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溫、暴雨、雷電 天氣開啟“暴躁”模式

作者:錦觀新聞

視訊加載中...

汛期已至,我們迎來一年裡大自然最“亢奮”“暴躁”的時段。暴雨、狂風、雷電、冰雹……強對流天氣“肆虐”的消息又開始頻繁刷屏,其突兀的出場方式、暴烈的破壞力、多樣的災害形式讓大家印象深刻。

明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關于氣象災害,汛期出場率最高、破壞力最強的是什麼?五顔六色的氣象災害預警和預警信号往往同時出現,兩者有何差別?今年成都“七上八下”的關鍵期,天氣情況如何?在這一特殊節點,記者采訪了成都市氣象台進階工程師康雪。

高溫、暴雨、雷電 天氣開啟“暴躁”模式

預警釋出:天氣“靜悄悄”

預警信号釋出:趕緊采取防禦措施

天氣忽然“變臉”并可能造成危害時,氣象部門通常會釋出氣象災害預警或預警信号,提前告知大家做好相應防範。

當氣象災害發生時,預警和預警信号往往相繼出現,例如,4月28日,市氣象台釋出大風黃色預警、強降溫藍色預警,4月29日又釋出了大風藍色預警信号,兩者有何差別?

“氣象災害預警和預警信号是構成氣象防災減災預警體系的關鍵部分,也是兩種不同的預報預警類别。”康雪解釋說,首先,二者釋出機關以及負責區域不同。預警一般是由市級以上級别的氣象部門釋出,而預警信号由市縣兩級的氣象部門釋出,從這個角度來講,預警信号的釋出對氣象災害區域精準性的把握會更高。

其次,兩者氣象災害預報的種類和作用不同。預警主要針對暴雨、大風、強降溫、高溫、大霧、霾、低溫、大雪、霜凍、冰凍和幹旱等11類災害性天氣釋出。而預警信号主要針對暴雨、暴雪、強降溫、大風、沙塵暴、高溫、幹旱、雷電、雷暴大風、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14類災害性天氣釋出。

再次,二者的時效性不同。預警相較于預警信号,時效性較長。預警的時效一般在24小時以上,預警信号比預警更加緊急一些,時效一般在12小時及以内。是以預警釋出時,天氣可能暫時不會有變化,會顯得“靜悄悄”的;預警信号是對馬上就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災害天氣進行預警,是以會更緊急。

簡而言之——“如果看到氣象台發預警信号了,就要趕緊采取防禦措施了!”

高溫、暴雨、雷電 天氣開啟“暴躁”模式

7月中旬後期至8月上旬前期

高溫時長、高溫範圍偏多

據統計,2023年,成都共釋出災害性天氣預警17期,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暴雨、高溫和強降溫預警,共釋出預警信号47期,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高溫、暴雨以及大風預警信号。并且,資料顯示,近年來,成都高溫、暴雨、雷電,大風預警和預警信号釋出次數已呈現增加的趨勢。成都的夏季主要集中于6至8月,這時期天氣炎熱、水汽充沛,容易出現雷雨天氣,故多發高溫、暴雨和雷電預警信号。

2021年2月,我們遭遇曆史同期最熱天,第一次在“春節”裡過“夏天”,我市平均氣溫為較常年偏高3.8℃,突破曆史同期最高記錄,大部分地方于2月4日入春,為2000年以來最早;

2022年8月7日~24日,我市出現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極端性最突出、強度最大的一次高溫天氣過程,所有區(市)縣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

2023年,達成“大陸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年”“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年”雙項紀錄;

2024年開局,氣溫“居高不下”,成都平均氣溫較曆史同期偏高……“極端天氣”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根據預測,13日氣溫将明顯升高,再次沖擊30℃,入夏的腳步越來越近,今年會不會異常炎熱?

康雪分析指出,預計我市今年盛夏(7月~8月)平均氣溫為26.0℃,較常年同期(25.7℃)偏高0.3℃,7月中旬後期至8月上旬前期,高溫日數偏多,期間會有持續區域性高溫天氣。

總體而言,今年的高溫時長、高溫範圍與常年夏季相比還是偏多,需要注意防範高溫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提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等準備工作。

高溫、暴雨、雷電 天氣開啟“暴躁”模式

“七上八下”城鎮容易出現内澇

金堂有出現流域性洪水的可能

據四川省水利廳消息,四川省于5月1日正式進入汛期。預計今年汛期(5月~9月)全省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澇重于旱,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

就成都而言,成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進入4月就會根據天氣狀态,進行動态研判,如果強天氣發生時間提前,是以,今年4月28日就宣布正式進入汛期。

根據曆年經驗,每年七月上旬和八月下旬是成都汛情較為集中的時間段,今年情況如何,氣象部門有怎樣的應對措施?

“預計今年汛期,我市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康雪介紹說,初夏大部分地方有氣象幹旱,汛期暴雨洪澇偏重,強對流天氣多發,有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5~7次。

其中,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有階段性強降水時段,系統性持續降水多于對流性降水,預計有區域性暴雨4~6次,西部沿山地區和龍泉山容易出現局部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城鎮容易出現内澇,金堂有出現流域性洪水的可能。

此外,記者了解到,氣象部門将緊扣災害性天氣立體監測、預報預警、關聯響應的全鍊條做好各項工作準備,嚴守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靜宇 供圖/視訊 市氣象台 責任編輯 劉楊 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