?是因為這些人的政績觀出了問題,認為功勞簿越厚升遷路就越寬。不可否認,每一位有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上司幹部,其實都希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任期為黨為人民多做出些成績,助推本地經濟發展速度快一些,再快一些。然而,如果眼睛隻盯着報喜而忽視了報憂,這和烙煎餅的過程就是一個理兒,鉚着勁兒加大火隻烙一面,煎餅早晚會焦煳的。

煎餅焦煳了是小事,但耽誤了經濟發展大局就是大事。尤其在調查研究中,報憂中可有大文章。一方面,這是實事求是思想的回歸,有利于發現并辯證思考現實中的一系列沖突和問題;另一方面,也促使上司幹部能夠加倍認真地回頭看失誤,在客觀存在的種種不利因素中“求”出“是”來。更重要的是,當基層報憂執行個體在上級案頭集合起來,就更易于上級發現其中的共性問題,繼而為下一步針對性制定科學有效的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客觀地說,一個人、一個機關,甚至一段時期的工作有問題或失誤是在所難免的。隻報喜不報憂,與其說是怕給上級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怕影響對本地區、本機關、本項目的工作評價,怕影響個人的提拔使用,還不如說其實質是一個“私”字在作怪。不要小看了這種私心的破壞力,有許多就是在掩蓋問題中腹痛,在回避沖突裡發病,在“形勢一片大好”時倒下的,這難道不值得各級上司幹部在調查研究中充分重視并引以為戒嗎?

正色谏言是調查研究的目的,苦口危言是治病救人的藥石。從“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的角度看,報憂這種政績更可貴,更有擔當,也更值得去實踐。

報送第34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公示:報憂也是擔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