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作者:安徽農業科學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作者:許轶冰1,2,劉志1,2,顧惠玲3,鄧瑞1,2

機關:1.江南大學法學院;2.江南大學農村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3.江蘇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簡介:許轶冰,男,陝西銅川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農村發展研究。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研究所學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YJSJG2020016)。

來源:《安徽農業科學》2024年7期

引文格式:許轶冰,劉志,顧惠玲,等.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7):248-250.

OSID開放科學計劃

長按識别論文專屬二維碼,聽作者講述論文寫作背景,與同行交流心得體會。

農作物稭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中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稭稈資源豐富,産量蔚為可觀。以糧食稭稈為例,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83億hm2,糧食總産量6.87億t,由此計算産生的稭稈量為8.38億t。目前對于農作物稭稈的利用方式主要有3種:焚燒,把稭稈就地晾曬後燒掉形成草木灰作為肥料回田使用;還田,把稭稈直接或堆積腐熟後所形成的有機物料施入土壤利用;離田,把收割捆包好的稭稈用以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或能源化(簡稱“五化”)等生産。随着全球對于大氣污染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的愈加重視,大陸政府也相繼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規,旨在“推進稭稈資源化利用,減少露天焚燒”,然而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該研究主要讨論的是還田和離田的利用方式。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現階段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問題

1.1 稭稈資源化利用所産生的附加值低

一般的觀點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目前很多的資源化利用實際上側重的都是如何解決稭稈産量過大的問題。比如,政府會在稭稈豐富的地區大力普及使用沼氣,并“結合畜禽糞便的處理建設各類沼氣工程,還用一些稭稈造粒作為燃料進行生物質發電”。其二,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有關稭稈高值化利用的産品。稭稈高值化利用,一般指的是将纖維素、木素和半纖維素從稭稈中分離出來,分别加以利用或轉化為其他産品加以利用;由于目前市場上幾乎看不到利用稭稈所制造出來的高附加值的工業化産品,企業或資本等市場資源也就很難被吸引過來參與到稭稈的資源化利用建設之中。

1.2 農戶對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不足

首先,還田利用具有一些弊端。比如,在南方水稻雙搶季節,為聯合收割機增加稭稈粉碎裝置會增加作業機械的收割負荷,影響到收割作業的速度;稭稈粉碎後還田需要深耕,否則會改變土壤結構,導緻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下降;還田後的稭稈需要足夠時間的分解周期,否則會影響禾苗根系的紮根,降低後期水稻生長的抗倒伏能力;稭稈直接粉碎還田會造成原有病蟲害的留存,有時甚至是進一步地加劇;農藥使用量的增加會對土壤造成難以逆轉的化學污染,而這些又都會波及農作物産品最後的品質與産量等。其次,目前的離田利用似乎與農戶并無太多關系。農戶将稭稈出讓給收取方之後,由于并不需要農戶人力、物力或财力等的參與,之後所謂稭稈的“利用”就均與農戶無關了。最後,根據實際情況,部分地方政府有可能會提供一些還田或離田補貼,但補貼隻是“貼補的費用”,以兜底為目的,數額不會很高。

1.3 籌資難,且資金投入難以長期持續

稭稈資源化利用的出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和相關企業,極少數情況是農戶;由于他們對于“利益”有着各自不同的考慮,這就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當下資金投入方面的問題。從政府的角度來講,需要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生态保護等多個方面進行長遠和綜合性的考慮,繼而在滿意原則的基礎上實施投入;這也就意味着,其投入資金的總量可能是有限的,或不足以支撐稭稈資源化利用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整個過程。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農業企業經營本身具有較高風險性,這主要是由于傳統農業所具有的弱質性,即其對大自然有着高度的依賴性造成的;此外,由于農業生産的生産周期較長,企業經營很難能在較短時間内實作較高投資回報;是以,這些企業往往有着非常強烈的風險意識和非常謹慎的投資态度。從農戶的角度來講,如前所述,由于當下很難直覺地看到由稭稈的資源化利用為其帶來的收益,這勢必會影響到農戶投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4 農業機械化水準發展不均衡,農機結構不合理

這主要影響的是農業生産(稭稈)的效率以及(直接)還田利用的功效。農業機械化能夠幫助提升農業的生産技術水準和經濟效益,進而達到減少農民勞動量、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産效率的目的。然而,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雖然大陸農業機械化普及率較高,但是地區之間的機械化水準發展不均衡;比如,在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戶購買的農業機械裝備較多,其農業機械化水準也相對較高;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戶多選擇以租賃或雇工的方式代替購買農業機械裝備,其農業機械化的水準也相對較低。此外,農村勞動力的不足亦有可能加劇這種不均衡。另一方面,雖然大陸的農機推廣工作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農業機械結構仍然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問題;比如,農業機械老化現象嚴重,更新換代速度較慢;農業工具多為農業運輸機械,農業作用機械占比較少;農業作用機械多為中低端機具,先進機具及高性能機具占比較少;與農機作業能夠配套的機械工具較少,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等等。

1.5 人才缺乏,且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稭稈資源化利用的人才缺乏主要表現在3個次元:其一,是“高精尖型”,尤其是對稭稈高值化利用技術進行研發的人才;其二,是“基層實務型”,尤其是紮根農村一線的行政管理人才或技術服務人才;其三,是“居間能動型”,尤其是活躍在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領域,以收取傭金為目的,以促成他人交易而從事智慧勞動的農業經紀人才。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這三方面人才非常缺乏,但是我們仍然沒有與之相應的合适的培養機制;這不僅限制和阻礙了大陸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發展,也同樣限制和阻礙了大陸現代農業農村産業化的發展。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促進大陸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發展政策及措施

2.1 多措并舉,加強耕地保護,保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和提升耕地的肥沃程度

如果能夠把稭稈資源有效利用,亦或者說,如果能夠把稭稈的經濟價值與潛力充分開發,那麼大陸的農作物稭稈極有可能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增産。一般而言,農作物增産的方式有2種——增加種植面積和提高機關面積内的産量。就大陸目前情況而言,這都涉及耕地保護問題:大陸的耕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總體上的耕地品質也在逐年下降;或換言之,想要擁有農作物的可持續增産,必須從最基礎的耕地保護做起。對于耕地數量的保護而言,目前主要依賴的是國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規;比如,國土資源部在2009年提出“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要求確定現行18億畝的耕地保護紅線不能碰。而對于耕地品質的保護,農業專家給出了很多具體的保護意見與措施,比如休耕養田、水旱輪作、深耕還田等。

2.2 支援深耕還田,鼓勵離田利用,推動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産業化發展

由于很多省份明文規定禁止露天焚燒稭稈,而地方上的離田利用又跟不上,有些地友善會在其轄區内大力推廣或強制規定稭稈的“還田利用”,尤其是直接還田。而事實上,直接還田固然具有其優點,如“能有效優化農田生态環境,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作物産量”等,但是如果采用的是淺耕還田的方式,即主要在耕地土壤的淺表層還田,那麼缺點也是明顯的,如“稭稈還田後使得土壤孔隙度過大,影響出苗”“稭稈中的蟲卵和細菌等物質更容易造成田間病蟲害”等;尤其,“稭稈還田的量會影響農田作物的生産和産量,還田量過大或抛撒不均勻易造成作物減産”。而大陸目前較多采用的正是淺耕還田。比如,在大陸農村被廣泛使用的旋耕機的犁地深度一般隻有12~16cm;或換言之,雖然深耕還田,即耕犁地深度為30~40cm,能夠解決淺耕直接還田所存在的大部分問題,但是由于其成本相對較高、其效率相對較慢,大多數農戶還是傾向于淺耕還田的方式。不管怎樣,對于稭稈的直接還田而言,更應該支援深耕還田;如果進行淺耕還田,需要提請注意的是,應當選擇合适的稭稈還田量。亦是由此,甯願鼓勵稭稈的離田利用,因為其本質是将“資源化”的稭稈“工業産業化”;也就是說,使稭稈能夠真正作為經濟資源進入現代工業生産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2.3 加大研究投入,實作技術突破,真正完成農作物稭稈的高值化利用

從邏輯上講,解決“附加值低”的問題就必須從發展“高值化利用”入手,因為高值化利用的本質就在于要将所能夠産生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高值化利用的“變廢為寶”所引發的市場争奪會自然而然地消減或解決稭稈産量過大的問題;另一方面,普遍化的高值化利用會自然而然地帶動稭稈及其相關産業如稭稈的收儲運等價格的提高進而使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經濟成效或社會成效等表現得更明顯、更廣泛。由此,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稭稈高值化利用的技術水準與應用情況究竟是怎樣。而事實上,從總體上講,大陸稭稈高值化利用技術雖然已有很大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要麼高值化所增的“值”不夠高,要麼應用技術的成本與技術所創造的收益幾乎相同等;總之,基本上看不到高值化利用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2.4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和諧氣氛,提升農戶對于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好處”的認識

農戶不應該被稭稈的資源化利用“排除”在外:就還田利用而言,農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主體地位不會變;就離田利用而言,如果能夠形成産業化的發展形勢,那麼農戶将是整個産業化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參與者,比如,作為投資者、創業者、産業勞工、公司雇員或基層管理人員等。這種“參與者”的身份主要是由“鄰近”所決定;這裡引用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馬費索利的一個術語,既包括了中文中“位置接近”的意思,還又多出了一層“地點制造聯系”的意思。

2.5 加強政策扶持,合理發放财政補貼,通過新的農村農業發展模式來推動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發展

市場經濟背景下,相關企業與農戶的投入積極性更多依靠的是所能“獲得的利益”來決定的;然而,目前稭稈的資源化利用不僅需要大投入,而且回報周期比較長;是以,它更多依賴的是政府的扶持。除了之前所提到過的對于科技開發,尤其是對高值化利用技術開發的扶持之外,政府的扶持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通過政策引導,合理增加對稭稈産業的資金投入,解決籌資難的問題;比如,适當改變目前的稭稈還田補貼形式,對普通還田和深耕還田進行分級補貼,将有限的資金更加合理的配置設定;通過對稭稈的收儲或利用主體進行諸如稭稈離田利用按量補貼、稭稈還田離田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資金扶持,不斷完善對稭稈産業化利用體系的建設;加強政策引導,加大當地金融系統對農業産業的信貸資金支援,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本支援稭稈産業的發展;地方政府通過财稅優惠等政策進行招商引資,積極吸引優質的稭稈利用企業,并引導本地的傳統農業生産主體向稭稈産業進行投入等。其二,通過新模式引導稭稈(利用)與其他産業融合,進而促進稭稈産業自身的發展。比如,通過融入生态循環農業,能夠實作農業投入結構的改變,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推進不隻是農作物稭稈,還包括各種畜禽糞便等的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又如,通過加入農村“三産”融合,在發展模式上尋求創新或突破,增加農作物稭稈與其他産業之間的銜接,促進稭稈産業與其他産業之間的多元化協同發展等。

2.6 促進農業機械化水準的平衡發展,改變農機結構的不合理現象,提升大陸農業生産的現代化水準

要想實作現代化農業生産,就必須将農業機械化融入其中,而現代化農業生産正是稭稈能夠被資源化利用的基礎。對于平衡農業機械化水準,可采取的措施有:優化區域布局結構,加強地方扶持力度;增加基層農機投入,健全經費保障制度;使用先進機械裝置,提高農機作業水準;發揮農機合作社的作用,促進其規模的有效擴大;重視資訊技術的應用,促進農機水準的提升等。對于改變農機結構的不合理現象,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強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促進農機裝置正常的更新換代;研制價格實惠的實用機械,有效彌補農機制造與農戶需求之間的不比對地方;着眼未來,發展能夠适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先進機具及高性能機具;開發各種與農機作業配套的機械工具,提高農機的利用效率;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或定制友善實用的一體化綜合利用裝置等。

2.7 重視3個次元的人才培養,完善相應合适的培養機制,加強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的人才隊伍建設

首先,要重視3個次元人才的“出處”。如果說“高精尖型”人才大多是由國家及其相關機關,如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來培養和使用的;“基層實務型”人才則更多需要農村基層自身的挖掘、培養和利用;而“居間能動型”人才目前主要來自政策的推動、本人能力的比對、本人的主動意願,以及本人所具有的過往經驗等。由此可以推斷,對于不同次元的人才應當建立和完善不同次元、相應合适的培養機制。其次,這裡要重點強調的是農業經紀人才。就稭稈的資源化利用而言,農業經紀人才的存在有利于密切稭稈的産銷聯系,有利于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準确有效地傳遞市場資訊,有利于推動農村相關産業以及三産融合的發展,有利于形成相關的産銷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有利于提高農戶之間的組織化程度等;簡言之,農業經紀人才其實是稭稈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動因素。最後,人才政策應配備合适的激勵機制。培養是一方面,激勵是另一方面;培養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對人才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成長進而具有能夠完成組織任務和實作組織目标的能力;而激勵是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使人才願意去努力完成組織的任務和實作組織的目标。

第一作者許轶冰

男,1975出生

博士

副教授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研究方向:哲學社會學、矯治社會工作、農村發展。

論文專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基金項目:主持科研項目4項。

更多推薦論文

論文推薦|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水稻産量·品質及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

論文推薦|不同碳氮比對園林廢棄物堆肥中氨氣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論文推薦|向日葵HaFATA基因的生物資訊學和表達分析

論文推薦|降解地膜對旱地農田土壤水熱狀況及春玉米産量的影響

論文推薦|亞洲棉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論文推薦|不同光照強度對一種新紫菜孢子體的光合色素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的影響

論文推薦|葉面噴施硒肥對水稻吸收累積硒及其他礦質元素的影響

論文推薦|海南省數字農業模式調整及優化研究

論文推薦|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葉“三大素”含量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研究

論文推薦|谷子新品種及其輕簡高效生産技術的綜合評價

  • 采編:夏夢
  • 排版:小同
論文推薦|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問題及發展政策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