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法典宣傳月 | 微信紅包和轉賬,是贈與還是借款?法院這樣判!

作者:使用者52137531717
民法典宣傳月 | 微信紅包和轉賬,是贈與還是借款?法院這樣判!

2024年5月是大陸第四個“民法典宣傳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祖廟君選取了10個經典案例,通過以案釋法幫助廣大群衆更好地了解、學習民法典。

日常生活中,好友之間通過微信發紅包或者轉賬的情況十分常見。然而,雙方一旦是以産生糾紛,轉賬和紅包産生的經濟往來是否屬于同一性質?

近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借款糾紛案件,認定微信紅包與轉賬性質存在差別,紅包屬于贈與,轉賬則屬于借款,據此判令被告周先生償還原告劉女士借款12900元。

劉女士訴稱,2019年其通過微信認識周先生。雙方認識不久,周先生便以經濟困難為由,多次向其借款。2020至2021年間,劉女士通過銀行轉賬、微信紅包等方式累計向周先生轉款15669元,後經多次催要均無果。對此,周先生辯稱,涉案款項不是借款,是贈與。

法院經審理認為,劉女士以微信紅包、微信轉賬兩種方式向周先生提供資金,微信紅包自身即包含“贈與”之義,結合本案具體情形,劉女士出于對周先生生活的資助向其發送微信紅包共計2769元,屬于劉女士的贈與行為,無需周先生償還。

關于劉女士通過微信轉賬向周先生支付的12900元,周先生雖辯稱是贈與,但其并無證據證明劉女士就此曾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且考慮到周先生曾向劉女士借款還貸等情況,劉女士向周先生通過微信轉賬支付款項的應認定系其向周先生提供的借款,周先生應予償還。

據此,法院作出如上判決。

“微信轉賬和微信紅包,二者雖均系通過微信軟體操作付款,但應從微信軟體的不同功能及屬性上對兩種付款性質加以區分認定。”法官庭後提示,微信軟體作為社交工具除具備日常溝通交流功能外還具備社交功能,微信紅包則為微信軟體社交功能的典型展現。微信紅包設定的金額上限為200元,且名為“紅包”,根據大陸的民間習俗給付“紅包”在通常情況下,意味着自願贈與,無需返還。

微信轉賬與紅包不同,不具備“贈與”之義,其僅是微信軟體設定的付款功能,是社會主體之間常用的付款方式之一。本案中,原告以微信轉賬主張成立民間借貸關系,被告如主張款項性質為贈與,其需要送出相應證據,否則将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

祖廟微新聞編輯小組

來源:中國普法網、法制日報、祖廟街道司法所

編輯:佛山新聞網 楊曉婷

稽核:何錦婷、楊榮燕、王明晖

民法典宣傳月 | 微信紅包和轉賬,是贈與還是借款?法院這樣判!
民法典宣傳月 | 微信紅包和轉賬,是贈與還是借款?法院這樣判!
民法典宣傳月 | 微信紅包和轉賬,是贈與還是借款?法院這樣判!

(滑動檢視更多)

佛山古鎮 · 祖廟街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