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坐落在東京市中心、日本天皇皇宮護城河對岸的“第一大樓”——麥克阿瑟的遠東總部,因“聯合國軍”在北韓戰場的失利,籠罩上了一層愁雲慘霧。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這段時間,麥克阿瑟文過飾非的做派在美國引起不少人的非議和反感。

1、麥克阿瑟的“甩鍋”

知名戰地記者哈伯斯塔姆寫道:

在東京,當完勝之夢被粉碎時,那些大員目瞪口呆、心灰意冷,而麥克阿瑟所面對的還有另外一種危機對他本人的信任危機或形象危機。

以前,他周圍的人把他看成無所不能,而現在,他卻輸給了一支農民出身的将軍上司的亞洲軍隊。他最不情願做的事就是承認自己犯了錯。早前,他喜歡談論亞洲人的面子問題,認為像他這樣的白種人絕不應該在長着黃皮膚的人面前丢面子,可現在,他不僅在全世界面前丢掉了面子,而且在他自己的部隊裡也顔面掃地。

更為糟糕的是,他沒有坦然承認失敗并承擔應負的責任,而是把自己說成是華盛頓政策的受害者。

他坐在東京的豪華辦公室裡,不受風吹雨打之苦,更無須冒槍林彈雨的危險,直到中國軍隊發起攻勢兩周後,他才到戰場轉了一圈。他所做的,就是不斷地給華盛頓發電報,電文中仍帶有一絲白日夢味道。

他聲稱:當中國人發動進攻時,那些險些面臨滅頂之災的美軍部隊不是為保命而戰,而是牽制了6~8個師的中國部隊,進而削弱了其對第8集團軍的攻勢。

對此,李奇微譏諷道:

“那簡直就是憑空臆造出來的瘋人瘋話。”

11月28日6時15分,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打電話給杜魯門,報告了從麥克阿瑟那裡傳來的壞消息——“現在必須徹底放棄北韓戰争局部化的全部希望,而且他目前面臨着自己無法控制和現有軍隊實力無法應付的局勢。”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明眼人一下子即可看出,麥克阿瑟正在以一種特殊方式為自己推卸責任,不僅推卸了他此前作出錯誤判斷和錯誤決定的責任,而且推卸了下一步依靠自身力量糾正錯誤、拯救危局的責任。

按麥克阿瑟的說法,他本人并沒有出錯,作為戰區總司令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美軍之是以在戰場上受挫,并不是因為他不合時宜地發動了所謂的“聖誕節前結束戰争的總攻勢”,而是因為該死的戰局沒有沿着他規劃好的路線運作,再往深裡說,是華盛頓決策層在制定戰争政策方面出了問題。

當日,杜魯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專題分析北韓局勢。

會上,通常很少發言的副總統巴克利忍不住發難,對坊間廣為流傳的“聖誕節前結束戰争的總攻勢”的提法大加撻伐,矛頭直指麥克阿瑟。

他刻薄地問道:

人們想知道麥克阿瑟是否真的講過這樣的話?如果他講過,他知道不知道這樣講會造成什麼後果?如果他知道,為什麼還要這樣講?像他那樣地位的人怎麼可能犯這樣冒失的錯誤?

與會的軍方人士證明,麥克阿瑟确實說過“士兵們聖誕節可以回家了”的話,但這話被記者們曲解和誇大了。

布萊德雷出來打圓場,說麥克阿瑟那番話是講給中國人聽的,不過是表示美國不打算把戰争長期打下去。

巴克利依然很激動,說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杜魯門打斷話題,要大家對這件事别太較真兒,以免在中國人面前打擊麥克阿瑟的威信,拆他的台。

國防部長馬歇爾表示同意。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他說:

應當把麥克阿瑟關于聖誕節回家的聲明看成是“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避而不提的一件令人窘迫的事情”。

2、大言不慚的繼續“甩鍋”

然而,麥克阿瑟本人卻沒有任何自覺的檢討,相反,他繼續公開或私下裡發表談話,“急不可待地改寫前一周的曆史,這毫無疑問是前所未有的最為神速的修正”。

首先,他為那場毫無勝算的總攻勢進行辯解,稱中國軍隊本來打算來年春季才向“聯合國軍”發動進攻,是他的總攻勢“迫使中國人過早地投入戰鬥”,進而破壞了中國人“後來以壓倒優勢的兵力突然攻擊我軍陣地的計劃”。

言下之意,他貿然發動的那場已經成為笑柄的總攻勢不僅沒有錯,反而具有破壞對方戰略計劃的神奇功能。

其次,麥克阿瑟宣稱:

北韓戰争現在已變成了在全新情況下與一個全新對手進行的一場全新的戰争。過去,美軍的對手是北北韓,現在,則面臨着“由蘇聯大量供應物資所加強的共産黨中國的全面進攻”。

是以,“以前非常成功地用來指導與北北韓軍隊作戰的戰略思想,現在繼續用來對付這樣的強國就不行了”。

這就是說,美軍失敗并非指揮上的失誤,而是客觀形勢發生了變化和美國投入的力量不足。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最後,他聲稱:

他本人已在戰區司令官職權範圍内作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努力,眼下的局勢已經超出他所能控制的範圍,隻能将沖突上交,請華盛頓“重新制訂可行的、足以應付有關現實問題的政治決定和戰略計劃”,而且速度要快,“因為敵人的力量每一個小時都在增長,而我們的力量卻在衰竭”。

此外,麥克阿瑟還公開抱怨華盛頓不允許美國飛機越過鴨綠江轟炸中國東北,不同意以海空力量對中國大陸實施封鎖,也不同意讓台灣的國民黨軍隊到北韓參戰,稱這些限制措施是通向勝利道路上的“前所未有的巨大障礙”。

麥克阿瑟的上述表态引起華盛頓的不滿。

好多年之後,布萊德雷與人談起當時情景時仍然氣憤不過,說麥克阿瑟“把我們當成毛孩子對待”。

杜魯門認為,麥克阿瑟的做法“是不可原諒的”。

他指責麥克阿瑟:

當初,麥克阿瑟本人說過“中國幹涉的危險不存在”,并當面保證,“如果中國共産黨果真進入鮮,他能夠很容易地對付他們”,“甚至在他發動那11月24日的倒黴攻勢以前,他仍然以那一切都不成問題的口氣說話。但是一旦事情不是那樣的時候,他就向全世界宣告,他本來是可以打勝仗的,隻是我們不讓他照他的辦法幹下去”。

然而,無論麥克阿瑟怎樣為自己辯解,也無法擺脫失敗者的難堪。

戰場上的慘敗,标志着他作為美國人心目中軍事天才形象的垮台。國内報紙甚至出現“麥克阿瑟像枯幹的狗尾巴草似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之類挖苦的話,在一周以前,這絕對是不可想象的。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昔日名将,一時間竟成為衆人調侃、譏諷、貶損的對象,不能不說是一場極具諷刺色彩的悲劇。

3、沃克的“恐中症”

對于如何在中國軍隊攻勢下穩住陣腳,麥克阿瑟最初設想,繼續保持現有的兩線作戰格局,讓東線第10軍采取行動,對西線第8集團軍提供支援,以減輕其右翼的壓力,避免因翼側被突破而造成整個戰線的癱瘓。

在11月28日東京會議上,他就此征詢過阿爾蒙德的意見,遠東美軍司令部副參謀長賴特也向仍兼任該司令部參謀長的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建議,可以派遣駐鹹興的美軍第3師越過太白山脈,向正在第8集團軍右翼行動的中國軍隊發起側擊。

對此,阿爾蒙德大不以為然,他用手指頭敲打着地圖對賴特說:

這上面标繪的橫向道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讓第3師從沒有道路的太白山脈穿過去,且不說惡劣的冰雪天氣會造成怎樣的阻礙,一旦碰上埋伏在這裡的中國軍隊,這一以救援為目的的遠征勢必成為“純粹靠碰運氣的賭博”,結果隻能葬送整個第3師。

不過,阿爾蒙德也沒有把話說死,而是提出了一個不可能實作的前提條件,說如果第8集團軍能夠對第3師行動提供保障,他也可以冒險去試一試。

身陷困境無暇他顧的沃克,當然無法承諾為他提供這種保障。

這樣,讓東線第10軍支援西線第8集團軍作戰的設想,便不了了之。

麥克阿瑟最後決定:

“立即由進攻轉入防禦,根據形勢不斷變化的需要,在具體地段上做一些調整。”

據美軍戰史記述,在東京會議上,沃克倒是“比人們想象的樂觀得多”,直到那時,他對守住平壤還有着相當的自信。

不過,僅隔兩天,他的态度便發生了急轉直下的改變,主張平壤必須放棄,第8集團軍必須進一步南撤,一直撤到漢城一帶。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進攻失利産生的失敗和恐懼情緒在西線迅速蔓延擴大,以至全軍上下已無心再戰;二是接踵而來的情報不斷傳遞并且持續放大着這樣一個可怕的信号:中國軍隊正在進行新的更大規模的集結,準備對後撤中的第8集團軍發起新一輪更大的打擊。

按原定計劃,第8集團軍從清川江撤下來後,将在平壤以北的肅川-順川-成川之線建立一道新的防線。

實際上,美軍的撤退,除價川及其以南的第2師、韓軍第2軍團和土耳其旅等部損失較重外,整個行動還算順利。

沿安州-新安州-肅川路線撤下來的第1軍基本上是全身而退,沿價川-順川路線撤退的第9軍遭到志願軍合擊,損失較大,但師、團建制也沒有被打亂,并且很快與中國軍隊脫離了接觸。

可是,這時的沃克卻越發地不自信起來,越來越重的挫折感支配着他的頭腦,也影響到整個部隊的精氣神。

那些日子,沃克一有時間就坐上輕型飛機在戰場上空飛來飛去。飛行記錄表明,他平均每天有4個小時在空中遊蕩。12月1日這天,他乘機飛向平壤以西的鎮南浦,然後掉頭向東,沿肅川、順川、成川一線飛行。

當飛機飛臨順川時,他透過舷窗看到有一支部隊正沿着公路向南運動,其中還有人擡起頭來向飛機揮手。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沃克認定,這是一支中國軍隊,在沒有受到任何阻擊的情況下深入到了這個地方。

4、放棄平壤的打算

這一發現,對沃克下決心棄守平壤起到關鍵作用。他據此認為,中國軍隊已經追上來了,下一步他們将故技重演——以重兵實施側後迂回,在平壤及其以北完成對第8集團軍的包圍。

按沃克的估算,當面中國軍隊的兵力,除戰場上已查明的6個軍18個師共約16.5萬人外,還有大量無法得到核實的後續部隊,總兵力在40萬~50萬人之間。

而第8集團軍眼下尚保持完整戰力的部隊,隻有美軍3個師(第1騎兵師和第24、第25師)、韓軍1個師(第1師)和英軍2個旅。韓軍第2軍團3個師已全被打殘,美軍第2師和土耳其旅也遭到重創,在完成大規模整補前無法繼續作戰。

作為後備隊的另外4個韓軍師因缺乏訓練,還不能馬上開到前線投入使用;其他後備兵力,隻有擔負後方守備任務的第187空降團和“聯合國軍”旗下的菲律賓、泰國、荷蘭、法國各1個營,他們有的剛剛完成訓練,有的才在釜山下船。

面對這樣的兵力對比,沃克認為,按原計劃守住肅川-順川-成川之線是不可能的;為避免被占壓倒優勢的中國軍隊圍殲,第8集團軍隻能由“靜态防禦”轉為且戰且退的“遲滯性作戰”。

按照他劃出的幾條“遲滞線”,依次向南轉移。12月2日,沃克又接到情報部門和空中偵察報告,稱中國軍隊正在成川以東運動,可能進占成川至陽德一線,對平壤以北形成側後包抄之勢。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沃克當即決定:取消在肅川-順川-成川之線組織防禦的計劃,搶在中國軍隊包抄部署形成前撤退,平壤将被放棄。

5、麥克阿瑟逃跑的“理由”

這期間,參聯會的将領們也在五角大樓内,費勁地盤算怎樣挽救已呈崩潰之勢的戰線。

11月29日,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在一次讨論會上建議,應令麥克阿瑟把東線第10軍撤到一條“穩固的防線”上,與第8集團軍會合;這條防線的位置應在半島狹窄地帶,即所謂的“蜂腰部”。

布萊德雷和陸軍參謀長柯林斯都表示贊同,但因拘泥于不便對戰區司令官指揮權限實行直接幹預的軍事傳統,他們并沒有直接向麥克阿瑟下令,而是委婉地以建議口吻對他加以“暗示”:

“關于第8集團軍和第10軍的作戰協調以及第10軍的陣地部署——這支部隊在我們看來已經突出在外,你有什麼計劃?”

麥克阿瑟的回電讓布萊德雷大為光火。這位把他在參聯會的上司當作“毛孩子”對待的戰區司令官反過來教訓參聯會:

第10軍現在的位置正好“從地理上威脅着”中國軍隊的重要補給線,吸引了多達8個師的中國兵力,進而減輕了西線戰場的壓力;如果改變第10軍的位置,将面臨大山阻隔和後勤補給方面的嚴重困難,是以,“任何把第8集團軍和第10軍部隊聯結起來形成一條連續的防線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參聯會再次緻電麥克阿瑟,幹脆把話挑明了:

“你的部隊在東西海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會使大批敵軍乘機向南插入到第8集團軍和第10軍之間。我們認為第10軍的部隊必須盡快撤離他們現在已暴露的陣地。

處于東、西兩個海岸的部隊應該進行充分協調,以阻止大批敵人從他們之間穿過,或者從側翼包圍我們的其中一支部隊。”

馬歇爾還親筆在這封電文上寫下“不必保持現有的東線戰場”這樣一段文字,以使麥克阿瑟明白,讓東線美軍後撤,目的就是将東、西兩線部隊連接配接起來,以便在“蜂腰部”建立新的防線。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面對不斷惡化的戰場形勢,麥克阿瑟的情緒一度跌落至谷底。

12月3日,他用極為消沉的筆調給參聯會寫了一封冗長的電報,将戰場形勢描述得一團糟,并再次拒絕将東、西兩線戰場連接配接起來,在“峰腰部”建立新防線的建議。

麥克阿瑟強調,中國軍隊參戰使整個戰争形勢發生根本變化,他現在面對的是中國軍隊26個師,另有20萬人的預備隊,如果正在後方整編的北北韓殘餘部隊重新投入作戰,對方兵力還會進一步增加。北韓戰場的特殊地形,一方面減弱了美軍掌握制空權的優勢;另一方面對敵軍部隊以疏開戰術實施攻擊幫了大忙。

總之,在他看來,中國軍隊正處于最佳狀态,而美軍卻在持續衰竭之中。

在這個長電報的結尾,出現了一段讓華盛頓決策者頗感心寒的文字,布萊德雷從這段電文中讀出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看來麥克阿瑟似乎不想再做哪怕一點努力進行抵抗,就準備認輸了。”

參聯會其他将領也有同感。他們從前線報告中得知,美軍放棄平壤後,中國軍隊并沒有試圖與後撤的美軍重建立立接觸,也沒有出現大規模追擊的迹象。

他們紛紛提出疑問:

“為什麼第8集團軍後撤得這麼急、這麼快?為什麼麥克阿瑟不去北韓穩住沃克,以他那著名的鼓動人心的演說把部隊鬥志激發起來呢?”

布萊德雷氣憤地說:“這很可恥。”

國務院的官員更是怨聲載道。

副國務卿臘斯克質問:

“軍方是否已經盡最大努力?”“難道就不能在北韓一兩處地方鼓足幹勁打上一場漂亮仗?”

他認為,麥克阿瑟顯然已經失去了對戰場的控制,可能也失去了對自己神經的控制。

國務院和參聯會的官員們,在五角大樓斷斷續續開了6個小時的聯席會,議題零亂,理不出個頭緒。布萊德雷後來回顧說,在這次會議上,“我們的确在談論死亡這個話題”。讨論的結果,是大家“在軍事上或多或少地接受了麥克阿瑟對局勢的失敗論觀點和他的計劃”,同意将美軍撤至鹹興、漢城-仁川和釜山三個灘頭陣地。

二次戰役後,以志願軍名義,為從平壤大逃跑,麥克阿瑟如何甩鍋?

會議結束後,以參聯會名義給麥克阿瑟發去一封短電報,内容為:“我們認為儲存你的部隊實力是現在首要考慮的問題。同意部隊撤至灘頭陣地。”

布萊德雷拿着電報稿去白宮,杜魯門一字未改便予以準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