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脈月刊 | 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4月值得關注的研究進展

作者:醫脈通血液科
醫脈月刊 | 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4月值得關注的研究進展

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的研究進展日新月異,為了讓讀者及時了解最新動态,醫脈通血液科推出《醫脈月刊》,精選每月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本期小編精選5項研究,以飨讀者。

首次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植入失敗接受挽救性單倍體移植治療的新方案研究資料更新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F:4.8)

PMID:38565964

植入失敗(GF)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後的一種罕見但緻命的并發症,如果不進行挽救性治療,病死率接近100%。目前還沒有關于這種并發症最佳治療方法的一般建議。通常建議進行二次移植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二次移植中的預處理方案、供者選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預防以及其他變量,目前尚無标準方案。

方法:

該研究是既往臨床試驗(NCT03717545)的擴充。二次移植方案:預處理方案為從第- 6日至第- 2日給予Flu(30 mg/m2/d,靜脈注射);第-5日和第-4日給予Cy(1000 mg/m2/d,靜脈注射)。二次移植的主要終點為二次移植後28天内的中性粒細胞植入時間。

結果:

30例患者接受了挽救性移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清髓性預處理方案,大多數(93.3%)接受了Bu/Cy/ATG。30例患者中,1例于第二次haplo-HSCT後的19天死亡。29例患者中性粒細胞植入中位時間為11(範圍:8-24)天,22例患者血小闆植入中位時間為17.5(範圍:9-140)天。1年OS率和LFS率分别為60%和53.3%。累積複發率(CIR)和TRM分别為6.7%和33.3%。

結論:

既往的研究已經報道了使用新方案進行第二次haplo-HSCT挽救性治療的積極結果。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種新方案在植入效果和生存率方面的優勢,表明它可能是惡性血液病患者在首次allo-HSCT後的一種可行的GF挽救治療方案。然而,目前還沒有标準的第二次移植方案。本研究是首次報道了GF移植後統一的挽救方案,特别是在haplo-HSCT中。

靶向CD22的CAR-T細胞療法在兒童和成人B-ALL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

Leukemia(IF:11.4)

PMID:38491306

為探究NCI靶向CD22的CAR(CD22 CAR)制備方法的可行性,以及CD22 CAR-T療法在淋巴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患者中的安全性,有研究者開展了Ib期臨床試驗,探索了CD22 CAR-T療法在複發/難治性(R/R)B-ALL或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兒童和成人患者中的療效。近期,該研究團隊公布了該試驗R/R B-ALL兒童和成人患者隊列的資料結果。

方法:

CAR-T細胞輸注前的淋巴細胞清除方案具體為:氟達拉濱(30mg/m2/天,第-5、-4、-3天靜脈注射)和環磷酰胺(500mg/m2/天,第-5、-4、-3天)。CD22 CAR-T細胞輸注劑量為1×106細胞/kg(±20%)。若觀察到劑量限制性毒性(DLT)事件,則輸注劑量下降至3×105個細胞/kg。

結果:

該Ib期臨床試驗最終有16例R/R B-ALL患者接受了CAR-T細胞輸注,其中8例成人,8例兒童。在所有接受CAR-T治療的患者(n=16)中,中位年齡23(範圍:2-62)歲,既往治療中位線數為6(範圍:3-8)。13例患者(81%)在CD22 CAR-T細胞輸注後中位8天(範圍:1-11)出現了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1-2級,n=12;3級,n=1)。2例患者出現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的神經毒性綜合征(ICANS;1級,n=1;4級,n=1)。在所有患者(n=16)中,12例(75%)達到CR,其中9例MRD陰性(流式檢測結果)。

結論:

該Ib期臨床實驗,初步證明了CD22-CAR-T療法制備的可行性,且該療法在B-ALL兒童和成人患者中療效顯著且安全性可控。盡管複發/難治性B-ALL患者對CD22 CAR-T療法的反應顯著,但其遠期生存仍較差,新藥研發仍是重中之重。

MANIFEST研究:pelabresib治療髓系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患者安全性和耐受性

Leukemia & Lymphoma(IF:2.6)

PMID:38259250

Pelabresib(CPI-0610)是一種BET蛋白抑制劑,由于其靶向NF-κB基因表達的能力,目前正處于用于血液系統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臨床開發中。MANIFEST I期研究評估了Pelabresib在急性白血病、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惡性良性腫瘤(MPN)患者中的療效(NCT02158858)。

方法:

MANIFEST是一項I期、多中心、開放标簽、序貫劑量遞增研究,共納入44例患者,患者接受每天一次,口服不同劑量(24-400 mg膠囊或225-275 mg片劑)的Pelabresib,用藥14天,停藥7天為1個周期。

結果:

最常見的藥物相關不良事件為惡心、食欲下降和疲勞。最大耐受劑量(MTD)為225 mg,每天一次。1例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患者部分緩解。25.8%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和38.5%的高危MDS患者達到疾病穩定。1例AML和1例CMML患者獲得外周血反應。

結論:

在這項對急性白血病、高危MDS或MDS/MPN患者開展的劑量遞增研究中,所有劑量的pelabresib均快速吸收,半衰期支援每日給藥。pelabresib單藥治療的MTD确定為225 mg片劑。Pelabresib總體耐受性良好,未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在MF研究開發過程中,Pelabresib的推薦II期劑量以及正在進行的MF III期試驗(NCT04603495)正在研究Pelabresib聯合蘆可替尼的療效。

一線治療後獲得完全緩解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患者進行前期自體幹細胞移植的真實世界研究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IF:6.5)

PMID:38272453

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的長期結局仍較差,大多數PTCL亞型的5年總生存(OS)率僅為30%(ALK陽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除外),是以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作為一線鞏固治療對于适合移植患者的長期疾病管理至關重要,但一線治療後完全緩解(CR)的PTCL患者是否從ASCT中獲益仍存在争議。中國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多中心研究,在真實世界中比較PTCL患者的鞏固治療聯合或不聯合一線ASCT的療效。

方法:

該研究共納入347例一線治療後獲得完全緩解的PTCL患者。其中257例接受鞏固化療(非ASCT組),90例接受ASCT(ASCT組)。

結果:

ASCT組和非ASCT組的臨床結局相似。傾向性評分比對後,兩組治療相關死亡率(TRM)的2年累積發生率和複發率仍然相似(1.9% vs 2.0%,p=0.985;24.7% vs 47.1%,p=0.021)。然而,兩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率和OS率存在顯著差異。在T細胞淋巴瘤亞組中,ASCT患者的2年PFS率(73.4% vs. 50.8%,p=0.024)和OS率(92.1% vs. 73.5%,p=0.021)優于非ASCT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在NK/T細胞淋巴瘤患者中未觀察到顯著差異。

結論:

該真實世界資料表明,對于獲得CR的PTCL患者,尤其是T細胞淋巴瘤患者,一線ASCT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鞏固治療方案。

移植時腎功能不全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非複發死亡率較低且具有良好的血液學和腎髒反應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IF:6.5)

PMID:37953476

大劑量美法侖聯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被廣泛應用于初診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的前期治療。然而,腎移植在腎功能不全(RI)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議。

方法:

法國研究者對多中心的50例移植時血清肌酐清除率<40 mL/min的新診斷MM患者的前瞻性隊列進行了随訪。患者接受推薦劑量的美法侖140 mg/m2。主要終點是第100天時的非複發死亡率(NRM)。

結果:

移植後100天内1例患者死亡。中性粒細胞植入的中位時間為12天,血小闆植入的中位時間為13天。第100天NRM為2%(95% CI:0.2-9.3),1年NRM為6%(95% CI:1.5-15)。69%患者的血液學緩解得到改善,從部分緩解(PR)改善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10%),從PR改善至完全緩解(CR)/嚴格完全緩解(sCR)(16%),從VGPR改善至CR/sCR(39%),從CR改善至sCR(2%)。2年總生存(OS)率為84%,無進展生存(PFS)率為70%,累積複發率為20%。59%患者的腎髒緩解得到改善,移植後的最佳腎髒緩解為輕微緩解(9%)、部分緩解(2%)和完全緩解(48%)。

結論:

該研究觀察到ASCT後100天内NRM較低,但血液學和腎髒緩解較好。這些令人鼓舞的結果支援在腎損傷患者中使用ASCT。

參考文獻:[1]Ma, R., Zhu, DP., Zhang, XH. et al. Salvage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for graft failure after first 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 updated experience.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09-024-02276-5.[2]Schultz LM, Jeyakumar N, Kramer AM, et al. CD22 CAR T cells demonstrate high response rates and safety in pediatric and adult B-ALL: Phase 1b results. Leukemi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5, 2024. doi:10.1038/s41375-024-02220-y.[3]Stein EM, Fathi AT, Harb WA, et al. Results from phase 1 of the MANIFEST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pelabresib in patients with myeloid malignancies. Leuk Lymphoma. 2024 Apr;65(4):503-510. doi: 10.1080/10428194.2023.2300710. Epub 2024 Jan 23. PMID: 38259250.[4]Yang P, Cai M, Cao Y, et al. Up-front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 in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atients achieving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first-line treatment: A multicentre real-world analysis. Br J Haematol. 2024 Apr;204(4):1414-1421. doi: 10.1111/bjh.19317. Epub 2024 Jan 25. PMID: 38272453.[5]Garderet L, Ouldjeriouat H, Bekadja MA, et al. Low non-relapse mortality and good haematological and renal responses after 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 at transplant: A prospective Société Francophone de Greffe de Moelle-Thérapie Cellulaire observational study. Br J Haematol. 2024 Apr;204(4):1450-1458. doi: 10.1111/bjh.19163. Epub 2023 Nov 12. PMID: 37953476.

整理:Cherry排版:Red執行:Yvonne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資訊。本平台釋出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資訊被用于了解醫學資訊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釋出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