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③|“新質生産力”一詞為何出現在“社會資訊披露”中?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黃宗彥 每經編輯:陳俊傑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釋出“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實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指引”第四章的“社會資訊披露”中,新質生産力首次在ESG信披領域被提及——企業被要求披露“科技創新成果及其應用對推動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作用”。此前,新質生産力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需要思考的是,新質生産力與ESG之間有什麼内生聯系?前者對ESG信披的作用是什麼?企業在披露相關資訊時,該如何量化和評估相關内容?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謝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産力強調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在生産發展的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建構更加可持續、高效和公平的未來經濟體系。是以,兩者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實作綠色轉型、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互相促進的作用。

對于新質生産力可能的量化名額,中央财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進階學術顧問、中财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認為,企業從詳實披露能效資料入手,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衡量企業的新質生産力水準。

新質生産力與ESG互相促進,推動高品質發展

“指引”第四章的“社會資訊披露”寫道,“科技創新成果及其應用對推動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作用,以及對經濟、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方的影響等。”

毫無疑問,新質生産力是目前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力,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産業更新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這展現了對傳統生産力的超越,不僅關注生産要素的創新性發展,還重視生産要素結合方式的創新,以此催生新産業、新業态和新模式。它和ESG之間有什麼内在關系?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謝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産力強調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在生産發展的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建構更加可持續、高效和公平的未來經濟體系。是以,兩者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實作綠色轉型、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互相促進的作用。

“具體來說,新質生産力強調的創新起主導作用,相較于傳統生産力,意味着更高的技術水準、更好的品質、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可持續性,與ESG中E(環境)提倡的綠色低碳生産模式一緻。換言之,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綠色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是以新質與綠色可以說是非常貼近的。”謝安進一步分析表示。

他還認為,新質生産力需要新型生産關系的支撐,在優化公司結構治理的角度上,與ESG中G(治理)的次元相一緻。提升治理水準對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對E和S(社會)次元的支援和保證,通過整合環境、社會和治理的因素,促進經濟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滿足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

新質生産力将深入影響勞動力市場

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性貫穿E、S、G多個次元,為什麼“指引”将其放在社會次元下進行披露?

謝安認為,在“指引”第四章的“社會資訊披露”中,涉及的鄉村振興、社會貢獻、創新驅動、科技倫理等議題,都與中國的民生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議題。“科技創新不單單是技術變革,而将新質生産力放在此章節,還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實作可持續發展中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展現出中國在科技創新和中國特色ESG體系的重視,可以更好地響應國家戰略,強化ESG理念的實踐與推廣。”

并且,從信披完整性的角度出發,謝安認為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内容作為單獨的議題納入社會資訊披露,也有利于資訊披露的完整性,讓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更為準确的評估企業ESG表現。在他看來,創新驅動與社會福祉息息相關,放到社會資訊章節,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生水準和社會福祉,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公衆對于ESG理念的認知,促進ESG價值傳導。

謝安進一步分析表示,發展新質生産力會帶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對勞動者的需求也會相應轉變為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對生産關系和勞動者的關注,以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目前全球市場、社會需求和政府政策都在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由于氣候治理加速,已然引發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以及就業市場的不公平現象。是以,關乎就業、民生和社會平等的‘公正轉型’概念将得到廣泛的關注。”

德勤“就業脆弱性指數”2021年的資料顯示,“農業、傳統能源、重工業和制造業、交通以及建築業”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和淨零轉型影響的行業。全球約有8億個崗位極易受到影響,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有40%以上的勞動力目前從事上述“脆弱”行業 。

同時,德勤認為,如果轉型政策恰當,全球氣候淨零轉型将有望推動更強勁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新質生産力的量化披露可從能效資料入手

根據“指引”,科技創新成果與新質生産力密切相關。那麼,具體哪些元素或名額屬于新質生産力的披露範疇?除了科技創新,還有哪些議題或者次元可能與新質生産力相關?

中央财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進階學術顧問、中财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從之前的供給側改革、高品質發展,到現在的新質生産力,實際上内涵是一樣的,就是希望經濟學所提的投入産出比提高,或者說對生産要素的邊際産出要求越來越高。“例如,消耗一度電或者一噸水,對應要有更多的産值。并且,現在有了碳交易,一噸碳的排放也意味着要有更高的産出。”

施懿宸認為,從ESG的角度來說,綠色低碳的技術就屬于新質生産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讓企業的投入産出比提高,并能直接反映在業績和産品毛利上。此外,增加員工福利、加強供應商可持續管理以及公司的整個管理流程,在某種程度上都屬于提升企業的新質生産力範疇。

對于企業而言,認識和掌握新質生産力的定義和内涵,以及在ESG中的重要性應該沒有太大難度,但具體在ESG報告中的披露,該如何量化和評估,還将面臨一定的挑戰。

施懿宸認為,以ESG為落腳點,用資料說話,是新質生産力實作量化評估的較好路徑。而其中最直接也最容易得到的資料就是企業的能效。“能效的改善本身就屬于新質生産力的一部分:當企業成功實作能耗減少、效益提高,就說明它的生産力也提高了。”

除了能效資料,施懿宸還認為,企業的一切生産要素,比如機器裝置、人力、AI、資料資産等,都可以視作新質生産力的量化名額。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