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作者:君兮寄相思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被尊稱為"聖祖",執政長達61年之久。在位期間,他平定了三藩之亂、收複了台灣、抵禦了外族入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無疑是一位建樹卓著的英明君主。然而,仔細探究康熙的統治手段,您會發現這位"仁君"背後隐藏着怎樣黑暗殘酷的一面?暴力鎮壓、肆意屠殺、文字獄橫行......難道真的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美譽嗎?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一、為部族利益而不惜血腥屠戮

康熙年間,清廷為了鎮壓反抗力量,屢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實施野蠻屠殺,其中尤以平定三藩之亂和收複台灣後的"禁海"政策最為駭人聽聞。

1673年,雲南、貴州等地爆發了由吳三桂等人發起的反清農民起義。康熙親自督師,經八年浴血作戰,最終于1681年平定三藩。然而,這場戰争給當地百姓帶來無邊苦難。據史料記載,四川等地在"蕩平"後,曾被清軍屠戮到"荒煙百裡"、原本人口稠密的地區竟"不及他省一縣之衆"。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此外,清軍還在平亂過程中對江西等地區暴行無度,浏陽知縣曹鼎新痛陳:"王師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于鋒镝,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大規模的屠殺讓原本富庶的江南一度化為人間煉獄。

收複台灣後,清廷為防禦鄭經複辟,在沿海一帶實施臭名昭著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遷離家園,限期3天盡行"盡夷其地,空其人"。違者堅決"殺無赦"。由于時限過短,加之清軍暴行,粵東8郡就有數十萬人死于非命,被迫遷移的百姓達數百萬。這些可歌可泣的生靈遭了怎樣的毒手,實在觸目驚心!

不僅如此,康熙在鎮壓其他反抗力量時,手段同樣殘忍無度。對于異己分子和持不同政見者,康熙往往予以嚴厲打擊,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的摧殘,都在所不惜。這無異于是對人民施加了一種"白色恐怖"統治。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二、貪婪掠奪催生新的社會沖突

康熙雖然在位時實行"永不加賦"的明智政策,但暗地裡卻苛捐雜稅,加重了農民的賦役負擔。同時,八旗子弟跑馬圈地、土地被掠奪的現象在康熙年間也日趨嚴重,這加劇了漢人與滿人之間已經存在的民族對立。

繼位之初,為了恢複國力,康熙下旨"永不加賦",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但随着戰争開支的增加,朝廷财政開支節節高漲。為補足赤字,康熙不得不變相增加農民的負擔,暗中征收各種雜稅、苛捐。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農民"納粜賦、大同面粜、水火捐、保正錢、徭役錢"等,加起來每年要納稅四五次之多。

與此同時,在康熙的默許之下,八旗子弟瘋狂圈占民田,嚴重破壞了農民的生産力。據統計,康熙年間僅河南一省就有八旗占地20餘萬畝,遭此橫禍的濟源、商丘等縣幾乎被掠奪一空。清廷對此不聞不問,緻使當地漢人怨聲載道。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更糟的是,八旗子弟們并不是真正去耕種,而是把這些土地租給農民,每年還要向佃戶征收高額地租,農民們遭了雙重壓迫。有些地方,地主甚至剝削到了"一畝六石"的地步,緻使農民連溫飽都無法維持。

面對如此嚴重的掠奪行為,朝廷不作為的态度無異于是在縱容,這加劇了漢人和滿人之間的沖突對立。在河南、山東等地,因土地問題而引發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動蕩不安的局面一直延續到雍正年間。

除了掠奪土地之外,康熙還将漢人和滿人在法律地位上加以區分對待,鼓吹"滿漢分治"。例如,漢人受冤屈時想要上訴朝廷,不但程式複雜難以為繼,就是能進京也往往遭到壓制打擊,導緻無處申冤。相比之下,滿人則受到法律的厚愛。這種不平等政策無疑加深了兩個民族之間的裂痕。

三、個人專制暴虐破壞文化教育事業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康熙為了鞏固個人專制統治,對知識分子和異己思想實行嚴厲打壓,發動文字獄,取締私塾,改革科舉制度,給文化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破壞。

康熙雖然在位期間制定了一些文教政策,如重修《四庫全書》、設立國子監等,但出于個人專制統治的需要,他對知識分子和異已思想卻懷有深深的戒心。在他統治的後30年裡,朝野文人不得不在言論自由和個人生命安全之間作出艱難抉擇。

康熙登基之初,受到當時開明思想的影響,對于言論較為寬容。但随着統治日久,他對于批評聲音的容忍度逐漸降低。1679年,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因其《明夷待訪錄》一書中對滿清統治持批評态度,遭到康熙嚴厲查辦,進而拉開了清廷文字獄的序幕。

1698年,又發生了著名的"三餘"文字獄案。當時,學者們基于儒家思想,對康熙"一統天下"的做法提出質疑,認為違背了"夷夏之防"的原則,結果被康熙以"危言"的罪名處以極刑,甚至被活活打死。這無疑是對思想自由的嚴重打壓。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面對言論自由的日益萎縮,一些思想解放派私下裡還是在争取私塾教育自由,希望通過民間途徑傳播新思想新知識。但是,康熙為了防止異已思想在民間紮根發芽,在1689年頒布了取締私塾的政策,民間的這種自由教育活動也就此被扼殺。

在教育領域,康熙還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對于漢學的考查,并取消了生員的科目,直接參加進士科考試。表面上這一舉措似乎是為了重視漢學,實際上卻加劇了官員中漢人和滿人之間的沖突對立,影響了文化事業的傳播發展。

四、瘋狂铩羽剪裁封建王朝權力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個人專制統治,康熙在位期間瘋狂剪裁舊有的封建王朝權力。他一方面趁機削藩掃除異己勢力,另一方面則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壓制了貴族權力。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三藩之亂讓康熙認識到藩王的威脅。為了避免後患,他在平亂之後狠狠出了一口惡氣。1683年,康熙下令裁撤原有的王爵,重新核定諸王的爵位、版籍,大肆壓縮王室家族的勢力範圍。有的藩王被削爵為公、為侯,有的幹脆被剝奪了繼承人的資格。就連親王也不例外,如著名的康熙舅舅蘭錫恩就從親王降為貝勒。

這次大刀闊斧的"剪裁",不但讓諸多藩王在位望俱折,實力大損,就連一些犯了小過錯的王爵,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削減和取消。據統計,當時被康熙撤銷王爵的就高達46人,整個王室基本土崩瓦解。

削藩之後,康熙将矛頭指向了地方政權。在他統治的後30年裡,幾乎每一任重要的地方官員上任,都要先在朝廷觐見,以示君臣之位高下有别。康熙還多次下诏,強調地方官對朝廷絕對服從,"但憑欽命遵行",以此來加強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康熙還對貴族實行嚴格管束,防止他們渎職A錢。當時有一位叫鄭親王的貴族因A錢受賄被查獲,康熙不但沒有手軟,反而将其革職發配,充分說明了他對權貴集團"鐵腕治貪"的決心。

清聖祖康熙,偉大仁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黑暗殘暴統治

在軍事上,康熙也竭力打壓貴族集團的勢力。八旗滿洲貴族原來是清王朝軍事最高統帥,康熙為了鞏固自身軍權,将八旗軍隊的軍政大權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并任命漢人統領滿洲旗人。滿洲貴族集團雖遭重創,卻也隻能強行服從。

五、康熙暴政猙獰面目昭昭若揭

從暴力屠殺到苛捐雜稅、鎮壓異已到壓制文化教育,康熙在位期間所實行的一系列措施,無不展現出他作為一個暴虐獨裁者的猙獰面目。如此黑暗、殘酷的統治手段,與"康乾盛世"的美名是背道而馳的。

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清廷為了粉飾自身統治的一個虛僞做秀而已。曆史上,康熙曾多次僞造"寬仁"的假象,暗地裡卻行徑狠毒。如他宣稱自己"愛民如子",實則對手無寸鐵的平民肆意屠戮;他号稱振興了漢文化,實際上對異已思想言論嚴防死守,對文化事業予以嚴厲打壓。

就連當代有識之士也看穿了這種虛僞做秀的把戲。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就曾在著作中批評康熙"忍冒盜賊之名,以犯人倫國紀之大";王夫之直言康熙"殺人如割草",絕非什麼"聖君"。可見,面對這種割據人民的"暴虐政治",康熙的美名早已在民間掃地。

康熙統治晚期,清朝已出現積重難返的頹勢。八旗子弟土地掠奪嚴重,導緻農民經濟日益貧困、社會沖突加劇;滿漢對立加深,民族仇恨難解;文化教育事業遭重創,思想自由無從談起......這一切禍患,可謂全因康熙施行殘暴統治一手導火線。

雖然表面看來,康熙經營有道、紀綱森嚴,但他殘暴做派所造成的社會隐患卻是深重的,為清朝邁向衰亡播下了禍根。不難想象,如果後繼者不及時扭轉乾坤,清王朝的積重難返将是不可避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