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裡,有着先進發展的科技、生活美滿幸福、沒有外敵來犯,祖國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有發言權。
但是時間往後倒退八十多年,當時的中國處在清朝覆滅、日本聯軍侵華、國民黨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是以我們今天的和平盛世離不開那些以身軀、以生命抗戰的革命先烈們。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華戰争全面爆發,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揭開全國抗日戰争的序幕。
陳康榮就是其中一位,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決然投身到抗日革命當中去,可惜卻不幸落入敵手并遭受日寇的殘酷折磨,長達三天三夜的酷刑仍未曾讓她屈服。
即便身負重傷陳康榮依然用盡最後一絲力量,呼喊着激昂的口号“中國共産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那份堅定與勇敢讓人敬佩......
童年無憂,歸國後投身革命
1915年陳康榮出生在緬甸的一個華僑愛國家庭中,祖籍福建,父親陳錫梅曾參加孫中山上司的同盟會,算得上是一名老革命人。
辛亥革命後陳錫梅遠赴緬甸,在異國他鄉開啟一段艱辛的求生之旅。憑借着靈活的頭腦,他很快就成了一個有名的富商,可以說陳康榮的童年生活快樂無憂。
15歲以前陳康榮一直生活在緬甸,那裡沒有太多的戰争,目光所見基本都是隻和平,與許多人一樣都憧憬着未來的生活。
1930年之後陳錫梅帶着女兒回到祖國,陳康榮進入集美學校就讀,在學校裡度過少年時光直至高中畢業。
1935年陳康榮踏上傳回緬甸曼德勒的旅程,在那裡不僅肩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更激情滿懷地投身于緬甸共産黨所倡導的革命浪潮中。
後來她又回到祖國的懷抱,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廈門大學,直至這個時候才明白過來,這個世界并不是她想象的那般美好。
在校園生活内她能安靜的讀書學習,但校園外面卻是滿目瘡痍,孤苦無依的老人和沒有父母的兒童遍地都是,時局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廈門大學文學系讀書期間,校園的一個隐蔽角落裡有着廈大地下黨組織,陳康同秘密宣誓忠誠于中國共産黨,自此踏上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她擔任中共廈門工委婦女支部的要職,成為廈門女性在抗日救亡運動上司人之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争開始,全體國民的愛國熱情如火山般噴發。
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各界精英,都懷揣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将那貪婪無度、人性淪喪的日本侵略者逐出國門。
愛國洪流中學生群體顯得尤為醒目,他們本是以“書卷為伴、懷揣夢想”的翩翩少年,但自從日本鐵蹄踐踏大陸土,朝氣蓬勃的學子們便放下手中的筆墨義無反顧地投身戰場。
随着侵略者的鐵蹄肆虐,中國這塊土地上越來越動蕩不安,父親陳錫梅對女兒的牽挂日益加重。
他原本已經精心策劃好一切,打算将陳康榮帶回到遙遠的緬甸,在那裡還給她謀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完全在戰火紛飛中為她尋得一片安甯之地。
但在國家危難、全民救國之際,陳康榮怎願做一個“逃兵”,委婉拒絕了父親在緬甸為她鋪就的安逸之路,離開學堂的庇護投身于波濤洶湧的抗日救亡浪潮。
宣傳革命抗日
陳康榮先後成為中國婦女慰勞前方抗戰将士總會廈門分會、廈門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及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慰勞工作團的一員,并肩負起宣傳股長的重任。
在那風起雲湧的歲月裡,她揮灑着手中鋒利的筆,如同戰士揮劍為抗擊侵略者而戰。
1938年春日,正值廈門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疊起之際,陳康容肩負着黨的使命踏上前往閩西的征程。
之後投身于當地農村宣傳工作,參加中共閩西南特委舉辦的訓練班,為民族抗戰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訓練課程告一段落,又接到上級下達的新使命,踏上去永定縣岐嶺鄉的道路,擔任黨支部宣傳教育的職務。
這個時候陳康容的公開身份,是一名普通的鄉鎮教師,表面上在課堂上教孩子們學習,實際上是私底下宣傳愛國抗日思想。
那個年代硝煙彌漫戰火叢生,陳康容将岐嶺國小作為陣地,還精心編織起一張抗敵後援的網絡,校内校外處處湧動着抗日的激情。
她運用各種生動的方式,從課堂的宣講到牆報的撰寫,從集會的動員到演講的感染,用自己的聲音點燃群衆心中的火焰,召喚他們投身于抗日救國的偉大鬥争。
總的來說,陳康榮一直傳播着黨的抗戰方針,闡釋着勝利的信念激發人們為前線捐獻财物、支援抗戰的巨大熱情。
随着時間的推移閩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革命,一點一滴地凝聚起強大的力量,為即将到來的戰鬥儲備堅實的力量。
很顯然陳康容的宣傳很有效果,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将會有更多百姓響應号召加入革命,可這一切在1940年都破滅了。
1940年汪精衛叛國投敵,在南京成立僞國民政府淪為漢奸,而他的投敵也影響不少人紛紛效仿投靠日本。一時間時局動蕩,很多地下黨員身份面臨着随時暴露的危險,陳康榮就是其中之一。
同伴叛國,陳康榮被抓後甯死不屈
陳康榮有一位昔日密友,突然某一天地下黨員的身份暴露,因承受不住酷刑而選擇背叛。
不久之後陳康榮的真實身份被揭穿,得到消息的日本人将其逮捕,随之而來的便是漫長而痛苦的折磨。
時間來到1940年7月16日的夜晚,陳康榮接到緊急的撤退指令,這個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危機,然而卻已經晚了。
就在她整理行囊準備離去之際,敵軍突然襲來包圍她所在的地方。
意識到處境危險陳康榮迅速回到房中,将藏有珍貴情報的信件吞入腹中,緊接着從窗戶上取下那件作為危險警示的襯衫,為同伴做了最後一件事情。
當日軍來到她面前時,陳康容鎮定自若直面拘捕,而為了從她這裡得到情報,敵人連夜押回去進行審問。
審訊室裡第一位對陳康榮展開盤問的是漢奸張耀軒,值得一提的事對方不僅是她昔日同窗,也曾是諸多追求者中的一員。
當時張耀軒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一方面逼迫陳康榮透露共産黨地下組織的秘密,另一方面又以婚姻為誘餌試圖讓她歸屬自己。
陳康榮是一個誓不為奴的女子,甯願以血肉之軀築起長城也不願做出背叛之事,絲毫沒有猶豫嚴詞拒絕張耀軒厚顔無恥的條件。
之後保安團團長譚嗣新以更加誘人的條件勸降,聲稱如果歸順将給陳康榮數不盡的榮華富貴,事後還會讓她遠離戰場過和平的生活。
當年如果陳康榮喜歡這些的話,就不會放棄緬甸的美好生活,而選擇留在國内革命,很顯然大漢奸譚嗣新也碰壁而返,遭到她的嚴詞拒絕。
日軍見陳康榮軟的不吃便來硬的,無情地剝下她的衣衫、揮動着浸透鹽水的皮鞭,狠狠地抽向她的身體。
随着每一次皮鞭的落下,空氣中都回蕩着令人心悸的響聲,身體也随即出現上一條條觸目驚心的血痕。
期間敵人曾承諾,若陳康容能在三天内寫下自首書,便會網開一面,還會讓她與親人重逢,否則将施以剝皮的極刑。
面對這令人心悸的死亡威脅,陳康容面不改色勇敢地直面敵人,義正詞嚴地用詩歌作為回擊:“青春價無比,團聚何須提。為了伸正義,何懼剝重皮!”
日本人和漢奸聽到這些,便明白無論說什麼她都不會投降,随即便計劃殺了她。
敵人并未給予陳康榮一個痛快的解脫,反而選擇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亦或者說死前對她進行殘酷的折磨。
在那荒涼偏僻的野外,冷酷無情的敵人将她綁起來,而後用冰冷的刺刀一點一滴地刺進她的皮膚......
最後陳康榮被折磨的隻剩下一口氣,但折磨依然沒有結束,他們又将她推進預先挖好的土坑,在生死邊緣掙紮遭受活埋的痛苦。
被推進坑裡并填土時,陳康榮用盡最後的力氣高聲呼喊“中國共産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之後年僅25歲的她英勇犧牲,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堅守革命初衷。
為了紀念陳康榮,1944年11月永定縣在金豐大山彭坑村建立一支遊擊隊伍,命名為“康容支隊”。
這支遊擊隊成立後積極開展反頑自衛鬥争,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共迎來抗日革命戰争的勝利。
回首往昔,有多少英勇的青年将青春獻給國家用行動诠釋何為愛國,不惜生命隻為迎接抗戰勝利的曙光,而陳康榮無疑是其中之一。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