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作者:雨田觀史海

在1941年底,進行完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後,日軍對華作戰強度悄然發生改變,偷襲珍珠港得手的日軍開始将戰略進攻的矛頭,從中國戰場轉移到太平洋諸島和東南亞叢林之中,大量的王牌師團從關内和關東軍一順序列中被調走,國内抗戰迎來拐點。

那麼從1942年開始到二戰結束,日軍在關内(不含東北和寶島)的部隊的到底還剩多少?

這些部隊到底成色如何,還剩多少精銳呢?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在中國戰場的日軍

巅峰時期百萬兵力

在盧溝橋開始前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力皆為當時的17常設師團(近衛師團、1-20師團,缺編第13、15、17和18師團),以及在海外的駐屯軍和東北守備隊,這是日軍的常備部隊。而随着戰争程序的加劇,日軍的師團是一擴再擴。

那麼在二戰開始前後,日軍兵力是如何變化的呢?

日軍在原先的17個常設師團基礎上,增加了7個特設師團,分别是:

恢複13(仙台)、18(久留米,也稱福岡)2個原常設師團番号,以各常設師團所在的師團直管區,征召的後備役兵力101(東京)、114(宇都宮)、106(熊本)、108(旭川)、109(金沢)等4個師團,以及以獨立混成11旅團(3聯隊制)擴編而成的26師團。

合計24個師團。

其中,除了在本土的禦林軍近衛師團,在半島的20師團,以及隸屬于(輪值)關東軍的第1,2,4,7,12師團等6個師團外,剩下的21個精銳師團皆全部位于關内,占日軍師團總數的80%以上。

總兵力為80餘萬人。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淞滬會戰期間的日軍部隊

日軍總兵力提升到了34個師團,除了上述的24個之外,新增的10個師團為,根據昭依照《昭和十三年軍令陸甲第二十一号》檔案建立的5個臨時師團:15、17、21、22和23師團,新增的24、25、27、110、114和116師團。

在這些師團裡面在關内的師團為24個,占日軍師團總兵力的70%。

而之是以比例有所減少,并非是日軍侵華強度減弱,而是要忙着北上和毛熊battle,此時在東北(滿洲)日軍有12個師團,在華北有12個,一旦對蘇作戰,日軍可第一時間集結24個師團。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武漢會戰期間沖入市區的日軍

在1939年-1940年底,又增加了警備師團和部分常設師團,總兵力達到40個師團,在這些師團中新增了32-41師團,用于占領區警備任務,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丙種師團。

截止1941年底,為了對付北方蘇軍,和南下與英美争雄,日軍在二戰前再次擴軍。

整個日本陸軍擴編到58個師團,其中總兵力241萬人,不過此時關内日軍(此時已經改成中國派遣軍)比例也是一降再降,在58個師團中,關外(對付蘇聯) 14個,關内23個,太平洋15個,雖然依舊是兵力衆多,但比重卻嚴重下滑。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諾門罕戰役期間的日軍

關内師團數僅占日軍總師團數的40%,在兵力上僅占日軍總兵力的27%,兵力也縮減到了65萬。

這個比例,甚至還不如在東北關東軍人數多(75萬)。

是以在二戰開始前後這段時間,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為1938年全面侵華作戰以來最低值。

日本陸軍一直以來就是追求“精兵”政策,在1944年之前的日本陸軍在單兵上還算是參戰國中較強的水準。是以在1941-1944年間,日軍人數雖然也增加,但并未如歐美那般“克隆式”暴兵。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在太平洋上的日軍精銳

那麼二戰開始後,統領關内所有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兵力又是如何呢?

根據日本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所著《昭和17、8年的中國派遣軍》記載,17年(1942年)末到18年(1943年)的中國派遣軍兵力為24個步兵師團,1個裝甲師團(坦克第3師團)、16個獨立混成旅團、13個陸航中隊。

被編成2個方面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3個軍(11、13和23軍)。再加上各軍的直屬部隊,守備、警備等治安部隊在内,總兵力在60萬左右。

其人數仍為1937年前面侵華以來最低值。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的日軍

是以,在此時間,日軍中國派遣軍所謂“五号作戰計劃”(從關中南下攻占重慶,迫使重慶政府投降)也因兵力不足終止,整個派遣軍對華政策也發生轉變從“促使投降”,轉變為“加強國民政府統治力量(汪僞),加強占領區治安”。

整個作戰态勢,偏向于維穩和戰略防禦。

1943年末,中國派遣軍和年初年兵力相差不大,師團數不變,獨立混成旅團縮編為11個(其他5個師團擴充為治安警備師團) ,總兵力為62萬人左右,這點兵力防禦倒是可以,可要進行大規模進攻可就不行了。

而随着日軍在太平洋上的交通線被斷,亟需通過關内陸路給本土輸血的日本大學營,決定在關内搞事。

是以在1944年開始後,大學營大力加強了中國派遣軍的部隊。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豫湘桂戰役期間日軍裝甲部隊

首先,是原來的第3飛行師團擴編為第5航空軍,地面部隊方面, 擴編14個步兵旅團,并調入精銳的關東軍27師團,又從國内調來8個野戰補充隊,總兵力為70萬,在戰役過程中,日軍因為傷亡也多次補充。

到了1944年下半年,又新組建115、 117和118師團,關内中國派遣軍人數已經達到了76萬人的曆史峰值水準。

到了1945年,日軍開始進行“一億玉碎作戰”後,中國派遣軍也開始擴軍和新組建大量師團進行決戰,比如第 129 、130 、131、132 、133 、161 師團,是以到了日本投降時,日本在關内的中國派遣軍總兵力為2個方面軍(華北方面軍和華中第6方面軍),以及第6、13軍和第23軍,合計25個師團16個旅團,合計105萬人。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日軍投降時,在中國戰場的日軍數量

這些師團裡面,精銳占多少

可以說在在二戰開始前,在對華作戰中,皆是精銳彙集,原因無他,主要是當時日軍的主要對象就是國軍,不拿精銳打你,難道留在後方生崽?

言歸正傳,看看日軍在二戰前的在華精銳有多強?

淞滬會戰,日軍組建的中國派遣軍和第10軍,皆是當世日本陸軍中常勝之軍,比如第3、6、師團。華北有最強的第5、10師團。

在武漢會戰中,日軍參戰部隊為的第3、6、9、10、13、16、18、27、101、106和116師團,其中常設師團占5個,特設師團5個(最強的13和18均在列,其戰鬥力甚至要強于的部分常設師團),其戰力不可謂不強悍。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日軍精銳部隊

到了1941年前後,雖然日軍部分部隊已經的輪休和北上抵抗蘇軍,但實際上仍有大量精銳在一線和國軍作戰,比如常年和國軍精銳九戰區作戰的,王牌11軍的正常作戰序列中,就有的第3、6、13這樣的精銳部隊。華南方面軍(還沒去南洋前)就有第5和18兩個最王牌師團。

而即使在1939年以後成立的10個警備師團(番号32-41)其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這些師團都是常設師團後備役部隊組成,其特點是火力強于特設師團,和常設師團不相上下 ,但步兵聯隊缺少行李隊、炮兵聯隊缺少聯隊段列和大隊段列,彈藥和補給數量遠遠少于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日軍關東軍

比如33師團。

長期是第11軍主力,在被征調華北方面軍後,戰績依然彪悍,其也是國軍最大慘敗之一的——中條山會戰始作俑者。39-40師團也是11軍的常客,多次在一線和74軍作戰。

是以,在二戰前在關内戰場的日軍皆是精銳這話多少還是有點道理。

不過正如關内日軍數量在二戰開始後急劇減少一樣,二戰開始後,日軍大量王牌部隊被抽調南下加入南方軍。

以強大的11軍為例。

在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阿南惟幾手下還有第3、4、6師團等一等一的精銳師團,但到了二戰開始後除了第3師團和13師團,其他幾個師團都到了太平洋和美軍battle了。

11軍如此,華北方面軍也抽調大量精銳都進入太平洋戰場,32師團1944年南下菲律賓挨炸、到緬甸和遠征軍作戰的33師團,35和36師團去了巴布新幾内亞挨餓。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在華北戰場(山西)作戰的日軍

故而,到了1942年後,實際在關内的日軍精銳并不算太多了。

這裡面,雨田君将其分為4檔。

第一檔,第3、13、47、116師團為主。

這4個師團一直是二戰開始後中國派遣軍的頭号主力,前兩個更不用說,從淞滬會戰開始就一直在關内作戰。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争史》中是這個評價他們的

“第3、13師團是昭和12年(1937年)上海事變(淞滬會戰)以來作戰經驗老練的部隊11軍的核心力量,在對華作戰中,被認為是最精銳的部隊。”

其第3師團被稱為關内日軍救火隊長,哪裡需要就往哪打,國軍精銳幾乎都交手了一遍。第47和的116師團是後續組建而來,前者雖然番号靠後,但裝備好,火力猛,其裝備水準甚至要要超過的第3師團。關内作戰的終戰——雪峰山之戰就是以這兩個師團為主導,雖然深陷國軍包圍,但依然讓其開溜。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在中國戰場一直打滿全場第三師團

第二檔,則是由于由以前特設師團或者臨時組建的警備師團組建而成。

典型的師團有27、34、40、110師團,這些師團都設有炮兵聯隊或者炮兵大隊(日本投降前),在作戰上經常作為頭等師團的補充,比如40師團就長期在11軍編制内,負責戰役前掃蕩工作。34師團從1939年開始就一直在湘贛地區和國軍作戰。

第三檔,則是1942年以後組成治安丁等師團。

這些部隊缺少重武器,平日裡隻是在占領區裡作威作福,典型的有62師團,平日裡在華北過的逍遙自在快活慣了,68師團比較倒黴,到了長衡會戰進攻衡陽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是以這些部隊其戰鬥力并不見得比國軍精銳強到哪去。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日軍治安部隊

第四檔,臨時組建的師團。

就更不行了,在1945年日軍為了決戰,抽調本土次等兵員逐組建的100以後(非特設)師團其戰鬥力,也就普通國軍水準,其隊伍中充斥着大量的孩子和老人,以及一些惡疾被刷下來的不合格兵員,其在訓練、兵員素質上,要弱于1944年以後的國軍青年軍兵員。

二戰開始後,日軍在中國戰場還有多少兵力,這些部隊戰鬥力如何?

在戰争後期,被補充到前線的少年兵

是以,在抗戰結束前,别看日軍在關内還有100萬大軍,但基本上精銳師團都已經被抽調一空,剩下的更多是丙類和丁類師團,缺乏重炮裝備,一個師團的戰鬥力,跟國軍一個精銳師差不多的水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