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作者:雪域情懷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戍邊感悟

入伍五十周年贅述

李紅松

五十年前赴邊關,精力充沛,朝氣蓬勃;五十年後人賦閑,筋疲力竭,暮氣沉沉。歲月悄然流逝,一晃年已古稀,常憶青春時光,思慮人生得失。在入伍五十周年之際,我來念叨念叨當兵的感受與體會。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一、服役概況

1974年,二十歲的我,在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參加了本大隊組織的“劈山造田專業隊”,長年在老龍灣,砌涵洞劈山墊地修農田。在那個農村全員以田間勞作為生的年代,物資匮乏,缺吃少穿。年輕人多想離開農村,告别吃糠咽菜,唯一的出路是去當兵。曾見我三叔六十年代在新疆當兵時,每年春節前,大隊送給1副對聯、2斤肉。被評為五好戰士後,公社大隊敲鑼打鼓給家裡送喜報的同時,還在街門頭上挂塊“五好戰士之家”的牌匾,家人很高興,村民也羨慕,當兵光榮的氛圍十分濃厚。

秋後征兵時,我們河南林縣(94年撤縣設立林州市)東崗、任村、城關、采桑、小店、澤下、石闆岩七個公社的355名青年年底入伍,算七五兵。我們離家後在四川集訓,每月發給6元津貼費。三個月結束後,分别從青藏、川藏公路乘汽車進藏,赴西藏山南、昌都軍分區服役。其中東崗、任村、石闆岩三個公社的147名新兵到了山南軍分區,我和58名戰友,被配置設定到了7898部隊(獨立第二團),次年番号變為56185部隊(邊防第二團),這裡的津貼費1至4年分别為每月10、11、13、15元。

我們這批戰友來自山區農村,出生在1953至1957年,成長在吃飯靠工分、穿衣憑布票、物資待配置設定、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國小五年,初、高中各兩年)的時期,二三年級抽空就去拾糞薅草摟樹葉,畢業後就在生産隊上工或紅旗渠工地勞動,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産勞動能吃苦,煉就了山裡人的品格。到部隊日常生活很節儉,領的津貼舍不得花,等到過節寄回家,普遍表現較好,兩年左右有的已是訓練能手,有的當了業務骨幹,有的入了團(黨),有的當了副(正)班長。三年義務期滿複員的較少,大部分服役四至六年,最長的是東崗鎮丁冶村範生堂戰友,義務兵十年才複員。有三十多人轉了軍工、志願兵或提了幹,這些人服役時間都在十二年以上。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二、戍邊環境

大陸與印度的邊界是曆史遺留問題,争議地區有東、中、西三段,邊界總長約2000公裡,總面積12.5萬平方公裡。山南和昌都軍分區守衛在同一條中印邊界東段的實際控制線上,向南是9萬平方公裡的争議地區。自1959年以來,印方不斷越線挑釁,迫使大陸在1962年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我勝印負一邊倒非常明顯。

近年來媒體先後報道:印軍2017年在洞朗、19年在東章、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21年在班公湖等地都曾挑釁,并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肢體摩擦或軍事對峙,我方每次都沉着應對,從未讓其陰謀得逞。近年來,雙方已在實控線兩側的會晤點舉行過21輪軍長級會談,主要是加強邊境管控保持穩定。但,對邊界争議問題的徹底解決仍無實質性進展。今春印方決定在靠近大陸的邊境新增兵1萬人并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可見其不會讓邊境消停。領土問題涉及着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關連着戍邊軍人的使命和尊嚴。

我們團駐地錯那,海拔4380米,是典型的高寒縣。1962年反擊戰時,克節朗、達旺兩場主戰役都發生在錯那縣境内,這說明了錯那戰略地位的重要。也可看出,在藏南領土被收回之前,錯那将仍是蠶食與反蠶食的主要陣地之一,2023年3月,錯那已撤縣設市,将錯那縣移駐至麻麻門巴民族鄉,附近的山崖下就是62年對印反擊作戰指揮部舊址。大陸為宣誓領土主權,2017年以來,已分四次對藏南的居民點、山口、關隘、河流、山峰等釋出命名公告,此舉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三,主要經曆

我在部隊十七年時間,先後參與了1975年的土倫山口事件、86年的桑多洛河谷進駐建點、87年的軍事演習等行動。工作時間分為上學前後(注:82至84年軍校學習)兩段:

第一段是1975至1981在邊防二團的8年:先後在邊防五連、步兵二連和團後勤,曆任戰士、保管員、班長、排長、見習助理員、戰勤參謀等職。在站崗執勤、邊界巡邏、修路建房、戰備訓練等活動中,踏實肯幹,得到了上司們的關愛和戰友們的幫助,先後入了團,入了黨,提了幹。可以說,錯那是我命運轉折之地。也是人生成長的起點。

第二段是84年學校畢業後,調入山南軍分區後勤部至91年轉業的7年:曆任戰勤參謀、副科長、科長等職。注重把學到的知識與本職工作相結合,圍繞上級的決策和部署,以戰勤參謀的七項職責為依據,正确了解上級意圖,結合分區到邊防山高路遠、季節性強、部隊駐地分散的現狀,适時為首長們提出合理的工作建議。對後勤部機關、分隊的行政管理、專業訓練、警防安全等,統籌計劃合理安排。對敵情、地形、社情等方面的情況,也注意搜集,以備急需,一心撲在工作上。

因工作需要,先後随司令員劉成文、政委謝小過、副司令員楊榮福、副政委次仁頓珠,後勤部部長闵緒清等首長率領的工作組,多次到邊防第一、二團,五營的基層連隊調研,體驗在一線駐守的艱辛和緊張。記憶猶新的有:

在旺東:爬陡坡鑽進戰友們挖(住)的低矮潮濕、空間狹小的“貓耳洞”,體驗了啃幹糧喝涼水的艱難和随時準備打仗的緊張。

在無名高地:與印度兵相距僅三四米,中間隻隔一道稀疏的鐵絲網(經翻譯)交談時,開始感到驚悸不安。但看見附近有那麼多戰友、想到身後是偉大的祖國,迅即就安之若素、身心安然。

在汪登:觀摩八連連長梁德宇組織的全連緊急占領陣地演練,對戰時物資的前送交換了意見。夜晚用夜視儀觀察到克節朗河對岸樹叢中,穿軍裝的印軍在遊動。

在杜讓尚:去帳篷裡見到了在床上的二團副參謀長雷鵬程,他是進點那天夜裡,為在規定時間内趕到指定的點,帶隊冒雨爬山跳崖磕碰,導緻雙腳大拇指腫大色烏青,無法下床站立。

在無名湖:見官兵們在4520米缺氧寒冷的山坡上,住單層帳篷睡地鋪,吃水從溝底爬山40多分鐘往上背,因缺水不洗臉不洗衣的艱難,面對駐紮的印軍,個個表現的十分勇敢。

去邊防的見聞,叙述不完…,去一次邊防受一次教育,次次讓人心靈震憾,自覺地就增強了工作責任心和緊迫感。

山南,是藏族和西藏文化的發祥地,囊括了西藏的第一個村莊雅砻索卡、第一塊農田薩日素、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等等。如今,澤當城區已擴大、高樓林立、霓虹燈閃亮,通了高速公路和鐵路。貢嘎機場已擴建,隆子機場将竣工,邊境群衆住進了民俗新村,人們的吃穿住行方式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時代以來,軍分區加快體制改革,部隊交通、通信、裝備等方面條件不斷改善,堅信山南的邊防将更加鞏固。我有幸在這裡曾守邊固防,“874”演習中榮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全軍恢複軍銜制時,被授于少校軍銜。轉業以來,時常關注着“第二故鄉”的發展變化,她給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四、兩次槍聲

第一次是突發事件。1975年10月,我團駐卡達的邊防檢查站組織巡邏隊到指定的地域巡邏時,發現4名印軍持槍已越界,我方當即警告并勸其退出。但,他們置之不理,繼續挑釁還先開了槍,迫使我方發起了反擊,一舉将其全部擊斃。事件發生後,全團迅即進入了一級戰備,機動分隊連夜向事發方向運動,鄰近的我們五連全體幹戰,武器彈藥、壓縮幹糧等物資不離身,捆好的背包晚上不準解開,穿着棉衣裹着大衣睡,随時準備出發增援。後經兩國外交部門多次交涉,幾天後,印方來事發地領走了4具屍體和槍支彈藥。這次事件,我方無一傷亡,事後有的立了功,有的得了獎,有的挨了處分,這就是“土倫山口事件”。

第二次是奪占高地。1985年起,印方為擴張領土,先後指派軍隊在實際控制線上騎線越線,設立了18個居點;接着把有争議的藏南地區,單方面宣布成立僞“阿魯納恰爾邦”;并調動20餘萬軍隊來邊境演習示威。為扼止其蠶食領土的行徑,我方也針鋒相對。在桑多洛河谷一無名高地上(注:印軍晝夜已布有崗哨)。我方派出精悍小分隊,趁夜色攀爬包抄上去,突然出現在印軍面前,2名哨兵驚恐地提槍就往後竄,随即高處的印軍就向我方打出幾個點射,企圖威逼我方撤退,但我方臨危不懼,迅速占領了此高地。槍聲令各級更加緊張,旺東主陣地24小時不停構築戰備工事,雙方加快了搶占有利地形的行動,短期内在實控線附近形成了十幾處近距離對峙,最近的兵與兵之間僅4米,稍有不慎就有引發戰争的可能。

1987年的軍事行動,是1962年反擊戰以來,西藏軍地兩方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規模最多的一次。由于我方執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邊防政策,較好地配合了國家的政治外交鬥争,這就是貼近實戰的“874演習”。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五、退役遐思

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退出現役是每個兵的必然,也是國家的需求。個人服役時間在曆史的長河裡,隻是短暫的一瞬。但,現在回想當年長期生活在氣候惡劣、邊界緊張的環境裡,還要從事繁重的勞動施工、戰備訓練,過着枯燥單調的日子,心裡有時也确實煩燥,覺得時間漫長而難熬。可是,要與18軍老前輩們當年徒步進藏、平息叛亂、建點守點時的艱難相比,也算不上什麼。隻是盡職盡責時正常的、應該的。回味這些經曆,不是顯擺所謂的成績,而是難忘當年的人和事,總結經驗也好,汲取教訓也罷,悟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經曆都不會一帆風順的感覺,用豁達娛悅的心态,來面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迷茫與困惑。

近年來,社會上有“不當兵後悔一陣子,當了兵後悔一輩子”的說法,我覺得第二個“後悔”用的不妥。因為,服兵役是公民義務,人人該盡,應明白,先有國,後才有家的道理。但具體到某個人,要根據身體、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全面去衡量才行。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面性,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綜合考量才對。不論是到部隊還是在地方,隻要做的事對祖國對人民有益,就是高尚的合格公民。

在退役以來的33年裡,曾多次有人問,你當兵時苦不苦?我回回都說:“那時年輕,稀裡糊塗就過來了”。沒到過西藏的人隻知道偏遠、艱苦,但不知道具體有啥苦。近年來,去西藏旅遊的人多了,他們體會到了高原反應的滋味,也會想到在邊防比旅遊遇到的更苦。其實苦與樂是心理感受,情續樂觀的人,在艱難困苦時也能找到樂,心胸狹隘的人,在舒服安逸中也會找事愁。當年我們在邊防遭遇的客觀生活條件與内地相比有一定的反差,執行特殊任務時的生理反應和輕松自在的願望相違背,自然就會産生低落情緒,它對人的言行舉止産生直接影響。若懷着報效祖國、感恩父母的心态去對待,表現就樂觀向上,否則相反。戍邊時能不能吃苦,也與小時候成長家境有關,因閱曆不同,教養不同,對苦難的看法也不會一樣。

我對自己當兵的看法是:苦中尋樂,樂從苦來,苦樂相伴,有得有失。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六、幾點體會

1、入伍曆練能促人蛻變。青年參軍後,經常接受政治思想、團結協作、戰鬥精神、法制紀律等方面的教育,無形中就提高了内在素質。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共事,開闊視界、啟迪心智,易養成注重團結、樂于助人的品格。能克服惰性,磨平棱角,養成愛鍛煉、講誠信、守紀律的習慣。若在技術工種崗位上,能掌握一技之長。我的同年戰友中,凡在部隊學到技術的,到地方後仍是風生水起,紅紅火火。服役期間吃在外省在家,免費穿戴,每月還給發津貼花,家人享受軍屬待遇,退役後取得退役軍人資格,享受優待。總之,部隊這所“大學校”,是提升素質的場所,是成長砺煉的熔爐,是汗水績效的交織,是奉獻榮譽的象征。能把一個生性膽怯、懶散拖沓的人,磨練成不畏艱險、勤快利落者,行為習慣普遍會被人們贊羨,一次礫煉終身受益。

2、品行良好會受人愛戴。部隊是年輕人的世界,在日常生活和各項活動中,有無形的朝氣和活力,催促着人拼博奮鬥。隻要心裡時刻裝着集體和他人,在日常雜事中走在前、任務來臨時争在先、艱難險阻時沖在前、有了好事讓在先,勤快謙虛的人,就會受到好評。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就會得到組織的信任。勞累痛苦時,把痛藏在心底,把淚咽到肚裡,用正能量鼓勵他人,顧全大局的人,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有國就有邊,有邊就須防,隻要圓滿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必然受到愛戴。

3、服從指令才出戰鬥力。部隊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軍人必須養成無條件服從的習慣。比如,平時不論你在幹什麼,當聽到“立正”的密碼後,必須立即停止從事的一切活動,快速地把雙腳靠攏并齊,腳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自然微屈,拇指尖貼予食指第二關節,中指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颌微收,兩眼向前平視。即時蚊蟲落在臉上叮咬也不能動,這是培育自律性,确立規則意識。個體具備了自覺的内動力,整體隊伍才能令行禁止,隻有養成了服從的行為習慣,當任務來臨時,才能做到不講價錢、赴湯蹈火、彰顯隊伍的整體威力。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4、環境艱苦有國家關愛。當年長期生活在“不适合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含氧量僅占内地的60%,時時忍受着味覺失靈、醒來頭痛等高原反應。國家為讓我們抵禦自然的侵害,給我們配發有四皮(大衣、帽、鞋、褥);專門配發了防風雪墨鏡;為彌補蔬菜不足,發給了六合維生素;為友善大家洗澡,團裡利用地熱溫泉修建了一處藻堂;津貼費第一年就發10元比内地多4元。這些待遇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對艱苦地區部隊的特殊關愛。

5、體力勞動是檢驗意志。現在的邊防連隊通了柏油路,個别地段安裝上了物資運送索道,有時還用上了無人機。當時我們連隊不通公路,建營房用的鐵皮、水泥等建材和連隊吃穿用的所有物資,都靠自己往回背運,約十公裡沿山羊腸小道,連上司每次都把任務一次性分到班,由各班自行組織完成。大家都帶着自己做的背架或扁擔,為避免走第二趟,都是盡最大能力一般是挑100斤或背150斤,(勁最大的一次背5袋米250斤),那種喘氣困難、内衣濕透、肩背腫痛連續背幾天累的滋味,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隻有不叫苦不叫累,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才合格,主動幫助别人才是受表揚的基礎,也是入團入黨的條件之一。總之,在邊防體力勞動較多,這既是對個人體能體質的檢驗,也是對個人态度情續、毅力意志的綜合考驗。

6、邊界巡邏才實作價值。巡邏是邊防連隊的重要任務,去的時間、地點通常由上級決定,我們五連有:崗拉山口、唐拉山口、日無列馬拉山口、協拉山口和東章五個點。距離(除東章8公裡外)其餘都是三十公裡左右、海拔四五千米的山頂或隘口。難忘我去巡邏時,身背連用機槍(重43斤,備用槍管11斤)和被子雨衣幹糧等,共七十餘斤,途中按開進隊形行進,翻山越嶺,夜10點才到達指定的露營地點,疲憊至極。晚上兩人的棉被鋪一床蓋一床合睡,身下是凹凸不平冰冷的石灘。次日起早登上高處的巡邏點,眺望着荒無人煙的雪山,才感到祖國邊界的遙遠和荒涼,感到前輩們的艱難和辛苦,感到收複國土的任重而道遠。巡邏雖累,但,與解放戰争時期紅1軍團2師4團在飛奪泸定橋時,晝夜急行軍120公裡的最高速度相比,也算不上什麼。邊界線上,隻有徒步到實地,才能清除對方的痕迹,設立我方的标記,這是彰顯領土主權的重要方式,也是自身存在價值的展現,更是戍邊官兵的責任和使命。

7、日子緊張可增添情趣。在邊防連隊,人人心裡緊張,沒立崗哨多,通常設定固定崗、巡迴崗和瞭望哨,它們就是連隊的“眼睛”。隻要一上崗,自然就緊張起來,視界方位要觀察,聲音來源要判斷,發生情況要照預案去處置,這樣才能急而有序,忙而不亂。總之,在邊防要時刻繃緊高度戒備這根弦,心裡緊張的好處是,讓人心跳加快,增強頭腦活力,養成思維靈活、動作迅速、處事果斷的行為習慣。

8、生活艱苦能蕩滌心靈。我們連隊沒修公路,住着活動帳篷,常年吃幹菜,夥房做飯燒的柴禾靠自行到附近籌措,班裡取暖靠自己上山撿牛糞背回來晾幹作燃料,照明靠蠟燭,冬季大雪封山後半年與外界隔絕,收不到書信和報紙。因儲存戰備周轉糧,大米存放幾年後才吃。吃的總覺得夾生,原因是缺氧和米陳。有次我參加了庫房倒垛,翻出來了1袋标注日期是1968年的大米,已存放了8年,煮熟後有黴味,指導員張兆林帶頭盛上吃起來,大家才悄無聲息地吃了飯。這些生活上的苦,有純潔心靈之效,對人生成長大有裨益。

戍邊雪域實為家,

俯仰之間十七年;

艱難辛勞何所懼,

肩負忠孝苦亦安。

阿三不時興風浪,

入侵領土野心大;

要塞隘口來挑釁,

軍民協力戰敵頑。

艱苦緊張度歲月,

奉獻青春不愧憾;

酸甜苦辣平凡事,

軍旅歲月留心間。

當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悠揚的号音…,已定格在美好的記憶中。我慶幸當年征兵才有了入伍的機遇,感恩首長和戰友們的關愛才有了人生成長。

這段閱曆勉勵我,始終做個向着光、踏着地、不忘軍人本色的人。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李紅松:1974年12月——1982.7月56185部隊(邊防二團),戰士,班長,排長,後勤戰勤參謀;1982——1984.7武漢進階後勤學校上學;1984.8——1991.10山南軍分區後勤部參謀,戰勤科長。

入伍50周年:戰友的身影、戍邊的環境、邊界的槍聲…定格在記憶中

作者:李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