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榮縣2023——2024年冬小麥後期管理指導意見

作者:萬榮融媒

目前,我縣冬小麥正值揚花灌漿期,是小麥産量形成和肥水管理的關鍵時期。據調查,全縣土壤墒情普遍适宜,小麥長勢整體較好,一二類麥田比例較冬前有所增加。冬小麥後期田間管理要以保粒數、攻粒重為目标,以防災減損為重點,合理調控水肥,适時開展收獲,確定奪取豐收。

一、合理水肥管理

小麥後期管理核心是保持根系正常生理功能,盡可能延長綠葉期,保證光合産物向籽粒的供應,提高穗粒數,增加千粒重,要科學适度開展水肥調控管理。

(一)因墒适量澆水。小麥進入揚花灌漿期,土壤水分的不足,會導緻小花、籽粒退化、幹縮,降低穗粒數和粒重,要因墒澆好抽穗揚花水和灌漿水,預防早衰、促進粒多、粒重。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0%時,應及時澆水。澆水應注意控制水量,采用漫灌畝澆水量不超過70 m3,噴灌畝澆水量不超過40 m3,滴灌畝澆水量不超過30 m3。做到不旱不澆、肥田少澆,防止貪青晚熟;風雨天不澆、成熟前半個月不澆,防止造成倒伏。

(二)葉面噴肥。小麥進入抽穗期後,根系逐漸衰老,養分吸收能力下降,這一時期開展葉面噴肥,可彌補根系吸收能力的不足,有效增加植株的肥力供應,增強小麥抗逆能力,延長葉片功能期,加快灌漿速度,增加穗粒數,穩定千粒重,提高産量和品質。一般畝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兌水40~50公斤葉面噴施。對強筋小麥、脫肥發黃麥田、受災麥田可配适量尿素混合噴施,畝用尿素1~2公斤和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40~50公斤,葉面噴施2~3次,噴施間隔時間為10天左右。葉面噴肥也可結合“一噴三防”開展實施,同時混配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噴施,起到防病蟲、防早衰、防幹熱風的作用。

二、及時防範應對氣象災害

小麥生長後期遭遇幹旱、低溫冷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幹熱風、冰雹、大風、爛場雨和病蟲草害等災害也時有發生,對小麥生産造成不利影響。是以,要突出抓好防災減損工作,確定産量到手。

(一)幹旱。據縣氣象部門預測,5月份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整體墒情将下降,可能出現局部階段性幹旱。有澆水條件的,當土壤墒情變差時,及時适量澆水補墒。沒有澆水條件的,可采用高地隙自走式噴藥機、無人機進行葉面噴水或水車拉水,“小白龍”補水。

(二)低溫冷害。5月上中旬,仍有低溫冷害的發生可能,若最低氣溫低于5~6℃,持續時間超過8個小時,小麥就可能受害。是以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低溫來臨之前采取灌水、噴施防霜凍劑或噴煙霧等措施,預防和減輕低溫冷害的發生。一旦發生,應及時澆水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芸苔素内脂等,促進恢複性生長。

(三)幹熱風。小麥灌漿至成熟期,常受幹熱風為害,造成小麥提早成熟或青枯,粒重嚴重下降。是以,幹熱風常發區,可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一是适時澆好灌漿水。一般在乳熟期-蠟熟期期間、常年幹熱風頻發期之前澆水,可有效降低麥田小氣候溫度,增加濕度,減少植株蒸騰耗水強度,有效減緩危害;二是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使用0.2~0.4%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2~3次,混配少量硼肥,增加植株體内磷鉀硼含量,提高小麥抗逆能力和灌漿速率;三是可每畝用食醋300克或醋酸50克加水40~50千克葉面噴施2次(間隔5~7天),增強小麥抗幹熱風能力。

(四)冰雹。冰雹是小麥生産後期局部偶發災害,一旦發生對小麥造成的損失較大。冰雹過後,葉片打落,地面覆寫度小,麥田氣溫高,土壤蒸發量大,應結合澆水及時追施适量速效化肥,并注意進行葉面追肥,及時做好防病治蟲工作,以促進植株盡快恢複生長。由于小麥群體調節能力強,發生雹災後,會有複生的小麥,但成熟期較晚,在追施肥料時應注意适當增施磷素化肥,促進早熟。

(五)大風。灌漿期如遭遇大風天氣,要立即停止田間灌水,防止因土壤和植株含水量過大,加重根倒伏和莖倒伏的風險。如果小麥後期倒伏,要避免人工扶正,防止機械擾動造成倒伏面積的擴大。倒伏後麥田可采用無人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增強其抗逆性,同時要注意防止鏽病、白粉病和赤黴病等病害在倒伏麥田蔓延,可将葉面肥和殺菌劑混合進行噴施,達到促進生長和防治病害的目的。

(六)爛場雨。小麥生長後期遭遇“爛場雨”,影響小麥收獲并導緻穗發芽,造成小麥産量品質嚴重下降。一旦發生“爛場雨”天氣,要排程适宜排澇機具,及時清理溝渠,排除田間積水,促進小麥生長恢複,便于機收。要調集履帶式收割機參與搶收,第一時間可收能收盡收。對有萌動發芽迹象的小麥,雨晴後立即組織機械搶收;對倒伏麥田,要壓低割台、降低車速、逆向收割,減小損失。要抓好小麥烘幹晾曬,防止直接堆積造成發芽黴變。

三、積極防控病蟲草害

小麥生産後期是病蟲盛發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期,植保部門要加大病蟲監測普查力度,對達标田塊及時組織開展防控,明确主要對象,兼顧次要病蟲,科學用藥,綜合防治,同時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以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

(一)病害。抽穗揚花期重點防治赤黴病、鏽病、白粉病等。赤黴病突出預防為主,堅持“見花打藥,盛花再打”,遏制病害流行,一旦抽穗揚花期遇陰雨等天氣立即噴藥預防;可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藥劑。條鏽病堅持“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并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寫。可選用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丙唑·戊唑醇等藥劑。對白粉病和葉鏽病等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實施殺蟲劑、殺菌劑科學混用,綜合控制。

(二)蟲害。灌漿期重點防控麥穗蚜,提倡綜合用藥,達到一噴多效。當田間百穗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

(三)草害。小麥生長後期草害較重的麥田,草籽往往比小麥成熟早,且繁殖系數高,尤其是禾大學雜草為害較大。要趁雜草結實前人工拔除,減少留在田中草籽量,防止蔓延成災。同時要注意防除地頭雜草,防止因澆水、耕作将草籽帶入田内。

四、适時收獲機收減損

小麥不同熟期收獲對産量影響很大,蠟熟末期是小麥收獲的最佳時期。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蠟熟末期當小麥植株全部呈黃色,用指甲掐麥粒不易掐出痕迹時,為小麥最适宜的收獲期。收獲當天,應盡量避開高溫炎熱的中午,在上午和下午收獲,防止中午溫度高導緻籽粒崩落,造成損失。要落實好機收減損措施,收獲前對聯合收割機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與保養,確定機具在整個收獲期能正常工作。作業轉彎時應停止收割,不要邊割邊轉彎,以防分禾器、行走輪壓倒未割麥子,造成漏割。當小麥群體密、産量高、早晚及雨後濕度大時,應适當降低作業速度,以防漏割。割茬高度一般以5~15厘米為宜,撥禾輪的轉速一般為聯合收割機前進速度的1.1~1.2倍,轉速過高、位置偏高或偏前,易增加穗頭籽粒脫落,造成作業損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