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作者:甯晉大陸澤文化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商代銅“子刀”饕餮爵,正定新城鋪鮮虞故城遺址出土,1982年7月正定縣文保所征集,現藏于正定博物館。

爵,是商代的核心禮器。此爵通高18厘米,流至尾長15.7厘米,菌狀柱,半環形錾,圜底。柱頂飾渦紋,頸部、流和尾下部飾蕉葉紋,腹部飾兩組雲雷紋地饕餮紋,間以三條扉棱,鋬上飾獸首,鋬内有銘文“子刀”,“子”為族名。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從戰國時期的《丗本》和《後漢書》開始,曆代曆史大家争論不休了2000多年。鮮虞國都遺址商代“子刀”青銅器的出土,證明“鮮虞子姓說”所言不虛,終于使這個問題有了正确答案,終于可以塵埃落定了。

史學界都知道,孤證不立。2002年,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局在堯都區縣底鎮龐杜村發掘商周墓葬,出土了青銅器爵2件,其中有銘文“子刀”、“息父庚冊”銘銅鼎1件、“息父乙冊”銘方簋1件,為商代“鮮虞子姓說”留下了生動形象、鮮明有力的注腳。由此也推翻了鮮虞族或鮮虞國與“子”姓無關的論調:

舜帝後裔的“鮮虞”并不姓“鮮虞”,是以,從自周初始,以“鮮虞”為姓的并非鮮虞族群,實為“子”姓殷之後裔。而鮮虞族或鮮虞國與“鮮虞”姓無關,也與“子”姓無關。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2024年5月3日,筆者與正定古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樊志勇,省會學者邢懷良,河北省金石學會理事、趙縣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武君,甯晉縣文史學者李濤在正定縣新城鋪調研,圖為鎮政府門前合影。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2024年5月3日,正定縣新城鋪博物館,筆者與省會學者邢懷良,河北省金石學會理事、趙縣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武君,甯晉縣文史學者李濤一起探秘新城鋪遺址出土的“子刀”青銅器。

一、鮮虞子姓說的曆史由來。

商代子姓,最早見于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丗本》。《世本·居篇》記載:“契居蕃,封于商,子姓。”《世本》,又稱作世、世系、世紀、世牒、牒記、譜牒等。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諸侯的世系則稱為世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韋昭《國語注》、東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林寶《元和姓纂》和鄭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參考書中内容。

商代子姓的記載,還載于《史記‧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目夷氏。”《古今姓氏書辯證》 和《通志·氏族略》也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賜姓子。即子姓最早從偰(契「xiè」本寫作偰)的時代開始。

《漢書· 地理志》注引應劭雲:“新市,本鮮于子國,今鮮虞亭是也。”《後漢書》《志》第二十:”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新市,即今石家莊市正定縣新城鋪。西晉司馬彪撰《續漢書·郡國志》中山國新市條:“有鮮虞亭,故國,子姓”。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六:“鮮虞,姬姓,在翟者今中山府新樂縣(古鮮虞國,戰國為中山)。”

南宋羅泌撰《路史》載:“鮮虞:續志雲:子姓國,鮮虞子,中山新市也。有鮮虞故城,“鮮虞故城和”鮮虞亭“,即今新城鋪鮮虞國遺址。《路史》:“四時,荼、共、梅、稚、定、巢、郅、同、黎、比、髦、扐、段、瓦、鐵、繁、沛、來、向、施、蕭、饑、索、空桐、鮮虞,皆子國也。西伯、戡黎武王複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商國,萊侯與太公争營丘,及齊複入萊,共公浮柔奔棠,晏弱,遷之郳巢,則吳滅之。比幹則受剖之,梅伯則醢之矣。比幹死,子堅逋長,難林為王氏、林氏成王,以商之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錫魯公複以商。民七族赉康叔,陶氏、施氏、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桃子蕭姓,春秋時猶在,蕭人則楚滅之。〈注〉皆商之族,分封後為民,乃商之巨室,故賜之。”

二、鮮虞姬姓說的曆史淵源和原因。

戰國時期的先秦古籍《世本·氏姓篇》記載:“鮮虞,姬姓,白狄也。”三國的韋昭解《國語·鄭語》:“鮮虞,姬姓,在狄者也。東晉範甯撰《春秋谷梁傳集解》:“鮮虞,姬姓,白狄也”。

1.因鮮虞姬姓,源于黃帝。姬姓起源和來曆,因黃帝居于姬水得姓,是中華姓氏的源頭。《路史·疏仡記·黃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為高辛氏。”《國語·晉語》中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夷鼓,即鼓國。鮮虞人約在西周中後期就定居在今石家莊一帶的商族故地,以新市(今正定新城鋪)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形成了與肥(今藁城西部)、鼓(今晉州西部)互相呼應的城邦聯盟。

2.因鮮虞姬姓,與周王室同姓。周人也是黃帝後人,出自陝北白狄。《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魏獻子對大夫成鱄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西周的太史伯在談到成周雒陽周圍方國及少數民族部落的分布情況時就說過:"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随、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人也。”(《國語》卷十六《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史記·魏世家》有載:“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史記·韓世家》又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

3.鮮虞國,戰國時期為中山。戰國中山之與“周同姓”,亦姓姬氏,且與周同族。西晉杜預撰《春秋釋義》:“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滱水注》亦有載:“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隐》卷十三:“中山,古鮮虞國,姬姓也。南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六:“衛,姬姓,康叔之封都,殷之朝歌,衛州及黎陽野王皆衛之分。燕,姬姓。翟,隗姓,白狄有延安府、鄜、丹、綏、廓、銀、石州之地。鮮虞,姬姓,在翟者,今中山府新樂縣(古鮮虞國,戰國為中山。路,妘姓,春秋赤狄。潞氏今潞州潞城縣。”

三、鮮虞是子姓,還是姬姓?古代曆史學家也有一些不置可否、答卷為零分的。

鮮虞姬姓還是子姓?謎底揭曉【鮮虞國史考】

宋代章俊卿《姓氏異同辨》:

按左氏之書:子長之《史記》,其載諸國姓氏與夫世裔,皆有可疑者。春秋之時,諸侯之國凡一百十五可以知其姓與爵者,四十有六,晉楚之類是也。可以知其姓而不可以知其爵者,一十有八,焦陽之類是也。可以知其爵而不可以知其姓者,一十有七,沈尹之類是也。其爵其姓皆不可得而知者,三十有三,鮮虞陸渾之類是也。不知其姓不可得而見之矣,而知其姓者又不可究信,如以趙為羊姓。而子長又以為姬姓以祁姓。

元代,程端學《春秋本義》卷二十五:“晉伐鮮虞,稱國史有詳略也。杜氏曰:鮮虞,白狄别種,在中山新示縣,未詳,信否。地譜:中山,在戰國為中山國新樂縣。《漢志》新市縣也,古鮮虞國子姓。孫氏曰姬姓,未詳孰是。愚謂晉既失伯,楚滅中國,淫殺諸侯,皆莫之恤,而有事于鮮虞,其無能為可知矣義。又見莊(公)十二年,齊伐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