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濱城區彩虹湖社群:打造居民幸福心安港灣 不斷提升“心安指數”

作者:濱州網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人們常說,家是溫暖的港灣——這簡單的話語,展現了家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和情感價值。對于城市而言,社群作為基本功能單元,是承載城市文化融合,提升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的重要場所,其建設和治理水準直接關系群衆的幸福感。

幸福感來自現實生活的體驗,也來自發自内心的感受。近年來,濱城區市西街道彩虹湖社群把建設“心安社群”作為目标,以黨建為統領,把為民服務的事情做優,把群衆關切的事情做實,打造了更多更具歸屬感、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使社群成為讓老百姓幸福心安的新平台。

黨建統領搭起三級黨建架構,推動大事全網關聯、小事一格處理

慶豐小區居民主要是老三棉退休和下崗職工,還有一些暫時租住的老年人,因為缺乏有效管理,小區環境髒亂差,居民間也很少溝通交流,關系冷漠。

2022年開始,彩虹湖社群集中整治治理薄弱小區,組織成立了慶豐小區網格黨支部,選出了10棟樓的樓棟長,要求黨員亮牌踐諾,在小區大事小情上發揮實際作用。

小區居民鄭大爺雙腿殘疾,家境困難,一輛輪椅用了十年接近散架,基本成了擺設。實在沒有辦法的他,找到網格黨支部尋求幫助。黨支部立即聯系包保機關,沒幾天工夫就把新輪椅送到了鄭大爺家裡。在社群、派出所幫助下,王阿姨找到了失聯多年的家人;張大叔和老伴雙雙感冒時,樓棟長及時送藥、送飯……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社群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長、小區黨員們的共同用心,換來了500多戶居民對小區的經營呵護。去年冬天,大雪過後,居民們自發來到樓下,将小區以及小區東側小巷子裡的積雪清理出來。

一個小區的“蛻變”,折射了黨建統領帶來的由外到裡的全方位變化。彩虹湖社群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服務群衆滿意為根本目标,建構起“社群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長”架構,形成“社群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網格員+樓棟長+物業管家”治理網絡,建構起橫到邊、縱到底、全覆寫的組織體系,推動大事全網關聯、小事一格處理:

——“主心骨”立起來,黨組織、黨員在社群各項事務中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社群黨委對黨員根據特長分類管理,讓他們力所能及地為群衆辦實事,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熱心人”聚起來,社會組織骨幹、居民骨幹、志願者等多元力量聚合在一起,安全、法律、文體、健康、科技等群衆需要的服務項目列入社群建設目标;

——社群氛圍好起來,在各方力量參與下,以群衆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引領的“三治融合”發揮了作用,提前摸排和解決問題,及時化解沖突糾紛,營造了“和合”氛圍。

多年來,彩虹湖社群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機關”“全國文明社群”“全國和諧示範社群”等榮譽稱号。

讓群衆反映問題有人辦、辦理事情有人管、運動學習有去處

“我們這裡可以直接辦理醫保錄入,不用跑遠路到街道醫保所。”4月18日,社群居民王先生和妻子來到彩虹湖社群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咨詢醫保事項,從業人員的一句話讓他喜出望外。

王先生做生意,走南闖北,見識得多,但很少見到能在社群辦理醫保事項的情況。“本來想咨詢一下,沒想到直接辦好了。”

如果将社群比作一個人,那麼社群服務就是社群的“心髒”,它為整個社群的運作提供動力。今年以來,彩虹湖社群黨群服務中心擴能更新,重新規劃了辦事服務區,不斷完善便民功能,增設服務設施,為居民休閑娛樂學習提供場所,成為社群發展“助推器”、鄰裡關系“粘合劑”、社會融合“小熔爐”,有效激發了社群生機和活力。

為民助企服務是基本職能。便民服務站設在為民服務中心一樓,涉及社保、民政、計生等各項服務事項的咨詢、受理、轉辦及辦理業務。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長期在外工作等特殊人群,全程幫代辦、上門現場辦。今年以來,累計服務2000餘人次,辦件300餘件,服務好評率達100%。

作為為民服務的延伸,開設“周末有約”工作室,“兩代表一委員”開展接訪、走訪、座談等履職工作,将黨委政府的考量講給群衆聽,把群衆的疑問困惑收集上來回報給政策措施制定者,架起政策溝通“橋梁”。

平安穩定的環境才能保障生活安心踏實。社群聯合市西派出所動員企事業機關、社會組織、物業保安、人民群衆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線下,利用居民會客廳說事拉理,讓居民把鄰裡糾紛、物業管理、管道漏水、治安隐患等煩心事、糟心事、鬧心事說出來,社群關聯相關部門及時上門了解情況,聯合社會力量盡快處理,努力把各類沖突問題隐患解決在萌芽狀态。線上,社群組建小區村居業主微信群,在小區張貼社群民警聯系方式,暢通群衆反映管道。

傳承文化,營造積極健康的社群文化,實作“心融”,是社群服務中心的新使命。彩虹湖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老人、孩子設定了乒乓球室、棋牌室、票友俱樂部、兒童樂園等,讓原本不認識、不熟悉的居民因為共同愛好聚在一起,互動起來收獲快樂。

“市西之聲”積極傳播科學健康文化,把反電詐、反邪教知識通過新媒體形式傳播到社群各個角落;非遺展廳既是展覽也是傳承,把剪紙、紮染、布老虎等傳統手藝推介給愛好者。

你有事我來幫,“社群合夥人”、志願者等暖心力量愛老助殘點亮希望之光

參加“思源藝術團”,為居民義演;運動會上,孩子們與外校小朋友一起跳皮筋、運西瓜;帶孩子們去濟南野生動物園一日遊,近距離地觀察、了解各種小動物……

這一組組原本很平常的鏡頭,因為記錄的是一群患有自閉症、孤獨症的孩子,因而顯得異常珍貴和感人。在位于彩虹湖社群的“星空家園”,孫秀蘭和同僚們每天幫助十幾個孩子探尋屬于他們的快樂。

幸福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一個家庭因為生病、殘疾等原因掉隊,彩虹湖社群還有很多像孫秀蘭一樣的愛心人士。多年來,社群本着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全方位發展志願力量,以“老、少、殘、困、弱”五類群體為主要服務目标,讓轄區資源和力量深度融合,為身處困境的社群居民雪中送炭。

志願者學院是市西街道獨有的志願服務模式。針對群衆不同需求,志願者學院孵化出“橙心城意”“市西小哥”“說事拉理”“向陽花”“七彩少年”等138支志願服務隊,常态化組織開展送理論、送政策、送法律、送技術、送溫暖、送歡樂、送知識、送祝福、送健康、送清潔的“十送”志願服務活動。今年以來,先後開展針對殘障人士、未成年人、學生家長等不同群體的志願服務活動50餘場次,累計服務2.4萬餘人次。

與轄區機關、企業合作,彩虹湖社群探索實施“社群合夥人”近鄰共治模式,彙聚群衆所需的醫療服務、托育托教、電商教育訓練資源,通過共享場地等20餘項措施,實實在在地惠及改善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一個家庭穩定健康經營的基礎。為更好地為殘障人士、老年人、待業大學生、寶媽等群體解決就業問題,社群利用“紅色樓棟長”工作室打造“社群微工廠”,免費提供給手工活代理商使用,共有100餘名居民到微工廠領取零活,人均月收入800餘元,助力家門口就業,實作空間換資源。七勺星網絡科技公司在彩虹湖社群開展網絡直播技能教育訓練,幫助殘障人士找到了自食其力、找回生活尊嚴的新路。

目前,“社群合夥人”已組織開展社群公益活動21場,服務社群居民1200餘人次。

“生活本是五顔六色、多姿多彩的。彩虹湖社群在黨組織上司下,拓展社群治理‘朋友圈’,營造‘你有事我來幫’的暖心氛圍,讓特殊群體、困難群衆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感受到溫暖和希望,讓社群居民都安心踏實,居民的‘心安指數’不斷提升。”市西街道黨工委書記許安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