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作者:代号鏽西瓜

在五代十國的動蕩年代,朱全忠這個起家于黃巢起義的小人物最終打下了一片疆土,成為後梁開國皇帝。在他執政後期,由于嗜淫成性,不僅縱欲大臣妻子,甚至連親兒媳也不放過。這種荒淫無度的行為,不僅玷污了皇家威嚴,更加劇了皇室内部的沖突對立。朱全忠原本希望太子朱友文能夠繼承大統,但最終因為自己的淫行導緻義子朱友文慘遭殺害,朱全忠本人也為此喪命。那麼,朱全忠究竟是如何将一個開創的王朝毀于一旦的?他的淫行又是如何釀成慘劇的?後梁這段短暫的王朝曆史又折射出了什麼樣的人性弱點和權力鬥争的殘酷?讓我們一探究竟。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一、前因:朱全忠憑借軍功登頂稱帝,朱友文作為義子功不可沒

九世紀末期,中原大地群雄并起,動蕩不安。年輕的朱全忠最初追随農民起義軍黃巢征戰江淮,一路打下不小軍功。公元904年,黃巢被唐朝大軍擊潰後,朱全忠投靠了唐朝。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憑借過人的謀略和武勇,朱全忠很快在唐朝嶄露頭角,獲封三鎮馬步軍都指揮使。此後十餘年間,他逐漸奪取了淮南和陝西地區的實權,成為當時中原地區坐擁重兵的一方霸主。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公元907年,唐昭宗被親信所殺,其孫僖宗繼位後不久又遭廷尉朱友貞所囚。朱全忠乘機兵臨洛陽,趕走朱友貞,擁立僖宗幼子為傀儡皇帝"哀帝"。朱全忠随後自封汴梁王,實力漸強,對汴京形同掌控。

不久,朱全忠趁哀帝幼年無權,強行逼宮,逼哀帝禅讓,自立為後梁開國皇帝。朱全忠雖是從一介武夫起家,卻憑借過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奪取了中原政權。

這一過程中,朱全忠最得力的助手正是他的養子朱友文。朱友文原名康勤,幼年時家遭變故,被朱全忠所收養。由于聰穎出衆,朱友文深得朱全忠的賞識,成為朱氏家族中僅次于親子朱友裕的重要人物。在朱全忠打下一方疆土的過程中,朱友文不僅出謀劃策,更主掌軍中征戰糧饷,為朱氏力量的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如果沒有朱友文的輔佐,朱全忠很難一人獨力建立起後梁王朝。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二、淫行:朱全忠晚年嗜淫成性,逾矩侵犯親兒媳

朱全忠在奪取帝位之初,政事操勞,奔波勞苦,尚能勉強維系一家之主的操守。但随着王朝趨于穩定,權力愈加集中,朱全忠的嗜欲和淫逸之風也逐漸外露。

尤其是在朱全忠的原配張氏駕鶴西去後,這位開國皇帝似乎徹底放縱了自己的私欲。宮中美色,他納之若歸。不論是大臣妻子還是親兒媳,隻要朱全忠一見喜歡,立即就會命人将她們禁锢深宮,充作妃嫔。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其中最令人發指的,便是朱全忠對親生兒子朱友珪的妻子張氏和義子朱友文妻子王氏的荒淫無度。兩位兒媳身懷有孕,相貌出衆,朱全忠便将她們軟禁于寝宮左右,白日宣淫,縱情饞逸。

當時的洛陽城中,朱全忠淫亂無度的流言遍及街頭巷尾,人人自危。一些頗有身家的權貴人家,甚至将幼女隐姓埋名,藏于鄉野,生怕遭此荼毒。而那些被朱全忠垂涎的貴婦顯貴,更是夜不敢寐,有逃亡出境者。

朱全忠的淫風暴虐,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就連親兒子朱友珪都深感無地自容,在心中種下了極深的仇恨。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有一回,朱全忠正和張氏、王氏雙飛,突然傳來軍情,說外軍入侵邊疆。朱全忠隻是從床上坐起,對着兒媳們說了一句:"朕正和你們這兩母老虎盡興呢,怎麼就這樣無情打攪?"說罷,懶洋洋地又躺下去,繼續挺着那禽獸的下半身翻雲覆雨。

從這件小事可見,從前朱全忠壯年時那副敢作敢為、縱橫天下的英雄氣概,已盡數消逝。權力和淫欲蠱惑了他的心智,他變得猥瑣堕落,荒淫放逸,整日裡隻知沉湎酒色,對朝政和軍國大事漸漸失去興趣。

有一天,張氏懷着身孕跪在朱全忠面前哭訴:"陛下,小女子已有三年未見驸馬,求您開恩,讓他回宮一叙。"朱全忠聽了,隻是冷笑一聲,對張氏說:"他難道還不知朕的由頭嗎?朕正和你們這兩個美人盡興呢,他若是回來,隻怕要吃醋上火。"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從朱全忠的這番言語看,他已經完全将人倫恥辱抛諸腦後。作為一國之主,他理應以身作則,樹立楷模;可是現在,他卻淪落到了如此地步。皇家的尊嚴,在他眼裡已經失去了任何意義。

三、朱全忠原配張氏與大兒媳王氏的沖突對立

皇子朱友珪認為朱友文能立為太子全因其妻侍寝服侍朱全忠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皇子朱友珪密謀弒父篡位,借機除掉朱友文

朱全忠的淫亂無度,自然引發了宮中妃嫔之間的猜忌和沖突。其中最劇烈的沖突,便發生在朱全忠的原配張氏和大兒媳王氏之間。

張氏原是朱全忠的恩妻,地位尊崇。可自從王氏入宮後,便深得朱全忠的寵愛。朱全忠更是公開宣稱,王氏是他最疼愛的兒媳。張氏雖然上了年紀,但依舊風華絕代。她看着自己的地位被一個小輩漸漸取代,内心十分憤恨。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有一回,張氏懷恨在心,偷偷找到了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對她說:"你我身為一家人,卻遭此羞辱,實在是天理難容。你我若是能設法除掉那老不更事的朱全忠,豈不是一勞永逸?"

王氏聽後,似乎也被張氏說動了。她委身事内,确實有被朱全忠辱沒的憤懑。隻是她畏懼朱全忠的權力,不敢輕舉妄動。張氏見狀,又引導道:"聽聞你丈夫朱友文将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到時你我就可以掌控整個王朝了。"

朱全忠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朱友珪和養子朱友文。按理說,朱友珪更應該繼承皇位。但朱全忠寵愛朱友文,且朱友文确實才幹出衆。加之朱友珪陰謀作亂,遭朱全忠疏遠,是以朱全忠傾向于立朱友文為太子。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正是這一點,讓朱友珪對朱友文心生妒忌和嫉恨。朱友珪認為,朱友文能被朱全忠垂青,全靠其妻王氏在寝宮侍奉朱全忠,夜夜笙歌。

有一次,朱友珪醉酒後,對張氏(其妻子)說了一番狂言:"你可知道嗎?那老匹夫之是以想立朱友文為太子,完全是因為他那賤人妻子每晚給老匹夫伺候的好。若不是如此,憑他區區一個義子,老匹夫怎會如此鐘情于他?"

張氏聽後,對朱友珪的狹隘和斤斤計較感到失望。但她也想通了一件事:隻要她能夠借助朱友珪的力量除掉朱全忠,日後她就可以掌控整個王朝了。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于是張氏轉而對朱友珪說:"那你可有什麼對策?若你能夠一舉奪權,你我就可以統一天下,你做皇帝,我輔佐你治理朝政。屆時你就是整個王朝的主宰了。"

朱友珪被張氏這番話徹底點燃了野心,他拍着胸脯說:"好,就讓我先除掉那老賊,然後再除掉那個野種朱友文,我定要為宗親報這出萬世不能昭雪的一口惡氣!"

就這樣,張氏和朱友珪兩人勾結在一起,密謀弒殺朱全忠,并借機除掉朱友文,竊取朱友文的太子之位。後梁王朝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家族内鬥和混亂之中。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四、朱友文死因:朱全忠立意傳位于朱友文而非親生皇子,引發朱友珪弒父并誅殺朱友文

随着年歲漸長,朱全忠開始着手為王朝的繼承人做打算。按理說,長子朱友珪更應該繼承皇儲之位。然而,朱全忠對朱友珪頗有微詞。

原因在于,朱友珪陰險多疑,昏庸無能,加之曾謀反作亂,被朱全忠軟禁多年。反觀朱友文為人謹慎,英勇有為,且一直輔佐自己,可謂是後梁王朝的功勳卓著。基于這些考慮,朱全忠最終決定,将太子之位傳予朱友文。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朱全忠下定這個決心後,便召集文武百官,親自宣布了太子繼承人的人選。衆人雖然心中也有一些私議,但朱全忠作為一代君主,言行自有分寸,無人敢有異議。

此事自然傳到了朱友珪的耳中。朱友珪聞訊大怒,怨恨朱全忠昧于親情,竟将皇儲之位禅讓與一個私生子朱友文。他于是找到了同樣憤恨朱全忠的張氏,兩人商議對策。

張氏提醒朱友珪,朱全忠現已迷戀美色,行為日益乖張,對朝政已漸疏懈。若能乘此機會除掉朱全忠,朱友珪自可續儲大統。朱友珪深以為然,遂慫恿黨羽密謀弒君之事。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不久,朱友珪挾其黨羽數十人,持利刃直搗龍阙,準備行刺朱全忠。然而,朱全忠雖已衰老,但久經沙場,哪裡是朱友珪這些汙蛆所能傷及的?最終,朱全忠在親衛的保護下避過了這次刺殺。

然而,這次刺殺事件讓朱全忠痛定思痛。他再也不能視朱友珪為親生兒子看待了。最後,朱全忠狠下心來,将朱友珪及其黨羽盡數捕殺,絕了後患。

不過,朱全忠并未就此罷休。他知道,朱友珪此舉必然會激起宦官權臣的猜忌。如今朱友珪已被誅殺,太子之位卻仍懸而未決,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黨争動亂。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朱全忠遂下诏正式冊立朱友文為太子,以絕後顧之憂。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就在這一決定落實的前夕,朱全忠卻突然遭到暗算。朱友珪雖然已經身死,但他生前為朱友文做足了手腳。他暗中指使黨羽,趁朱全忠離宮外訪之際,在宮中所經之處埋下了機關重重的暗器與毒藥,企圖借以行刺朱全忠。

果不其然,朱全忠這次外訪歸來後,幾乎立即中暗器所傷,不治身亡。然而,就在朱全忠臨終前夕,他卻突然被人聞訊,說朱友文已遭人暗算被害身亡。

朱全忠雖然已是風燭殘年,但他至今仍心心念念着朱友文能接班繼位。眼見自己的這個最大心願已無法實作,朱全忠悲恸萬分,在臨終前囑咐近臣:"朕一生最憾,便是未能讓友文繼承王統。如今朕去了,就讓那些昏庸的親生子孫們自生自滅吧……"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五、後繼無人:朱全忠無子嗣能勝任繼承人,引發朝野大亂

朱全忠臨終前對朱友文的去世無疑是耿耿于懷。因為此事不僅打亂了自己的太子繼承人計劃,更讓朱全忠看清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自己的兒子們個個昏庸無能,根本沒有一個人能夠擔當繼承人的重任。

朱全忠駕崩後,後梁王朝立即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因為朱全忠生前雖然明确表态要立朱友文為太子,但如今朱友文已經遇害身亡,太子之位自然也就空缺了。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按理說,長子朱友珪應該是下一任繼承人的自然人選。然而朱友珪此時也早已遭到誅殺,權力之争愈演愈烈。除了朱友珪之外,朱全忠還有數個其他子嗣,但他們個個無能庸碌,根本難以擔當如此重任。

在權力真空的情況下,後梁王朝很快就分崩離析。一些地方諸侯和世家大族借機作亂,号召當地軍民割據一方,效忠于自己。一時間,天下大亂,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唯一還算清醒的,大概就隻有前朝的一些遺老們了。他們見到王朝就這樣土崩瓦解,自然深感痛心疾首。于是,這些遺老們暗中互相溝通,準備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出任國家元首,整頓中央朝政,遏制各地割據勢力的蔓延。

後梁的國運,全毀于朱全忠這個禽獸的下半身:記後梁太子朱友文

在遺老們的商議中,有兩個人選一度被廣為考慮:一個是朱全忠的重臣、宦官權貴李元昌,一個則是朱全忠最寵信的兒媳王氏。

李元昌向來精于朝政,手腕了得,如果由他出任新的國家元首或許能夠重振中央集權。而王氏作為朱全忠最寵愛的兒媳,若是由她出面稱帝,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王朝的正統性。

最終,兩人之中,遺老們更看中王氏。原因在于,李元昌終究隻是一介宦官,他如果繼承王位,必定會遭到其他貴族軍閥的強烈不滿和反對。相比之下,王氏雖然隻是個女眷,但她畢竟也是朱全忠嫡系,如果由她垂簾聽政,或許更能獲得士大夫和軍民的擁戴。

于是,遺老們一擁而上,兵臨王氏的宮殿,并指令王氏登基即位。王氏自小受教深浸,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于是她唯唯諾諾地答應了下來。

不久後,王氏正式登基稱帝,國号曰"明",史稱"明熹宗"。明熹宗在遺老們的輔佐下,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行動,試圖重新統一天下。

然而,朝野上下對明熹宗的繼位十分不滿。因為明熹宗畢竟隻是一介女流,而且還是朱全忠的妾侍出身,缺乏正統繼承的資格。于是,各地的軍閥割據更加肆無忌憚,明王朝的統一大業也就此夭折。

從此,華夏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一度分裂為幾十個國家和軍閥割據的小政權。王朝的正統地位也随之幾度易主更疊。整整過了二百餘年,天下才勉強重新統一。這一段動蕩歲月,無疑是由于朱全忠無子嗣能夠繼承王統所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