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北角再登《光明日報》!

作者:美麗紅橋

  小編: 昨天(5月10日),《光明日報》紅船初心專刊報道紅橋區西北角火了,将津派早點帶出圈,一起來看看吧!

西北角再登《光明日報》!
西北角再登《光明日報》!

天津民園廣場。資料圖檔

西北角再登《光明日報》!

天津市古文化街相聲受歡迎。資料圖檔

西北角再登《光明日報》!

天津皇會現場。資料圖檔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曆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三岔河口’‘哏兒都’‘松弛感’是不少人對天津的印象。‘三岔河口’說的是天津衛河海要沖、京畿門戶的地理位置。‘哏兒都’說的是天津人诙諧幽默、遠離煩惱的市民性格。‘松弛感’說的是天津人自由豁達、遊刃有餘的生活态度。”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古文化街的金牌導遊邊少博,正在向人們講述着他和各地遊客共有的天津印象。

  天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許多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這些是天津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獨特的津派文化,蘊含着天津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和再創新輝煌的文化密碼。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曆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天津市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放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宏大視野中,處理好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通過挖掘曆史文化遺存價值和功能,實作“保護”與“利用”相得益彰,打造曆史與現代交融、人文底蘊深厚的現代化城市範例。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天津市曆史文化街區,探訪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曆史風貌建築,探尋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的天津實踐。

原汁原味 古色古香

  “大家都說古文化街最能代表天津的‘中’式元素。今天一看,這裡的建築果然古色古香,文化味、曆史味和生活味讓人感到厚重而新潮。”來自河北的遊客楊小辰漫步在古文化街,不時舉起手機記錄着這片古街區的一座座牌樓、一家家店鋪和一處處雕塑。

  在天津的曆史文化街區中,古文化街位于海河三岔河口西側,全長687米,由天後宮和宮南大街、宮北大街、宮前廣場及周邊輻射開的街巷構成。

  這裡有市區現存最早的木結構閣樓玉皇閣,一磚一瓦間氤氲着津沽味道的四合院群落通慶裡,中西合璧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劉家大院,還有大獅子胡同、襪子胡同、薩寶石胡同等,都是以往留下的鮮明時代印記。天津這座城市先有市集,後有城市,在1404年天津建城設衛之前,古文化街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數百年來一直都是天津人重要的生活空間,素有“津門故裡”之稱。

  看古街,看的是政通人和,也是文脈傳承。觀一城曆史文脈,知古今春秋興替。曆史文化街區是天津社會和城市發展的曆史見證,凝結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展現。走在古街上,耳畔響起的陣陣快闆聲訴說着這座城市的性格,市民張林泉每年都要到古文化街逛一逛。她說:“每當來到這裡,我感到特别甯靜,仿佛能瞬間穿越回百年前和更久遠的天津與中國。”

  1860年,随着近代天津開埠,西方文化湧入,天津的建築風格走向中外荟萃、百花齊放,既有中國傳統的官式建築和民居,也有近代西方各種風格流派的建築和世界各國民居,比如,文藝複興式建築、庭院式建築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築等,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和城市肌理。僅意風區就建有意大利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曆史風貌建築一百餘處,是意大利本土之外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建築形式最豐富的意式風貌建築群。

  目前,天津共有16處曆史文化街區,區域内不可移動文物2000餘處,其中名人故居約200處,經天津市政府認定的曆史風貌建築近900幢。

  在天津老城廂的鬧市中,隐藏着一座頗具嶺南風格的古建築——廣東會館。它是天津市至今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緻的清代會館建築。這裡不僅是天津近代重要革命活動紀念地之一,也是文化藝術的殿堂。天津平劇院從2012年開始與廣東會館開展“天津市青年平劇人才實踐基地”合作項目,到今年已經是第13個年頭了。楊派老生萬琳、梅派青衣闫文倩等常在這方舞台上演出,他們說:“在廣東會館唱戲,台上‘出将’‘入相’還原了平劇藝術過去的模樣。站在這一方小舞台上,想起梅蘭芳大師曾經在此演出的場景,神聖感油然而生。”

  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儲存城市的曆史和文脈。調研組在調研時,一支專家團隊被采訪對象多次提及,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文保院院長朱陽就是其中一員。不論寒風刺骨,還是風雨肆虐,他們始終為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嘔心瀝血。2024年,天津将組織實施梁啟超舊居、李純祠堂三道院、東方彙理銀行舊址修繕工程。同時,有着近百年曆史的商業地标建築勸業場也已編制修繕方案,将在立項後抓緊實施。天津石質長城搶救性保護維修研究項目将于年内完成,力求探索出一條符合天津明長城保護需要的可複制、可推廣的道路。繼古文化街、意風區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後,和平區五大道曆史文化街區今年将完成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立方案的編制工作,讓天津文物建築進一步“活起來”。

古街新貌 百花齊放

  至今已有170多年曆史的天津泥人張彩塑,形神兼備、寫實生動,用色敷彩麗而不華、素而不舊,赢得了中外賓客贊譽。

  “我們品牌的特色是前衛,喜新而不厭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天津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張宇一邊制作《孔子撫琴》泥塑作品一邊說。

  天津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比如,以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版年畫等為代表的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以平劇、評劇、相聲等為代表的傳統戲曲與曲藝形式,以津門法鼓、漢沽飛镲、葛沽寶辇會等為代表的傳統音樂與民俗活動。目前,天津擁有國家級非遺49項、市級非遺357項。

  古文化街有一家麻花老店,年輕店員孫卓最樂意幹的一件事就是向客人介紹大麻花的制作工藝。他自豪地說,麻花是天津三絕之一,也是天津飲食之匠心所承,其背後是耐人尋味的天津曆史與文化。

  在春日暖陽中,來一場“City walk”(城市漫步),感受天津這座城市帶來的松弛感。作為時下年輕人熱衷的輕旅遊方式,“City walk”強調的是不設限定、随心所欲,在悠閑中去探索和感受一座城市的氛圍感。“天津意風差別有一番風味,在這裡旅拍很出片,也能培養青年人對曆史的興趣。”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石夢雪說。

  “走在大街小巷,身心的疲憊感頓時消失。這裡不僅讓人感到放松,而且好吃的、好玩的也特别多。”來自北京的遊客楊莉在看到天津旅遊短視訊後便在周末前來體驗,果然深受觸動。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天津,深入街道角落尋找隻屬于這座城市的“老味”,慢慢品味津沽大地濃厚的人文底蘊。

  衛津榮耀是天津的公益組織,在節假日會組織志願者到古文化街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志願服務工作。今年“五一”假期,衛津榮耀公益中心主任張麗雲組織志願者表演快闆、相聲等節目,使曆史文化街區保持勃勃生機,讓津派文化在海河岸邊展現風采。

  意風區的志願服務團隊“意風益行”開展“嵌入式大學生志願服務體系融入國際化街區發展項目”,除節假日提供引導、講解等服務外,還組織中意非遺文創工坊、意風區百年文化尋訪等活動。“我們會在春節前和意大利友人一起包餃子,也會在‘五一’等假期為遊客講解意風區的曆史文化。”志願者鄒明琪說。

  天津紅橋區的西北角火了,津派早點由此出圈。熱爐子鐵闆上的面糊勺優美地一轉,轉開了天津人的“美食倔強”——煎餅馃子不僅火在紅橋,也火在天津每個角落。“本地的煎餅馃子隻有幾種食材,保留了傳統特色。”位于和平區五大道小洋樓内的一家煎餅馃子攤攤主田浩說。

  古文化街有相聲茶社8家10店,現如今聽相聲的人中,年輕人占到一半。“我看好古文化街在傳統文化和津派文化傳承方面的優勢,我的店是古文化街上的第9家店,我希望将津派文化活态化展示給全國人民。”即将在古文化街開店的徐經理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作家馮骥才在《老街的意義》中寫道:“一個城市由于有了幾條老街,便會有一種自我的曆史之厚重、經驗之獨有,以及一種豐富感和深切的鄉戀;它是個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曆史存在,既是珍貴的物質存在,更是無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這便是老街的意義。”

  近年來,天津積極盤活曆史文化街區資源,讓曆史風貌建築再次迸發活力。古文化街吸引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一批老字号店鋪,成為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意式風情區的梁啟超舊居、曹禺故居、馬可波羅廣場等實作活化利用,不僅讓建築街區“活起來”,也吸引了市民遊客走進去。五大道曆史文化街區的慶王府、山益裡、先農大院,吸引了一批領軍企業和重點項目落戶。

以文塑旅 津韻悠揚

  在調研中,調研組遇到了北京豐德傳媒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主席王立濱。她說,最近來天津比較頻繁,就是因為天津在保護傳統建築、弘揚傳統文化等方面頗有匠心,為她所從事的中外紀錄片拍攝交流提供了豐富素材。

  4月30日,古文化街上洋溢着歡樂的節日氛圍,旌旗飄飄、鑼鼓喧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天津皇會”隆重上演,太獅、跨鼓、秧歌等來自京津冀的10支花會展演隊伍身着華麗的服裝,在全程1.9公裡的展演路線上,踩着歡快的鼓點,一路巡演,為遊客們演繹着古老文化的現代傳承。今年盛會不僅有花會表演,還為遊客免費贈送了1萬多個“津味素餃”和數千斤“津味撈面”。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我們工作的根本遵循,打造集賞、遊、購、品、娛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努力實作天津文旅從‘爆紅’到‘長紅’,從‘流量’變‘留量’。”天津市和平區文旅局局長彭芃說。

  2024年天津文旅活動“繁花似錦”。清明節假期,怒放的海棠花将五大道渲染成粉紅花海,遊客流連其間,仿佛置身童話世界,盡享惬意悠閑。“五一”假期,天津共接待遊客1407.86萬人次,同比增長27.5%,位列全國周邊遊最熱門城市之一、“00後”最熱衷的旅遊目的地前十。

  入夜,海河兩岸火樹銀花,遊船穿梭如織。側耳傾聽,民族管弦樂《金蛇狂舞》、阮族重奏《山歌》、笙重奏《天地人和》……河畔的親水準台上傳來美妙的音樂,“‘橋’見海河,邂逅浪漫”橋邊音樂彙正在演出,為遊客獻上一場聽覺盛宴。

  不僅如此,天津積極探索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千方百計發揮曆史文化街區的輻射效應,做強承接平台,打造産業更新新引擎。“沿着‘洋樓+’的思路,借助‘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曆史風貌特征吸引優質企業入駐,以曆史文化街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天津海河意式風情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宗錦說,目前,規劃面積1.55平方公裡的大意風區區域經濟聚集度和龍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逐漸發展成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橋頭堡”和高端服務業聚集發展的“新引擎”。

經驗與啟示

  天津積極探索“文化天津”建設新路徑新機制新辦法,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積極探索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的有效路徑。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繪就高品質發展新藍圖。堅持“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理念,編制《天津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形成“一城、雙區、兩帶、多點”的整體保護結構。完成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古城街坊控制性規劃,建構起多層次、多元度的保護規劃體系。《天津曆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等規範性檔案,進一步健全了曆史風貌建築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二是挖掘獨有IP,塑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堅持市場化運作,實作曆史文化街區更新提升,探索形成“曆史風貌建築+”模式。比如,以“曆史風貌建築+戲曲”修複河北區東天仙戲院、引入德雲社,以“曆史風貌建築+演出”恢複意風區曹禺劇院沉浸式演出,以“曆史風貌建築+科技”推出河北區梁啟超紀念館首家名人舊居實景燈光秀。通過創新賦能,推動文化和旅遊業态、市場和産品深度融合,為老建築注入新活力、延續新故事、帶來新人氣。

  三是豐富消費場景,建設商旅文融合新高地。緊抓重要節日節點,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風貌建築“活起來”、曆史故事“動起來”、節日氛圍“火起來”。比如,不斷拓展消費場景,打造平行現實數字化沉浸項目,高标準打造曆史文化街區IP矩陣,搭建數字文旅線上線下共創平台,探索“資料+智力+場景”多要素跨界融合發展模式。

  四是發揮輻射效應,打造産業更新新引擎。積極擴大曆史文化街區帶動周邊發展的輻射效應,系統謀劃曆史文化街區發展定位。按照國内一流标準,活化曆史文脈資源,聯合國際知名團隊和專業機構高标準設計核心區商業業态布局,通過曆史文化街區資源吸引優質企業入駐。推動形成“商業核心+産業U谷+生态走廊”的功能布局。以龍頭企業為牽引,聚集重點企業,打造産業更新新引擎。

  五是突出共建共治,探索多領域合作新模式。天津的特色和韻味需要融彙到曆史文化街區和市民生活中加以保護與弘揚。要加強管理機制創新,理順曆史文化街區“内外之間”“條塊之間”職責關系,不斷密切部門協作配合,形成齊抓共管高效關聯工作格局。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選優配強曆史文化街區管委會、曆史文化街區公司“一會、一司”班子成員和骨幹隊伍。探索新型校地共建,聯合知名大學推出“青年創新計劃”,完善曆史文化街區導覽辨別,開發洋樓系列主題文創産品。成立曆史文化街區志願服務隊,聯合各大高校,組織大學生深入街區提供引導、講解等服務,提升景區管理水準和遊客體驗,進而在市民、遊客和旅遊服務者等多個層面真正實作“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