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作者:齋小晗

在當今這個資訊如潮水般,湧來的時代。

智能手機的螢幕,閃爍不息。

社交網絡的更新,永無止境。

娛樂新聞與短視訊,如同永不幹涸的源泉,不斷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注入新的刺激。

這樣的時代,

生活的節奏,像是被按下了快進鍵。

壓力如同影子,無處不在。

回望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時光,似乎在那裡流淌得更加緩慢,簡樸而純粹。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的誘惑,也沒有網際網路,人們的娛樂方式簡單而質樸:

孩子們在街頭巷尾,追逐嬉戲。

大人們則圍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勞作與收獲。

物資雖然匮乏,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卻顯得尤為緊密。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鄰居之間互幫互助,共度時艱。

供銷社

那時候,咱們買東西主要還得靠供銷社,那是個熱鬧又親民的地兒。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那是時代特有的氣味。

那些商戶們,有的是自己擺的小攤兒,有的是從别家租來的地盤。

手寫的尺碼标簽,字型各異。

每逢周末或月末,攤主們會圍坐一起,數着那一張張薄薄的分紅。

逛供銷社,那是一種享受。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偶爾還能從老闆那兒讨顆糖吃。

買東西不急不躁,還能聊聊天,問問這家閨女上學咋樣,那家小子是不是又長高了。

那會兒,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現在回想起來。

公社大食堂

公社大食堂,是個充滿煙火氣和集體回憶的地方。

那時候,村子不大,人情味兒卻濃得化不開。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風吹雨打後略顯斑駁,卻更添了幾分歲月的痕迹。

小的也至少能讓幾十号人圍坐一起,熱鬧非凡。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這大小不是随意定的。

都是根據各公社人口和地域實際情況來安排,確定每位社員,都能吃得上熱乎乎的飯菜。

這鈴聲,對于農民來說,就是最動聽的集結号。

意味着一天的勞累即将得到慰藉,家常的溫暖觸手可及。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大夥兒聽到鈴響,不管是在田裡揮汗如雨,還是在家門口編着竹籃,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計。

擦擦汗,拍打拍打身上的塵土,向着食堂的方向走去。

食堂内,幾張大木桌一字排開。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一碗碗白米飯,配上幾道應季蔬菜,偶爾還能見到點肉星子,那可是孩子們眼中的“奢侈品”。

勾起了每個人的食欲,也讓人心頭湧上一股子滿足感。

吃飯時,老人們會聊聊往昔。

年輕人則交流着農事經驗,孩子們則在大人間穿梭嬉戲。

偶爾還能聽到哪家的婆娘喊孩子少吃點辣椒,多吃點青菜的叮咛。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這種場景,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并不寬裕,穿衣打扮自然也就沒有現在這麼多花樣。

不攀比,不懂名牌

那時候,一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每年開春,媽媽總會把去年的褲子翻出來。

比劃着我那不停往上竄的個頭,眉頭微蹙,然後熟練地拿起針線,開始她的“改造”。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褲腳接長,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個細緻活。

媽媽會找來顔色相近的布料,

接長後的褲子,雖然免不了有些許突兀。

但穿上它,心裡卻是滿滿的幸福感。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褲腳偶爾會不經意露出接縫的痕迹。

小夥伴們看到,非但不會笑話,反而會羨慕地說:

“嘿,你媽手真巧!”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隻知道穿着媽媽親手縫補的衣物,就足以抵禦外界的風雨。

鳳凰牌自行車

在那個年代,擁有一輛自行車。

簡直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其風光程度絕不亞于,今天年輕人駕駛着寶馬、奔馳穿梭在都市的街頭。

特别是鳳凰28包鍊殼、永久13錳鋼這樣的車型。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它們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是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那包裹着鍊條的外殼,

騎上這樣一輛車,就像是駕馭着風,自由而驕傲。

引來路人羨慕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而永久13錳鋼,以其堅固耐用著稱。

它的每一個部件,都彰顯着品質與工藝。

騎着它,即便是坑窪不平的鄉村小道,也能輕松應對。

那時候,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騎車出門,總能收獲一路的贊歎和問候,那感覺就像是明星出行,自帶光環。

每當周末或節假日。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年輕人便會騎上這些寶貝,帶上心愛的人,沿着大街小巷穿行。

肉隻要八毛錢一斤

那時候,生活簡單而樸素,物價也顯得格外親民。

肉隻要八毛錢一斤。

這價格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盡管如此,大魚大肉卻并不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平日裡的餐食多以清淡的蔬菜為主,

每逢過年過節,空氣中就彌漫着一種特别的期待。

這個時候,

父親,會早早地去市場挑選最肥美的豬肘。

母親則忙碌于廚房,準備制作那一年中最令人垂涎的肘子和扣肉。

廚房裡,蒸汽缭繞,肉香四溢。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而扣肉則是層層分明,肥而不膩,搭配着梅菜的清香,簡直是絕妙的組合。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這難得的盛宴。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在那個物質并不富裕的年代。

肉聯廠

在那個年代,能在肉聯廠工作,無疑是一件讓人眼饞的好差事。

每到年終歲末,肉聯廠的從業人員除了領取工資。

還能額外獲得一塊沉甸甸的豬肉和一闆晶瑩剔透的豬油。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要知道,那會兒的肉票緊張。

尋常人家,

是以,每當肉聯廠的員工提着這些福利回家,街坊鄰裡投來的總是豔羨的目光,言語間滿是稱贊和羨慕。

那時候,能在肉聯廠謀得一份差事,可不簡單。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小夥子要是能說自己在肉聯廠工作,頓時就顯得格外吃香。

媒婆踏破門檻不說,女方家裡更是覺得臉上有光,認為這是找了個實誠又能幹的好女婿。

與今日相比,那是一種慢生活。

它教會我們珍惜眼前人,感恩擁有的一切。

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為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麼?

提醒我們在快速消費文化的沖擊下,不忘初心,留住那份純真與質樸。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偶爾放慢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