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一個滄桑的興衰曆程,一個殘酷的權力更疊,一個忠臣被害的悲劇......這一幕幕令人不寒而栗的曆史劇情,又令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樣的緣由和邏輯,把一個輔佐皇權的重臣推向了不可逆轉的深淵?

權力的誘惑究竟有多大,以至于能蠱惑一個向來被認為忠貞可靠的大臣背叛初衷?當野心勃勃的女性掌控者遇上忠誠老臣,最終竟是宮廷權鬥的勝利者吞噬了曾經的幕後推手,這究竟隐含着怎樣的人性真相?

讓我們一起追溯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去解開裴炎成為武則天登基之路上的"第一功臣",卻最終淪為其犧牲品的所有謎團。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唐高宗臨終遺诏:開啟權力角逐的序幕

公元683年,身為帝國棟梁的唐高宗最後時刻,面臨着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将更換皇位,他所擁護的太子李顯是否能擔起重任?

這位在位長達44年的帝王,當年曾經捍衛住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的地位,締造了一個短暫的繁榮盛世。但如今,面對着即将到來的新一代君主更替,他難免心存不安。

畢竟,太子李顯才剛剛進入東宮不久,尚未經曆磨練,在國家大事上缺乏足夠的上司力和決策能力。而一向擅長輔佐的老臣們,如宰相裴炎、侍郎劉奇賢、郭正一卻都已是經驗豐富的大臣。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高宗深知,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決策失誤,必然會造成朝野動蕩,直接給新君初立之初帶來巨大壓力。

是以,他在臨終之際,鄭重制定了一道遺诏:由裴炎、劉奇賢、郭正三人共同輔佐太子治理朝政,如遇重大軍國大事無法決斷時,可以請示太後武則天的意見。

高宗這樣安排,一方面是對這三位大臣的才能和忠誠都有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對曾為賢後的武則天仍有一定認可。他希望借此實作新王登基時的權力平穩過渡,避免造成巨大動蕩。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這樣一道遺诏,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廣泛的好評。裴炎等人既是資深老臣,又獲得皇帝的親自托孤,理應責無旁貸、發揮重任。而武則天作為曾經的賢後,自然也有資格在關鍵時刻發表意見和主張。

看似高明得體的權力交接安排,誰能想到,這卻成為了一個曠日持久、紛争不斷的政治角逐開始的序幕?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裴炎力薦"武則天垂簾聽政"

在唐高宗駕崩後的第3天,太子李顯即位登基為唐中宗。這個關鍵時刻,宰相裴炎卻提出了一個令人驚駭的建議。

所謂"裴炎奏"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請求武則天"垂簾聽政",也就是将朝政的大權全部交予太後武則天掌控。

這無疑是赤裸裸的剝奪新君權力,将最高統治權完全托付給武則天。裴炎之是以會有這樣的建議,究竟出于何種考慮?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事實上,裴炎做出這個決定并非完全出于私心。當時的背景是,太子李顯年紀尚幼,缺乏執政經驗,恐難以應對阻礙重重的局勢。而老練穩重的武則天,正好可以在短期内擔當起這一重任。

裴炎認為,在新君剛剛登基之時,需要一個熟悉朝政的過渡人物來維護大局。畢竟,高宗的遺诏也已經明确,由武則天參與輔佐朝政,他這個建議似乎并非背離先帝的意願。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隻是,在事後看來,裴炎這一判斷恐怕過于簡單了。或許他本人也并未預料到,這個看似舉措會成為武則天力拓權威的關鍵一步。

裴炎之是以會提出這個建議,即便出于維護大局穩定的考慮,但最終還是為武則天開啟了一條通往權力的大道。一來她獲得了最高統治地位,二來又在朝臣間積累了不少支援者。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武則天的獨特人格魅力

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如此一個建議最終獲得通過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武則天本人那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作為賢德名儲的武則天,一直以來在士大夫階層内都享有極高的聲望。

她生性機警、見識廣博,對文學詩詞也頗有造詣,曾撰寫過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以在文人群中也擁有大批擁跟者。

此外,她曾兩次親自阻止朝政腐敗的惡變,進而赢得了廣大百姓的愛戴。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得武則天在朝野階層中積累了不少力量。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或許正是這份強大的聲勢,讓很多人對裴炎的建議也采取支援态度。畢竟,眼下把朝政交由武則天暫時看管,也似乎是一個過渡性的權宜之計。

面對裴炎的進言,朝野上下能做的也隻有順其自然了。在這樣的人和勢的支援下,武則天最終還是被正式确立為執掌朝政的最高統治者。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從此以後,她便親自主持朝政大典,掌管六部尚書等核心機構,一切軍國大事也都由她一人決斷。對于皇帝李顯來說,這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當年還隻是個太子的他,對父皇的遺诏自是欽佩有加,不敢有任何違逆。

然而眼下,權力竟被自己的母親奪去了大半,隻能在一旁受制于人,不禁感到羞愧萬分。而對于武則天來說,這分明是一個天賜良機。憑借裴炎的這份奏疏,她輕而易舉就獲得了全面的統治權力,從此打開了通往更高權力的大門。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武則天登基帝位:從"垂簾聽政"到篡位

在裴炎等人的擁戴下,武則天逐漸擴大了自己的權力範圍。從此,她便開始親自主持朝政要務,并在朝中培植了許多親信和嫡系。

可以說,裴炎的這份奏疏,無疑為武則天最終成就一代女皇打下了第一塊墊腳石。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機遇,武則天可謂是非常珍惜。她知道一旦掌控了權力,就再也不會輕易放手。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是以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武則天的手段和決斷力都有了飛躍,整個人也漸漸變得愈加狡黠陰險起來。從提拔親信大臣,到扶持豫王李旦稱帝,再到誣陷裴炎等人謀反加以誅殺,整個過程武則天都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權力欲望和野心。

一旦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她就再也放不下手中的大權了。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角逐拉開了序幕,其中不知有多少無辜者被牽連其中,慘遭橫禍。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就在李旦即位後不久,武則天更是借助軍事力量,迫使新皇禅讓聖位,等于是公然奪取了皇帝的寶座。從此,她在朝中通過一次次誣陷與清洗,将所有異己勢力一一肅清,獨攬大權。這種權力的更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令人震驚。

可以說,單憑武則天一人之力無法取得如此大的權力,是以她必須不斷拉攏散官僚并打擊異己,才能一步步奪取最高統治地位。這就使得武則天在掌權後對異己殘酷無情,不僅處決了唐中宗及其嫡系,而且對反對自己的群臣也橫加株連。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裴炎因徐敬業兵變被誣陷

在諸多權臣中,裴炎可謂是最先倒在武則天手下的對象。公元684年,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舉兵謀反,聲勢浩大。這件事一出,武則天當即問計于裴炎。

按道理說,作為朝中宰相,此時應該為應對叛軍出謀劃策。可是裴炎卻沒有提出任何鎮壓之策,反而借助這個勢頭要挾武則天還政于皇帝。他的意思是,隻要武則天還政,叛軍就會自動罷兵。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武則天自然不會接受裴炎的建議。相反,她迅速調兵遣将,最終成功鎮壓了揚州的叛變。但就在此後不久,裴炎便被禦史崔詧冠以"有異心"的罪名,被打入死牢。

這裡面的原因似乎很簡單:裴炎在徐敬業兵變之時,沒有提出任何鎮壓措施,反而想利用這個機會逼迫武則天還政,這無疑是對她的一種極大的威脅。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而武則天對此自然是心存戒備了。她需要趕在裴炎為非作歹之前,先下手為強,徹底鏟除這個潛在的威脅。于是在徐敬業起兵不到20天,裴炎就被烙上了謀反的罪名,最終遭到了極刑。在處死裴炎之前,朝中大臣紛紛為他求情,可是武則天堅持要誅他。

在朝臣的懇求下,裴炎也曾想要軟語求情,但他最終還是堅持道:"哪有宰相下了囚牢,還能出去的?"這句話無疑凸顯了他的忠誠與正氣。面對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臣,武則天為何還要铤而走險呢?這其中的邏輯和緣由究竟是什麼?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從"擁戴"到"喪命":裴炎為何淪為犧牲品?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深入剖析裴炎與武則天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系。在唐高宗時期,裴炎确實是武則天的得力助手。他不僅幫助武則天定下了李賢謀反的罪名,還與她聯手廢掉了唐中宗李顯。這種配合可謂是滴水不漏,關系融洽到了極點。

但當武則天回到朝堂,要直接掌控大權時,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從一個太後轉變為一個即将稱帝的皇權掌控者,武則天的立場和目标也産生了飛躍。

此時的裴炎,對于這位野心勃勃的女性來說,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乖巧的助手了。相反,他成為了制約和反對武則天的主要障礙。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在徐敬業兵變時,裴炎明顯是想利用這個機會,逼迫武則天還政于皇帝。這無疑觸犯了武則天的痛處,因為她早已野心勃勃,不可能輕易還權。

于是,當裴炎提出這種要求時,武則天自然警鈴大作,将之等同于謀反。在其看來,眼下正是鞏固權力的關鍵時刻,怎麼能再容忍一個制衡自己的大臣存在?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于是乎,曾經與武則天配合無間的裴炎,最終還是淪為了她權力擴張路上的一個犧牲品。從"擁戴"到"喪命",他的命運急轉直下,其中隐含的無情與血腥無疑令人歎惜。

裴炎的遭遇,無疑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權力的誘惑是多麼強大,以至于能夠蠱惑一個忠臣,并最終将其徹底吞噬。這位曾經的功臣,如今淪為犧牲品,其命運實在令人驚悚和唏噓不已。

裴炎:幫助武則天廢黜唐中宗,官至宰相,為什麼最終反被處死?

結語

曆史往往是殘酷的,但也往往蘊含着無法抹滅的真理。裴炎的悲劇,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悸的曆史畫卷,讓我們深入思考權力的本質,以及人性的險惡面目。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沉思的故事。面對權力的誘惑,是堕落還是堅持,這往往考驗着每一個人的底線。裴炎的遭遇,讓我們不禁要問:在權力面前,我們到底應當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