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曉江:城市更新關鍵點是關照民生需求,改革制度也很重要

作者:中國房地産報
李曉江:城市更新關鍵點是關照民生需求,改革制度也很重要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

城市更新很重要,但是真正深層次的制度改革更重要。沒有系統性制度改革,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好的城市更新。

中房報記者 許倩 北京報道

“國家現代化的程序就是不斷提高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水準的過程,必須擺脫城鎮化上半場隻關注物質資本的空間價值和審美取向,轉而進一步關照四大資本水準的提升,關照城市活力和民生需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說。

4月27日,以“更未來·城市更新中的新質力量”為主題的“2024中國城市更新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活動由中國房地産報、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聯合主辦。會上,李曉江發表了題為“活力與民生:城市更新的觀察與思考”的主旨演講。

李曉江是一位從業40多年的教授級進階城市規劃師,長期研究關注中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主持參加了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成渝城鎮群發展、重慶兩江新區等重大區域規劃。在研究城鎮化發展中,他總是關注“人”的需求,總是希望城市要探索出一種對人們更加友善、對自然更加友好的發展模式。

在李曉江看來,城市更新的關鍵點亦在于“人”。城市更新與城市活力是什麼關系?城市更新怎麼進一步關照民生需求?這是他非常關心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大陸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

李曉江認為,當下中國發展步入新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弄清楚不同人群的美好生活需要到底是什麼?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消費活力,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發展新動能。“從空間提供來講,我們過去最關注的是物質空間、物質資本的提升,但未來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人力資本的提升、社會資本的提升和自然資本的提升,社會四大資本水準共同提升才是未來真正意義的現代化。”

提升社會資本水準,就是要關注低收入人群、弱勢群體的空間需求和承受能力,關注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非正規空間的供給和提升。

李曉江特别提出,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非正規”空間是人口遷徙的“落腳城市”,一線城市中30%~50%的常住人口在此生活,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這樣的非正規空間,政府既要包容又要管理和引導,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在上個月,李曉江在廣州再一次考察了正在改造中的中大布匹市場,這是老賽道新動能的一個典型案例。中大布匹市場不是一個單一的專業批發市場,是由62家專業市場組成的市場叢集,擁有2萬多家商鋪,10萬餘經營品種,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直接從業人員10萬人以上,關聯産業人群超過200萬人。這裡曾經造就了例外這樣的中國奢侈品牌。

中大布匹市場,“改造是有節奏的,而且不是簡單采用做地模式。”李曉江說,在一線城市中,距離城中心區那麼近的地方保留了這麼大規模的5條村的片區在廣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它後面的業态、所包含的豐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是需要我們去認識的;它是廣州整個服裝産業最重要的核心樞紐,這個樞紐中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勞動力、工藝、加工場所和配件、原材料都能找到,且能産生極高的效率。

“新質生産力一定是把新的生産要素和傳統的制造業有機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新質生産力。”他強調。

他還提到另一個典型案例——廣州希音,去年年底成為全世界三大獨角獸之一,幾乎是一夜之間打敗了三個輕奢品牌,包括H&M、ZARA、優衣庫,“這就是新質生産力,用最先進的生産管理、品質控制、網絡技術、算法技術和物流管理,服務于最傳統的千軍萬馬的服裝制造業,利用本地化的區域産業鍊、供應鍊整合成新質生産力。”李曉江大加贊揚地說。

他還剖析了成都正因社群更新案例。作為大學旁的城中村,成都正因社群更新項目有效地連結了大學生多樣化消費需求與城中村低成本供給,縫合了校園和社群的社群裂隙。

杭州浙工社群更新則是一個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典型案例。548戶人家通過自主更新完成了社群改造、建築物改造,并安裝了電梯,增加了停車位,以居民自籌資金為主實作了住房與社群全面更新。

對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線城市更新模式,李曉江從人、錢、地、房、治理五個方面作了調研。他提出,城市更新模式要從人走到留人,适當保留原住民,更展現城市的溫度。“錢”的方面,從算經濟賬轉向算綜合賬;“地”的方面,從單純土地出讓轉向場所營運;“房”的方面,要從保留肌理到保護建築;“治理”方面,要政府托底、居民參與、市場适度。

“城市更新中,同時處理好人、錢、地、房、治理五個次元問題,我們才能找到一條正确的既能夠保持城市活力,又能夠關注居民民生的更新的路徑上。”他說。

“現在最鬧心的事情是什麼?”李曉江提出一個深層次問題。在他看來,中央對城市更新的方針很堅定,原則也很明确,動作也很具體,甚至資金也相對比較充裕,但當下所有的制度都是在擴張階段、增量發展階段形成的,嚴格來講沒有一項制度适應目前存量利用有機更新需要的。

“城市更新很重要,但是真正深層次的制度改革更重要。沒有系統性制度改革,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好的城市更新,最多是做一些片段,大家要充分關注、充分呼籲。”李曉江說。

“黨的十九大已經指出了大陸财政和稅收制度改革的方向。”“我特别期待怎麼從舊的發展模式、舊的制度體系真正走向新的制度,讓城市政府和市民利益一緻,中央和地方責權一緻,地方财政和責任一緻,最終才能更好的均衡配置資源,杜絕大拆大遷,不然任何一種更新對于房地産和土地财政都是緻命打擊,都是釜底抽薪。”

“我希望城市空間供給能更加包容和多樣化,希望空間資源的配置更加公平正義,讓不同人群各得其所,尤其要為低收入人群、弱勢群體和小衆偏好人群提供有效供給;讓高精尖特與傳統制造業都各得其所,尤其要為小微創新創意企業提供低管制低成本的成長空間,釋放産業發展新動能。這才是城市存量利用有機更新的初心和目的。”李曉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