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諸葛亮,三國時期的傳奇謀士,他的離世不僅令整個蜀國陷入萬般悲傷,更是一代人的心頭沉重。

然而,在這場深刻的悲痛中,有一人卻不同凡響,他不是為了哀悼,而是顯露出了一種意外的情緒。當諸葛亮在五丈原離世時,衆人淚眼婆娑,唯有一人仰天大笑,這又是怎樣一番奇景?

那麼,他的笑聲,究竟暗藏着怎樣的含義?這個看似荒誕的場景,卻透露着深刻的曆史内涵,引發人們對于權謀和宿命的深思。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一、蜀漢的獨孤求敗

(1)關羽一朝淪陷,蜀國岌岌可危

諸葛亮屢次北伐曹魏,但都以失敗告終,這是何等的痛苦和無奈。然而,要追究這一切的根源,還得從關羽一朝被困、蜀國遭受重創說起。

當年,關羽被曹操的讒言所蠱惑,大意失荊州,最終力殚于華容道上。這無疑是蜀漢遭受的一記重挫,劉備為報仇怨斷然撕毀與東吳的盟約,兵臨夷陵一戰。可惜,劉備未能制勝,在白帝城馬革裥而亡,将江山托孤于諸葛亮。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2)諸葛亮臨危受命,執子之窮于國

劉備臨終前,将大權交予諸葛亮,更是親口吩咐:"可以輔佐則輔佐,不可輔佐則取而代之。"這無疑是對諸葛亮的一份莫大信任。諸葛亮雖然接過重任,但面對的局面卻是危機四伏。

當時,蜀國正值國力低迷,内患外憂。東吳占據長江,曹魏則銳不可當。面對如此困境,諸葛亮懷着什麼樣的心情呢?他是否曾經動過退縮的念頭?但無論如何,他最終還是扛起了振興蜀漢的重擔。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二、諸葛亮北伐并非莽撞

(1)北伐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深思熟慮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曹魏完全是一時沖動,是為了報複關羽之仇。其實,諸葛亮作為一代英明謀臣,自然不會如此草率。在他看來,北伐不僅是為了實作先帝遺願,更是為了蜀漢的長治久安。

面對曹魏的壓境,諸葛亮明白消極僵持隻會讓蜀漢日漸勢微。他睿智地意識到,要想維系國力,就必須主動出擊,擾亂曹魏的發展步伐。這才是他北伐的終極目标。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2)多方籌謀,做足準備

作為一代名将,諸葛亮怎會好大喜功?他在發動北伐前做足了準備。首先,他平定了蜀國内部的紛争,穩定政權;其次,他鎮壓了孟獲的叛亂,確定了西南的安全;再次,他制定了周詳的軍事部署,調撥糧草運輸。

可以說,諸葛亮的北伐絕非倉促之舉,而是經過缜密計劃和充分準備。他的目光遠大,對于最終能否獲勝并不過分樂觀,隻是希望通過戰争拖延曹魏的發展速度。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三、北伐遭反對,李邈狂妄自大

(1)李邈強烈反對諸葛亮北伐

當諸葛亮拍闆北伐時,遭到了蜀漢内部的強烈反對,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大臣李邈。很顯然,他的反對立場并非空穴來風。

一方面,曹魏與蜀漢的國力确實存在着懸殊的差距,這是不争的事實。蜀漢寡兵孤資,根本無法與彙聚天下人才的曹魏相抗衡。另一方面,蜀漢剛剛從戰火中重振旗鼓,百姓們憔悴不堪。若是再次卷入戰争,将給他們帶來怎樣的磨難?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2)李邈狂妄自大,口出狂言

可以說,李邈的反對是基于對蜀漢國力和民生的擔憂。然而,他的做法卻過于狂妄。面對諸葛亮這位名重一時的丞相,他不但公開頂撞,更是口出狂言,大肆侮辱。

在蜀漢大臣面前,李邈嘲諷諸葛亮"一人萬夫莫開,自取淩遲"。這簇狂放的言辭,無疑是對諸葛亮權威的極大挑釁。誠然,李邈的觀點有其道理,但他的做法已經越過了底線,顯露出了狂妄自大的一面。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四、諸葛亮屢戰屢敗,李邈怒目狂視

(1)諸葛亮屢次北伐,付出巨大代價

盡管做足了準備,但諸葛亮的北伐戰争仍然一去不複返。從公元227年到234年,他一共發動了五次北伐,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對于蜀漢來說,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這幾年,蜀漢的财力人力都被掏空,大量青壯年入伍或運糧,使得農業生産受創。更有甚者,婦女兒童都被動員參與運輸,家家戶戶生活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2)李邈憤怒狂笑,言辭激烈無禮

面對諸葛亮北伐的屢戰屢敗,李邈并沒有露出慶幸或同情的神情,反而露出了猙獰的面孔。當消息傳來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時,整個蜀漢籠罩在悲傷的陰雲中。然而,李邈卻仰天大笑,狂妄地喊道:"蒼天有眼,蜀國有救了!"

這樣的言辭無疑是對諸葛亮的極大羞辱,更是對那些在戰争中捐軀的将士們的侮慢。李邈的做法已經完全脫離了理智,變成了盲目的怨恨和自大狂。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五、劉禅震怒,李邈最終下場凄慘

(1)劉禅痛斥李邈亵渎先朝

面對李邈這般狂妄的行徑,劉禅自然是勃然大怒。諸葛亮生前是蜀漢的軍師、相父,可謂一代名臣。即便是對他的北伐政策有異議,李邈也不應如此亵渎先朝,更不應當慶祝諸葛亮的死亡。

在劉禅看來,這簡直是對蜀漢的背信棄義。他甯可相信諸葛亮的遠慮,也不能容忍臣子如此無理。于是,劉禅痛斥李邈的行為,最終對他做出了嚴厲的懲處。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2)李邈遭處斬,結下怨恨的因果

對于李邈而言,被劉禅處以極刑無疑是遭受了極大的不公。他本是出于忠心,卻被冠以亵渎的罪名。臨終之際,李邈懷着對劉禅的不滿與憤懑,也許還有對諸葛亮夙願的一絲怨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邈的結局或許也是一種因果報應。他對諸葛亮的羞辱實在是太過狂妄,完全沒有保持臣子的基本尊重。是以,他的下場也就注定了悲慘的結局。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個蜀國悲痛萬分,一人卻仰天大笑:蒼天有眼

結語

諸葛亮北伐的道路曲折坎坷,屢戰屢敗。這對于蜀漢來說,不啻是一場噩夢。然而,我們不應将全部責任歸咎于諸葛亮。他的出發點是為了蜀漢長治久安,這份忠心是難能可貴的。

李邈反對北伐的理由也不無道理,他是為了蜀漢百姓的安危着想。隻是,他的做法和言辭已經完全越過了底線,流于盲目和狂妄。劉禅懲處他自有公論。

總的來說,他們的沖突與沖突,正是那個動蕩年代的一個縮影。我們不應對其中的是非對錯妄加評論,而是應該虛心學習争鳴、包容的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