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渠縣新市鎮:“陸基”養魚工廠激發鄉村活力

作者:天天看達州

岸上,一個個“巨型魚缸”整齊排列,随着餌料的一抛一撒,成群的魚兒翻騰躍動,争相覓食,水花四濺……4月29日,在位于渠縣新市鎮的渠縣君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循環養殖基地見到這樣一幕“魚兒上岸養”的情景。

這些特殊的“魚缸”是陸基桶,一個桶的體積40立方米,可養殖4000斤魚,能有效解決傳統漁業養殖易因自然因素減産、占地面積大、水體有限等問題。依托集設施化、标準化、規模化和資訊化于一體的陸基工廠化養殖模式,該基地走出了一條節能增效的現代漁業發展新路子。

魚兒“上岸” 循環水養出“跑步魚”

走進水循環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隻隻“巨型水桶”,一字排開放置在工廠空地上,越過近2米高的桶身可以看到,連接配接陸基桶的水管正嘩嘩流着,攪得一池清水咕咕冒泡,隻見流水卻看不見遊弋的魚群。

渠縣新市鎮:“陸基”養魚工廠激發鄉村活力

勞工打撈上岸的鲟魚

“它們都在桶裡‘跑步健身’,做‘有氧運動’。受循環水影響,我們這裡的魚一直在水流中保持着逆流遊泳的狀态,不像在傳統魚塘中會有不動的時候,在這裡的是名副其實的‘跑步魚’。”水循環養殖基地負責人代曉雙介紹。

據了解,目前,該基地有4個養殖工廠中的房間,裝置設計水容量750立方米,含7個養殖池、12個孵化池及配套的沉澱池、培菌池等,主要養殖鲈魚、鳜魚、翹嘴、鲟魚、三文魚等高經濟價值魚類,總體規劃建成後,一年成魚産量可達40至60萬斤,全年孵化魚苗3000至4000萬尾。

據代曉雙介紹,陸基工廠化養殖生産效率高、占地面積少,原理就是對水體的循環利用,控制養殖生物的生活環境,進行科學管理,進而擺脫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是一種高密度、高單産、高投入、高效益的養殖方式。

“高産是一方面,我們不僅有數量還充分保證了品質。”一邊說着,代曉雙撈起一條鲟魚,“像這樣的魚,天天在水裡‘跑步’,長得好,端上餐桌沒有一點土腥味,肉質鮮嫩筋道,口感也好。”

由于基地裡養殖的魚類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市場需求量大,市價高,深受成都、重慶等水産市場歡迎。“去年年底工廠試産了一批生态魚銷往重慶市場,售賣了16000斤生态魚,收入20餘萬元。”代曉雙說。

科技賦能 養殖實作節本增效

如何實作一隻桶産魚4000斤,水循環養殖基地的“智慧”之處究竟展現在哪些方面?帶着這些問題,筆者跟着基地負責人代曉雙探尋基地的神奇之處。

渠縣新市鎮:“陸基”養魚工廠激發鄉村活力

正在運作的陸基桶

跟随代曉雙的腳步,沿着陸基桶相連接配接的管道,來到了陸基循環水的大後方——沉澱池。“通過管道,魚群所産生的廢水彙集到這裡進行固液分離,殘渣、糞便可以直接分離出來作為有機肥,用于蔬菜、水果等種植,分離後的水經過消毒、淨化後再次回到陸基桶,養殖尾水可以循環利用,實作尾水循環利用‘零排放’。”代曉雙介紹。

據了解,基地與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培養出一種特别的生物菌,該生物菌可長期控制氨氮成分不超标,讓魚類始終在一個适宜的環境裡健康生長。

養殖技術上的“智慧”讓人感歎現代農業的先進,智能化的監控則利用了“物聯網”技術。

“你看,這裡顯示有水質溶氧量、溫度、pH值參數……”代曉雙拿起手機點進應用軟體,水桶内的水體溫度、溶氧量、增氧機、投餌機運作資料等一目了然,手指一點便切換到線上監控狀态,可實時觀看到桶内魚群活動的情況,養魚新模式讓代曉雙實作了技術能力更新和增收管道拓寬。

渠縣新市鎮:“陸基”養魚工廠激發鄉村活力

工廠内排列一緻的陸基桶全貌

“目前,我們還沒有涉足精深加工領域,等這邊總體規模完備後,我們計劃修建一個産品深加工廠,專門做生态魚的各類預制菜,比如臭鳜魚、酸菜魚等,延長産業鍊,提高産品附加值。”代曉雙說。

政企關聯 村民緻富再添“門路”

近年來,新市鎮聚焦當地現有資源,打造特色産業,生态魚養殖業的出現為該鎮的發展再添新動力。

“2023年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渠縣君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後,我們盤活利用原有的新市鎮初級中學閑置校區作廠區。”提及項目落地,渠縣新市鎮黨委書記盧偉表示,企業在這裡落戶安家後,計劃投資3000萬元建設陸基工廠化漁業養殖項目,計劃建設3000立方米商品魚養殖池、2000立方米魚苗孵化池,巨大的水産資源将大幅拉動地方經濟。

渠縣新市鎮:“陸基”養魚工廠激發鄉村活力

勞工正在養殖工廠中的房間内打撈成魚

“以君耕生态魚的養殖為契機,我們将積極探索發展生态漁業,着力在成魚養殖、魚苗生産、設施漁業建設等方面下功夫,以科技賦能促進傳統漁業轉型更新,推動生态資源變現,實作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盧偉說。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支援下,未來,我們更多地考慮與村集體經濟合作,讓村民也能參與進來,通過代養認養等模式,對村民開展産業教育訓練。我們進行技術指導,進而尋找農業發展興旺新路子,推動傳統養殖業向現代養殖業有效轉變,帶動村民增收緻富,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代曉雙說。(作者:裴雪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