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作者:一裡夫人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親人的離世是一生的潮濕。

随着年齡的增長,她逐漸發現,内心那片柔軟的土地上,已然長出了一種新生的力量。

盡管我們不能避免死亡帶來的苦痛和孤獨,但仍可以通過對故人的懷念和回憶來擷取力量和勇氣。

于是,每一次懷念,都成為了我們與故人之間的心靈對話;而每一次回憶,都留存下了他們在人世間的痕迹。

逐漸地,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去告别。

并且帶着他們的愛去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溫暖和美好,勇敢走下去。

1

學會告别,珍惜所愛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小時候總覺得生離死别好像很遙遠,是未來的某個時刻,是遠方的某個終點,但其實它潛伏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

麥麥自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農村,她仍然記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總是攬着山風,哼着歌曲,穿梭在鄉間小路。

而爺爺做的飯菜,在十裡之外就能聞見香氣,奶奶還會每晚為她專門做一碗最愛的牛奶泡飯。每當結束晚飯後的遊戲時間,她便在爺爺奶奶的輕聲細語中,安然睡去。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然而,這樣被愛包圍的日子卻在大四寒假戛然而止——身患重病的奶奶,永遠地離開了她。

直到現在,麥麥仍時常想起那段幸福時光,仿佛奶奶從未離開一樣。而正是那些來自奶奶的愛與關懷,也讓麥麥對于生命有了新的了解。

她知道,奶奶已經走完了屬于她的生命程序,而自己仍需繼續完成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雖然在奶奶離去後的漫長歲月裡,她時常會陷入反思:如果工作時多給奶奶打打電話就好了,如果放假時多陪陪奶奶就好了,如果當時再多買點奶奶喜歡的東西多好......不然,也不至于每當她遇到喜悅暢然,或是苦悶失意時,隻能捧起奶奶的遺物,隔空向遠方的她訴說心底話。

但或許,這正是死亡教會我們的一課。

與其在忙碌和追求中,忽略了眼前的美好。在經曆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後,才想着審視過往。

不如好好珍惜眼前,不要讓愛成為遺憾。

2

學會告别,向死而生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告别是生命的一部分,每個人都需要學會面對。

而向死而生,則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了解和珍視。它不僅僅是指面對死亡的勇氣,更是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生命。

為了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坐擁百萬粉絲的自媒體部落客小崗為自己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葬禮。

他把自己的葬禮主題設計成了飛船告别,邀請陌生人肆無忌憚地向他宣洩、呐喊、吐露所有的心聲和夢想。

在他總結完自己的一生後,便躺進了“棺材”(紙質飛船)裡,聽着一個個陌生人前來為他獻花、緻辭、悼念。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 飛船造型的“棺材”

“希望你下輩子過得開心!”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我們可能會在另一個次元再次相遇。”

“再見了老朋友,如果你在那邊碰到我外婆,記得替我跟她說,她炖的洋芋很好吃。”

......

聽着外面一句句真心告别時,他不禁淚如雨下。

而結束這場葬禮之後,小崗在生活中曾受到過的沮喪、頹靡、難過等情緒,似乎在一瞬間得到了某種纾解。

更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了: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向前看,去想活着的好處,比如明天的太陽,比如明天可能會變得有錢,比如會交到新的朋友。”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 參加小崗同學葬禮的陌生人

真正的向死而生,并不僅僅是簡單地追求生命的延續與存在,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裡,以全情投入去生活、去獻身于追尋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

一旦接受了逝去的必然性,我們就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當然,可以更勇敢地去選擇如何生活。

3

學會告别,接納自我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近年來“雞娃教育”“打壓式教育”“原生家庭創傷”等話題層出不窮,聚焦這個話題的電影《年少日記》,也讓曾身處壓抑環境中的孩子們在其中照見了自己。

電影主人公鄭Sir,他的哥哥曾在10歲時因打壓式家庭教育而跳樓自殺,是以當鄭Sir長大後成為一名教師,發現一份學生的匿名遺書時,迫切地想要幫助這位遭遇困境的同學。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去幫助被這種情緒所困擾的人呢?

答案,也許就是當他絕望尋找遺書主人時,說的那一句:

“不要忘記,有人關心着你,不要封存自己,陰霾總會過去。”

短短一句話,或許顯得簡單無力,但即便如此,可能對無數在打壓教育中把自己姿态放低的學生是一種鼓勵,甚至可能照亮了許多平庸而努力的失敗者。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 《年少日記》劇照

透過這個故事,人們也得以在共鳴中重新審視和思考——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生是否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

其實,當你學會慢慢放下掙紮和執念,不再盲目迎合外界期盼的形象,才難坦然接受真實與平凡,接受變化與無常,接受孤獨與挫敗。

唯有如此,才會坦然無懼,重拾狀态。

即便失意受挫,亦能甘之如饴。

我們總是将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終結。

但,或許它并不是終點。

如果我們能在生命告别時為其塗抹上一絲溫暖的色彩,用充滿思念與尊重的想象與死亡聯結,就能在生離死别這一重要課題之中,懂得死的意義,更明白生的可貴。

進而獲得更多鼓舞的勇氣、支撐的動力,以及再次出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