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周圍雕梁畫柱,步入中庭後擡頭便看見一圈镂空雕刻的紅色圍欄,頭頂上高高的天花闆如一塊塊規整的棋盤,描繪着淡綠色的圖案,幹淨清爽,正中間垂下一盞長2餘米的仿古宮燈,古色古香,明朗的陽光透過四周隔扇式天窗斜照進來,恍惚間,眼前似乎重新浮現出當年店内各色綢緞如煙似霞、顧客摩肩接踵的火爆場景。這是記者走進紅橋區瑞蚨祥鴻記舊址的最初感受。
“這裡每一處都是曆史啊!就連你腳踩的這塊磚,也已經一百多年了!”說這句話的,是區人大代表範聲平,他也是這座百年老店新的守護人之一。
早在清朝光緒初年(1875年),瑞蚨祥在天津開業,以其物美價廉的優質布品和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一躍而居當時“八大祥”之首,并于1908年開始陸續增設了瑞蚨祥鴻記、瑞蚨祥西号和瑞蚨祥慶記,鋪面越來越大,買賣越來越火。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座建築便是瑞蚨祥鴻記舊址。”範聲平介紹說,雖然這裡幾經易主,在百年風雨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與違規改造,但經過精心修複之後,現在是天津市儲存最完整的商業文物建築。
“一眼望去就是一個破敗不堪的老房子,牆體已經開裂,門口兩個窗戶被開成了門,瑞蚨祥鴻記的招牌被商家的招牌遮擋,牆面也被抹上水泥、貼上瓷磚,裡面大廳被隔成了格子,後面都變成了倉庫,後院燒毀……”這是2014年範聲平和老朋友張先生接手瑞蚨祥鴻記,第一次見到它的印象。再次提起,他仍難掩心痛,不住地感慨,由于以前對文物的重視程度不如現在,百年前風光無限的瑞蚨祥鴻記,如今卻面目全非,毫無一絲曆史氣息,太令人惋惜。
二人對古建築一直都有很深的情結,在他們看來,傳統古建築記錄着一個城市的曆史故事,應該得到傳承和保護。是以,他們決心盡全力讓瑞蚨祥鴻記“重生”。“我是老紅橋人,從小就在這片長大,目睹了這座建築一點一點衰敗,一直希望可以将其恢複。如今用自己的力量修繕,讓他恢複往日光彩,也算是得償所願。”今年已經71歲的範聲平說。
2017年,在紅橋區委、區政府的支援下,二人順利對接區文物局,在其指導幫助下進行修繕工程的材料準備、申請、備案等前期工作,并聯系專業機構對建築進行安全查勘。勘查結果比張先生預想的還要嚴重,木過梁開裂,上部牆體松散、房頂漏水,外門窗變形。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這座建築采用的是磚木結構加鋼結構,結構上更加堅固耐用。
龐大複雜的修繕工程開始了。“古建築修繕講究修舊如舊的原則,複原是最難的,材料、顔色選用搭配,每一處都得細緻入微,能保留的保留,能恢複要原狀恢複,不作任何改變。”範聲平說,為此,他們委托天津大學設計院對入口門頭和室内中庭修複設計複原方案,并多次請教專家、查閱曆史資料及建築風格資料、對照曆史照片,逐一修改設計修複細節,确定最終複原方案。修複過程中,為了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大門外被水泥封上的紋飾和雕刻原貌,由勞工一點點鑿出來,樓梯、二樓地磚也都保留着百年前的模樣,為還原當年經營場景中的燈具,張先生甚至拿着老照片,赴廣東對比了多家燈具工廠,專門設計定制燈具,隻為還原文物最初的景象。
“我們隻是對殘壞進行了修複,實在無從考究的,也都由專業人員設計,盡可能符合當時的建築風格和曆史場景,包括橫梁上的每一個花紋,都是專人設計,由手藝人純手繪的,每一個造型都有其特殊含義……”談起這裡的一磚一瓦,範聲平如數家珍,一字一句無不展現着對這座老建築的熱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既然瑞蚨祥鴻記舊址有緣到了我們手裡,那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必要擔起傳承這份責任,修繕好、保護好這個城市這一份曆史記憶。從接管至今10年來,我們投入了全部積蓄全心在做這一件事,這裡的一塊磚、一個門框都是我們的心血,等修複徹底完成後,我們将從文化産業方面發展,保護和利用好瑞蚨祥鴻記,把這段曆史故事代代傳下去。”張先生說。
如今,瑞蚨祥鴻記的修複工作仍在進行中,其原貌也在點滴間逐漸顯現。相信它再現于世人時,将帶着它的曆史印記和特色韻味,以嶄新容貌生動講述百年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