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散文:鋤耕.犁耕.機耕

作者:億聰起名鄉土文學社
鄉土散文:鋤耕.犁耕.機耕

文:張坤平

  人要生存就得有糧食,要有糧食就得耕地,要耕地就得有翻土的工具。是以農家的牆上,門後的角落時常擺放着一排鋤、犁、刀等,成為農家的一景。

人類很早就明白一個道理:要讓土地長莊稼,首先要翻土。翻土可以把泥土弄疏松,透氣透水,種子才能長出來;翻土還能讓雜草翻到下面去,讓其漚成肥料,作為種子的營養;還可以将蟲子、細菌等有害病蟲翻到表面,讓陽光殺死它們。

我們可以推測,人類最早使用的翻土的工具一定非常簡陋。因為那時沒有銅、鐵等金屬,我們祖先一定使用兩隻手去刨土,使用木槎去翻土。那效率肯定非常低下。後來,冶煉出了金屬,生産出了鐵、銅,于是就發明了帶金屬的鋤頭。

鋤頭由鋤把和鋤柄兩部分組成。鋤柄由鐵打造,又分為挖鋤和薅鋤。挖鋤是用來翻土的,薅鋤用來刨土、搗細泥土。挖鋤呈長方形,長約30公分,寬約5公分,前側逐漸變薄,兩端略尖,利于紮進土層。後側鑿一個孔,背面略呈弧形,用來套上鋤把。鋤把用硬而實的木材削成,長兩三尺,前端套入鋤柄的孔裡,墊上木塞,将鋤把與鋤柄緊緊連上,不緻脫落。這樣,隻要揮動鋤把,使勁将鋤柄前端紮進土層,再向上一橇,泥土就翻出來了。鋤柄紮得越深,翻的土就越多。土翻過來之後,接受陽光照射、雨水滋潤,加上霜凍,就由原來的塊狀逐漸變成疏松的粒狀,為播種打下了基礎。

挖鋤的鋤把與鋤柄之間的夾角在山區與平原是不同的。山區小于90度,大緻在60度左右。這是因為山區大多是陡坡地,鋤地時鋤柄與地塊的夾角小。陡坡地一旦将土翻出來,很容易由高處向低處滾落,造成高處土層逐漸變薄變瘦,直到抛荒。是以一些老莊稼漢鋤地時,人站在上頭,由上往下挖,把土往上提,盡量不讓松土流失。這樣,鋤頭就在耕種陡坡地、小塊地、不規則地等處發揮了作用。

盡管鋤頭在翻土時發揮了作用,但需要一人使用一把鋤頭,每天鋤的地不多,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很大。是以,人們便發明了另一種工具,那就是犁頭。

犁頭是由人掌握方向、由牛提供動力、由犁轅翻土的機械系統。可見由人直接提供動力到牲畜提供動力,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犁頭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用于耕地,用堅硬木材削制一個尖形的犁嘴,外面套一層鐵箍,叫做铧,呈弧狀尖形,用于接地鑽入土層。另一部分主要連接配接到牛脖頸上,套牢之後,由牛拉着走。也是由堅硬木材削制,一頭箍在犁轅手把一端,另一頭微翹,端頭穿孔,孔中套棕繩,棕繩再套一個起平衡作用的木架,木架兩端各牽出一條棕繩,棕繩再牽出與一個半弧形木枷相連,搭在牛的脖頸上,再套穩。要耕地時,由犁地的人扛上犁頭,牽上牛走到要耕的地裡。先将牛安頓好,站在出發地,把木枷套到牛脖子上,将犁頭扶正,稍用力将铧尖鑽進土層,拿上鞭子,“咖”吆喝一聲,發動牛在前邊開步,這就開始耕地了。

經過馴服的牛在前邊拉着犁頭用力走,後邊就把土翻過來了,從這頭走到那一頭,又由那頭走到這一頭,一列列,一圈圈,要不了多久,一塊生地就耕出來了。通過比較,牛耕比人挖效率高得多。人挖地一天隻能挖幾分地,牛耕一天能耕兩畝多,效率數倍。隻要地塊成整塊,平地、緩坡都可以用牛耕。據考證,犁頭耕地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最早的犁頭隻是幾根樹枝用藤葛連接配接,由人力在前邊拉動。後來改進了犁轅,進行了加強,改用牛耕。到了唐代,冶鐵業發達,制作出了金屬犁铧,更加耐用,耕翻的深度增加了,不但可以耕種旱地,還可以耕種水田。牛耕得到了大力推廣,對農業來說是一次革命。是以牛耕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今的鄉村出現了新情況,牛耕遇到了困難。一個是農村的牛已經不多了,特别是身強體壯的耕牛更少。農戶要耕地到處租耕牛,租金不菲。另一個是會耕地的莊稼人大多老去,而年輕人根本不會耕,也不願學。我們曾看到,一些老年婦女耕地的奇特景觀。

但年輕人有辦法,他們思想活躍,見識廣,買回了耕地新手——旋耕機,讓偏僻鄉村農村耳目一新,見識了機械化的樣子。旋耕機體積不大,也沒有多重,像是一個小型手扶拖拉機。耕地前操作手按要求要到農技學校去教育訓練。但年輕人聰明,把說明書一看,就在院壩擺弄開了,竟也學會了。要耕地了,一個人把旋耕機扛到地裡,裝上柴油,握好手把,點火,推動,機器就開始操作。隻見葉片旋轉飛舞,鑽進土層,堅硬沉實的泥土就被掀開,再翻過來,雜草一并埋入底層,就這樣一列過去,一列過來,嘣嘣嘣的聲音響徹在田間地頭,半天工夫,大塊地就耕翻完成。據計算,一台旋耕機工作一小時,隻耗費柴油不到10升,耗資60元,可耕地3畝,如果工作1天按10小時計可耕30畝。正因為效率呈幾何級數提高,農村已經普遍推廣旋耕機耕地,家家都備有旋耕機。秋冬時節,地裡就響起旋耕機的嘣嘣聲,要不了幾天,所有的地都耕好了。秋冬耕了地,經過冬天霜雪冷凍,開春時土塊全部散了,軟了,平了,熟了,隻需下種播種。

由鋤頭挖地,到耕牛耕地,再到旋耕機翻地,由一天挖幾分到每天耕幾畝再到每天旋耕數十畝,效率直線提高。這就實作了集中耕地,節省了時間,更加合理地安排農事,更好分工合作。而不像以前,幾乎季季都在鋤地,天天都在鋤地,且誤了農時,打亂了節奏。

由人挖到牛耕再到旋耕,經過了數千年的變革,隻是到了今天新時代,大力振興鄉村,大力發展農業,鼓勵農村推進機械化,農業呈現新面貌。且國家鼓勵農民使用新機械,拿出相當資金對農戶給予獎補。以旋耕機為代表的農業機械有了用武之地,必定再次提高農業效率,使農業成為有奔頭、有盼頭的産業,使農村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投稿說明】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