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震訪英,得知電梯工的工資是自己8倍後感歎:"英國搞得不錯"。這句話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故事呢?當年的王震作為一名開國上将和國務院副總理,他的生活待遇自然無人能及。但就在那個年代,一位普通的英國電梯勞工,竟然擁有比王震更高數倍的收入!這在當時的中國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景象。難道英國百姓真如王震所言,過着"物質極大豐富、三大差别基本消滅"的生活嗎?
一、英倫王公遇異域
1978年的中國,剛剛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這個曆史性的轉折點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帶領代表團遠赴英倫,對當時尚處于冷戰陣營的西方國家來說,無疑是一次少有的友好通路。
長期以來,王震對西方世界存有不少成見。在他的認知中,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貧富懸殊、階級沖突尖銳,普通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一走進英吉利的國門,塵封已久的成見便被徹底颠覆。
維多利亞時代遺留下來的舊城區雖然陳舊破敗,但現代化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更令王震驚訝的是,普通英國群眾的生活條件遠遠超乎想象。
王震首先聽說,英國70%的普通老百姓都擁有私人住宅和家用轎車,每年還可以出國旅遊。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疑是難以企及的奢侈。為了親自求證,王震明确提出,要求通路一位失業勞工家庭。
在中國駐英大使柯華的陪同下,王震來到了一位失業勞工的家中。然而,映入眼簾的景象卻讓王震有些眩暈。這位失業勞工居住在一棟1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中,内裡裝修考究,陳設不凡。客廳裡擺放着沙發和電視機,甚至還有銀器擺設。房後是一個約50平方米的小花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談不上"水深火熱"。
柯華大使告訴王震,這位失業勞工即便失去了工作,也可以享受免費醫療,子女可以接受義務教育,再加上無需納稅,生活無虞。王震暗自感歎,英國百姓的這種生活水準,竟然已經比自己這個中國副總理還要優渥!
二、英倫王公懷诘問
在通路失業勞工家庭後,王震對英國普通群眾的生活水準印象深刻。柯華大使更是向他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細節:一名清潔勞工的周收入約為100英鎊,而一位普通的電梯勞工,每周可掙150英鎊。
當時的匯率為1英鎊兌15.91人民币。也就是說,一名英國清潔勞工的周收入相當于591元人民币,月收入在2300多元;而電梯勞工的周收入則高達886元人民币,月收入将近4000元。
王震作為國務院副總理,當時的級别為正五級,按照标準,月薪不過400元上下,周薪僅百元出頭。換而言之,英國一名清潔勞工的周收入,就是王震的6倍有餘;一名普通電梯勞工的周薪,更是超過王震整整8倍!
如果将普通勞工的收入與兩國個人所得相比較,差距就更加驚人了。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中英兩國人均國民收入相差高達42倍。也就是說,當年英國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準,比中國普通百姓高出42倍之多。
面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王震不由得産生了深深的疑問。作為開國上将和黨政高層,他的地位自然超然。可就算如此,生活待遇也遠遠落後于英國最底層的普通勞動者,這是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中國社會的不公平?
長期以來,中國執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将有限的資源高度集中用于重工業建設。盡管幾代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國民生活水準卻一直徘徊在溫飽線上,未見大的改觀。
而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即便發生經濟危機,也能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無怪乎王震在看到英國百姓生活的實際情況後,對西方的社會制度産生了由衷的贊歎。
毫無疑問,英國之行讓王震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文明,進而引發了極大的思想沖擊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針對英中兩國人民生活水準的巨大差距,更是質疑了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合理性。
三、求知若渴訪貧富
在英國之行的過程中,王震保持着一顆求知若渴的心态。他不僅實地考察了英國普通勞工家庭的生活狀況,更是專門安排了對失業人員家庭的通路。
在中國駐英大使柯華的陪同下,王震來到了一位失業勞工的家中。盡管這名勞工已經失去了工作,但他所居住的小樓條件卻遠遠出乎王震的預料。1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内裡裝修考究、陳設不凡,客廳裡更是擺放着當時在國内罕見的沙發和電視機,堪稱豪華。
柯華大使向王震解釋道,即便失去工作,這位勞工也不會受到生活的困擾。因為英國政府會為失業者提供救助,免除他們的稅費繳納義務,同時享受免費醫療,子女也可以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在當時的中國,普通勞工的生活無疑遠遠比不上英國同行。即便是有工作的人,收入水準也非常有限。而一旦失去工作來源,如果沒有親朋好友的資助,生活将陷入困境。王震不由得對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倍感稱贊。
柯華大使更是向王震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數字:當年一名英國清潔勞工的周收入約為100英鎊,而一位普通的電梯勞工,每周能掙到150英鎊。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前者的月收入相當于2300多元人民币,後者更是将近4000元。
作為中國最高上司層的一員,王震自己的月薪也不過400元上下。是以,英國一名最底層的清潔勞工,其周薪就已經是王震的6倍有餘;而一名普通的電梯勞工,周薪竟然高達王震的8倍之多!
面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王震不僅感到震驚,更是對英國社會的公正性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歎。他說:"我看英國搞得不錯,物質極大豐富,三大差别基本消滅,社會公正,社會福利也受重視,如果加上共産黨執政,英國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共産主義社會。"
四、思想大解放另起爐
在通路英國之後,王震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啟發。這位開國元勳親眼目睹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文明面貌,同時也對中國的發展道路産生了深刻的反思。
回國後,王震毫不遲疑地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堅定支援者和推動者。他意識到,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像英國普通勞工那樣富足的生活,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推進現代化建設。
1979年,王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激情演講,大力支援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方針,并重點提出利用外資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張。
他指出,目前中國雖然已掌握了一些尖端武器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但在很多領域仍與世界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是以應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采取一切有利的形式和辦法,加快國防現代化的步伐。
同時,王震還提出利用境外資金的主張。他說,既然外國資本可利用中國的優惠政策在内地設廠,那麼中國何不利用自身的優惠條件在國外建廠呢?進而獲得先進的裝置和技術,為國防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主張後來确實得到落實。例如,中國航空工業就在美國和加拿大先後建立了多家合資公司,以擷取發動機等關鍵技術。
除了國防現代化,王震還大力支援引進先進的民用科技和管理理念。1983年,在廣東工作時,他專門聽取了深圳特區利用外資、外腦的經驗介紹,并為此事給予高度評價。
憑借着超前的遠見卓識,王震不僅自己成為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更是鼓勵和支援全國各地大膽試驗、大膽創新。正是他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英明上司,推動了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全面展開。
五、振興沿海揚帆啟航
作為改革開放的堅定支援者,王震在推進這一偉大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不僅倡導利用外資推進國防現代化,還大力支援在沿海地區建設經濟特區,以此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1979年初,廣東省委就向中央遞交了關于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設立"出口加工區"的請示報告。得到黨中央的原則同意後,廣東随即開始醞釀在深圳等地建立經濟特區的具體方案。
與此同時,王震作為國務院副總理,對于這一新生事物也是高度重視和支援。1983年11月,他專程趕赴廣東視察時,特意安排了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實地考察。在聽取了有關情況彙報後,王震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說,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經驗證明,隻要政策得當、措施力度夠大、上司堅強有力,就一定能把一個小漁村建設成為對内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試驗區。深圳特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全國仔細學習和推廣。
正是憑着王震等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經濟特區建設才得以在廣東沿海地區逐漸鋪開。到1984年底,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已初步建成,形成了改革開放前沿和新高地。
在繼續支援特區發展的同時,王震還大力呼籲擴大開放的步伐。1984年2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他鄭重提議在沿海其他城市設立經濟開放區,形成縱深開放的戰略局面。
半年後,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決定在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等14個城市設立經濟開放區,開放面持續擴大。到1988年,又先後準許海南建省、建經濟特區,福建廈門市所轄整個同安、思明等縣市地區實行經濟特區政策。
一個時期以來,以王震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秉持着與時俱進的理念和開放包容的精神,大力支援在全國範圍内推廣改革開放,進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振興與走向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