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了,最後的河道村

作者:西部網
别了,最後的河道村

視訊加載中...

【新媒體文稿】

緩緩東去的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被關中父老視作為母親河。渭河下遊南北兩岸淤積了大片的河灘地,成為适合農業耕墾的肥沃土壤,曾經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村莊。陝西省渭南市高新區西慶屯村是最後一個在渭河陝西段河道内的村莊,它因河而興,卻也因河而困。

從2021年9月西慶屯村遭遇渭河四十年來最大洪水,到2023年11月整村搬遷後實作複綠複耕,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台)新聞中心記者對西慶屯村進行持續采訪拍攝,深度記錄了這個渭河陝西段最後的河道村從受災、避災到搬遷、拆除、複綠的曆程。

【視訊文稿】

【導視】

【洪水現場】渭南廣播電視台記者雷潔瓊

【同期聲】西慶屯的房屋已經被水淹得隻剩一個屋頂。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 當時差點要了我的命。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周新喜

【同期聲】今年(2021年)是顆粒無收。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群衆不願意搬,永遠劃不了個句号。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胡智永

【同期聲】群衆在這一塊意見比較大。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蔡軍

【同期聲】要一次做到底,絕對不能再拖泥帶水。

【标題】别了,最後的河道村

【字幕】2023年10月 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 選舉業主委員會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新小區居民 謝維維

【同期聲】沒想到咱村也可以成立業主委員會,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劃?如果我選上了以後,做出一個榜樣來。

【計票同期聲】謝維維、黨紅梅、謝維維。

【字幕】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辦事處從業人員郝菊亞

【現場同期聲】現在是選為咱們的業委會成員,那我把這9名成員給咱公布一下,穆立奇、蔔戰剛、劉文娟、謝維維。

【正文】聽見自己的名字,從小到大生活在農村的謝維維激 動地鼓起了掌。從農村農民到社群居民,這個新的身份讓她堅信,自己以後的日子會不同以往。然而就在兩年前的這個 季節,卻是令她揪心的生死時刻。

【字幕】兩年前

【字幕】 2021年9月 渭河洪水過境西慶屯村

【字幕】渭南廣播電視台記者 雷潔瓊

【同期聲】此時這個道路已經是完全被水淹沒,那麼在我右 手邊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區域就是西慶屯的整個村子了, 而且我們在就近的地方能夠看到,它這個房屋已經被水淹得 隻剩一個屋頂。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防汛辦主任 楊錫紅

【同期聲】咱高新區這塊防汛的重點就是西慶屯村村民的撤 離,西慶屯村現在就是咱目前渭河河道唯一一個還在的村莊, 目前村裡的人全部撤離完了,撤人這一塊是咱的工作重點。

【正文】2021年秋季,渭河遭遇40年來最大洪水,渭河洪峰3次過境陝西省渭南市西慶屯村,全村 6 處生産圍堤決 口, 農田全部被淹,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好在撤離及時,全村2000多名村民都安全無事。洪水過後,大家陸續回到村裡察看損 失,絕大多數房子已經無法再住人。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這危房。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這是我們家老房子,圍牆全部都塌陷了,當時水 這麼深。

【正文】看到眼前家裡破敗的樣子,讓謝維維想起了 20 年 前似曾相識的一幕。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房間我記得當時 2003 年我剛結婚,就被洪水淹了,當時(12 月)我坐月子,就在這坐月子。記得當時還中 了一次煤(氣)毒, 當時差點要了我的命。

【正文】緩緩東去的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被關中父老視作 為母親河。渭河下遊南北兩岸淤積了大片的河灘地,成為适 合農業耕墾的肥沃土壤, 曾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村莊。謝維維 生活的西慶屯村因河而興,卻也因河而困。

【正文】2003年“038 ”大洪水後,為了讓類似的悲劇不再 重演,陝西實施了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加寬堤防、疏浚河道。 【畫面】示意動畫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胡智永

【同期聲】修了這個防洪大堤之後,河道變窄,水位變高了, 對西慶屯群衆農業生産來說,不一定是個好事。

【正文】西慶屯村位于渭河防洪大堤之内,每逢雨季就成為 防汛的重點區域,形成了“渭河一漲水、村莊就受災 ”的現象。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周新喜

【同期聲】今年(2021年)是顆粒無收,全部在水裡淹完了。

【正文】渭河堤防工程建成後,許多像西慶屯村一樣的河道村都完成了整村搬遷,開始了新的生活,但西慶屯村的整體 搬遷卻遲遲無法推進。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過去老人講“漫一次河三年不用上肥料 ”。群衆 不願意搬。這片地方來說土地肥沃、水利友善,糧食産量比 較好,就是前面這塊地,在過去是全渭南地區糧食産量最高 的地方。

【正文】就這樣,為了留住鄉愁和生計,西慶屯村成為渭河 陝西段最後一座河道村。

【字幕】 2021年11月 西慶屯村防汛應急安置小區“避水 樓”

【正文】這些房子被村民們稱為“避水樓 ”,是當地政府為 了保障群衆安全修建的防汛應急安置小區。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穆繼善

【同期聲】一戶50個平方(米),臨時的安置,避汛期安 置的,不是正式居住的,汛期過了可以回家務農。

【正文】水來,人撤;水退,人返。2008 建成的“避水樓 ” 在之後的汛期裡給了西慶屯村人一次又一次的庇護,但這終 究不是長遠之計。2012 年,渭南高新區出台了《關于實施西 慶屯村整體搬遷的意見》,計劃在“避水樓 ”旁修建永久安 置小區,徹底改善西慶屯村人的居住環境,可是這一等就是近10年。

【字幕】西慶屯村搬遷問題一項目資金不到位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蔡軍

【同期聲】選擇安置小區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們也是充分考 慮,說是既然安置老百姓就要把他安置到合适的位置。當時 那個地也不是淨地,也有拆遷。

【正文】為了減輕群衆負擔,除了在建設“避水樓 ”時,村 民每戶交過1萬塊錢之外,再沒有交納過其他任何費用,西 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建設和補償款、安置費全部所需資金由 渭南高新區承擔。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副主任 馬偉

【同期聲】(2021年)西慶屯整村的搬遷根據相關的政策預 估要下來6.3 億元,缺口有4.5億元。

【字幕】西慶屯村搬遷問題二項目建設周期長

【正文】西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項目在2015年由省住建廳立項;2018年,項目動工;2019年,主體封頂。可直到2021年的大水過後,依然因為收尾工作不完善無法入住。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這是我屋,這是廚房,廚房小,這是我婆婆住的, 在這住,房子就這麼小,屋裡東西啥都沒處放。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劉文娟

【同期聲】我們家是9口人,幾個孩子在一塊,晚上都沒法 學習,避免不了産生一些沖突,是以我們急需要解決房的問題。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穆謝紅

【同期聲】政府給西慶屯弄這個房屋, 已經都快10年了, 啥時候能到群衆手裡。

【字幕】西慶屯村搬遷問題三建成新房不夠分

【正文】安置面積事關群衆切身利益,理應得到充分保障。村民們說,按照每人50平米安置面積的搬遷政策,加之近10年來人口增長所出現的“新分戶 ”,搬遷安置的新房根本 不夠分。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穆繼善

【同期聲】2006年當時村裡是400戶,人口是1700口左右。 10 多年以後那些個娃基本上結婚了,長大了,也成家了,(2021年)現在是480多戶。

【字幕】西慶屯村搬遷問題四惡性循環惹民怨

【正文】在近10年的安置過程中,資金短缺始終是當地政府的一大困擾,資金越缺、建設進度越慢、耗費時間越長、 人口增長越多,需要的安置房屋和補償款就越多,進而導緻資金更缺,陷入惡性循環。

【字幕】聲音來源: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黃小妹

【同期聲】哎呀,我們一下跑了多少年了,我們都去得沒有 次數了。到鄉上(街道辦)去找了一回,說你不用管,到時 候就給你解決。找到(高新區)管委會,(高新區)管委會 把鄉上(街道辦)叫去,鄉上(街道辦)把我們又領回來, 領到大辦公室給我們承諾,給我們承諾的啥,都沒實作。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主要問題是沒定性好,(項目)上馬的時候,幹 部都比較“ 自信 ”,不了解民情,實際上和群衆就有些隔閡 了。計劃和實際兩個分開了,一拖再拖,越拖沖突越大,永遠劃不了個句号。

【正文】渭南高新區曾将西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列為重點民 生工程,然而在為民辦好事的過程中,收獲的卻是民怨。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蔡軍

【同期聲】當時怎麼做比較艱難。西慶屯和咱們現在看到的 城中村改造不一樣,城中村改造的時候它有市場行為,它這 個村子比較偏,它在渭河河道裡邊,是以這一塊純粹就是政 府解困解難的事。

【正文】明确新安置小區的交房時間、解決“新分戶 ”及新 增人口的住房問題、加快安置補償款發放進度……帶着這些訴求,西慶屯村人迫切希望“政府給個說法 ”。

【字幕】 2021年11月 西慶屯村村委會會議室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代表 楊琴娃

【同期聲】現在隻要渭河一添水,西慶屯整個都要見水,淹 了秋影響夏季也種不進去。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代表 劉文娟

【同期聲】後來蓋那個安置小區,蓋了 3 棟高樓,也安置不 完。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黨工委書記 楊猛

【同期聲】2009年(西慶屯村)從臨渭區移交咱高新區,近 十幾年多次受渭河洪災影響,核心就是資金這塊影響,一直 沒有如期交房,搬遷費還沒有完全兌付到位,我們一直在積 極争取。按照咱原來的搬遷政策,如果給群衆承諾的,該兌 現的給群衆兌現到位。

【字幕】渭南高新區城中村改造工作辦公室 副主任 馬偉

【同期聲】現在管委會正在籌集各種資金,已經安排城棚改公司進行建設,請大家放心。

【正文】關于洪水,痛苦不堪的回憶;關于新房,久建未成的失望,更加讓西慶屯村人想要過上安穩舒适的好日子。尤 其是 2021 年的水患之後,西慶屯老村再也無法居住,渭南高新區下定決心從源頭上徹底解決西慶屯村搬遷問題。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蔡軍

【同期聲】一方面是争取上級的專項資金,給市委市政府也 彙報,同時到省水利廳、省應急廳、包括農業廳等等,專項 資金這塊肯定會有一部分。第二部分,我們就是想通過市場 化的手段,再運作一部分資金。增加這麼大的财政負擔确實 很難。2021 年 10 月份以後,高新區這一塊把當年的土地出 讓收入以及财政上面拆借的一些資金全部拿出來,就是下勢把這個事解決了。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胡智永

【同期聲】前期這塊工程進度比較慢,群衆在這塊意見比較 大。針對這種情況,咱管委會這塊也成立了專班,入戶走訪。 【正文】 當地積極籌措搬遷資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情況,打消群衆搬遷顧慮。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現場同期聲】如果說咱搬走拆遷了之後,每戶宅基地有15萬塊錢的(補償款)?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紀工委書記 郭磊

【現場同期聲】一期鑰匙拿到手以後,把心放在新房,操心 在裝修上。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現場同期聲】我咋裝修,我也要有錢,沒有錢現在也沒法裝修。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紀工委書記 郭磊

【同期聲】咱今天開始就啟動人頭安置費的發放,今天先給群衆發5000,你不是還剩餘1萬,咱于(2021 年)12 月 31 日前,這個資金到位以後,予以撥付。

【字幕】時任渭南高新區白楊街道黨工委書記 楊猛

【同期聲】按照搬遷方案每院宅基地 15 萬元這個标準,我 們對西慶屯老村全部進行拆除。

【正文】經過省市區層層多方籌措,通過貸款和專項等多種 方式,搬遷資金的缺口總算被堵上,西慶屯村安置小區收尾 工作全面加速。

【字幕】2021年11-12月西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進行分房

【現場同期聲】這是1把裝修鑰匙,5把入戶鑰匙。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這房間我兩個兒子住,他們兩個,這我跟我老公住。

【同期聲】是157(平米),各自都有各自的空間,各自有 各自的房間,特别高興,心情特别高興特别激動。

【字幕】 2022年3-5月西慶屯村進行整村拆遷

【畫面】全家福

【正文】村支書黨東仔的這張全家福,拍攝于2022年3月14日,也就是這一天,他生活了半輩子的西慶屯村,開始了整村拆遷騰退工作。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畢竟留個作念,這一村人從那走出去的,懷念那 個地方,時間長了以後就想起這個地方。

【畫面】拆遷現場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謝維維

【同期聲】再也不回來了,再也回不來了。

【字幕】2022 年 6 月 西慶屯村搬遷安置小區謝維維家新房

【正文】走進謝維維家的新房, 四室兩廳兩衛,窗明幾淨, 讓人住得安心、踏實。村民們說自己處在3公裡生活圈—— 50米有國小,600米有中學,1000米就有醫院。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新小區居民 謝維維

【同期聲】今年(2022年)汛期我們就不用擔心這個房子被 淹了,有幾家結婚的,都已經在這入住了, 日子肯定有奔頭 了,有前進的方向,有目标了。

【正文】過去,渭河河灘内的一個個村莊,就是一個個農業 面源污染點,不僅對渭河環境問題整治、生态保護修複不利, 也會在汛期對當地村民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字幕】水利部黃委會黃河上中遊管理局總工程師 喻權剛

【同期聲】渭河(陝西段)最後一座河道村的整村搬遷和複 綠,對渭河乃至對黃河流域的生态保護和修複,對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包括城市環境污染(防治)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 用。

【正文】西慶屯村的 10 年搬遷之路,這也給當地主管部門上了很深的一課。他們将繼續解決好西慶屯村搬遷遺留問題。

【字幕】渭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 蔡軍

【同期聲】當時(2012 年)那種情況下,我算下來,整個應 該在 3 個多億就能弄完。 目前算下來,這個項目徹底完成估 計下來得 6.6 個億。咱們現在還正在蓋了兩棟樓,計劃明年 (2024 年)就能交房了,480 戶人人有房。農村的基層工作 千難萬難,還是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對我們的教訓就是, 時間一下跨度這麼長,對老百姓來說,生活的品質沒有立即 改善,同時對我們來說,拆遷安置的成本也在加大,要一次 做到底,絕對不能再拖泥帶水。

【字幕】2023 年 10-11月 西慶屯村秋收并啟動渭河河道清障工作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看這苞谷長勢還可以。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村民 楊菊花

【同期聲】絕對産量高,(每畝)到1300—1400斤了。

【正文】與兩年前的顆粒無收相比,今年西慶屯村迎來了大豐收。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新小區居民 謝維維

【同期聲】快點,玉米收完回去要幫媽媽剝皮呢。

【正文】與此同時,當地啟動了西慶屯村段渭河河道清障工 作,這片承載村民回憶的土地終于複綠複耕。在清障項目的 公示牌上,“ 資金已落實 ”這五個字赫然寫在上面。

【字幕】渭南高新區西慶屯村黨總支書記 黨冬仔

【同期聲】今年把清障工作搞完以後,從清朝乾隆末年(建立)到現在的西慶屯村,渭河(陝西段)最後一個河道村徹底成為曆史了,變成耕地了。

别了,最後的河道村
别了,最後的河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