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賈骥業
記者 張均斌
“我的聲音被盜了,我要維權。”配音師殷女士發現,一些電影和遊戲的解說使用了她的聲音,但她并未授權。據了解,她的聲音“被AI”以後,在一款名為魔音工坊的App上對外出售。随後,她将侵權者告上了法庭。
近期,這起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一審宣判。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認定被告構成侵權,要求被告向殷女士書面賠禮道歉,并賠償其各項損失25萬元。
當下,像殷女士這樣,個人的聲音、肖像以及創造的作品莫名“被AI 化”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少被他人用于牟利,甚至用于詐騙等非法行為,被侵權者本身對此甚至毫不知情。
可以說,在數智時代,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蓬勃發展,給全球知識産權保護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
4月底,2024中關村論壇“全球知識産權保護與創新論壇”就聚焦“數智時代:知識産權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多名來自海内外的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此建言獻策。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駐華代表劉華在論壇上表示,AI等技術的應用為保護線上知識産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工具。同時,AI等新技術的應用也讓知識産權保護面臨着新挑戰,比如AI技術方案以及創作的内容是否可以被專利化、被版權保護化,一些資料運用是否合法,個人隐私如何尊重以及權利如何歸屬等問題。
AI成長中的“煩惱”
當下,AI成長中的知識産權煩惱越來越顯著,從AI換聲到AI換臉,再到生成式AI生産的圖檔、視訊等作品的侵權問題頻現。
4月25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副院長趙長新在本次論壇表示,數智時代,法院面臨着更多新興案例的考驗。他坦言,對于法院而言,“我們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權利客體的多樣性”,包括NFT數字藏品,一些虛拟産品,特别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虛拟人物形象。
在現場,趙長新還透露了關于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的更多細節。語音集本身是資料集合,要通過什麼途徑去保護權利人的權益?在該案件中還涉及相關部門給這個語音集頒發了資料知識産權的登記證書,如何對該登記證書的證據效力進行認定?這些都是法院遇到的新挑戰。
在判決中,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認定,在具備可識别性的前提下,自然人聲音權益的保護範圍可及于AI生成聲音。AI生成聲音可識别性的認定應綜合考慮行為人使用情況,并以相關領域普通聽衆能否識别作為判斷标準。
事實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經判處了一系列的相關典型案件,其中包括大陸首例涉及“AI文生圖”著作權的案件。
去年2月24日,該案原告使用開源軟體生成了AI圖檔,并将圖檔釋出在社交平台上,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這張圖檔被其他人盜用且裁去署名水印,釋出于另一平台。為此,原告将侵權者告上了法庭。
這起“AI文生圖”著作權的案件主要涉及三大争議點:一是這張圖檔是否構成作品,構成何種類型作品;二是原告是否享有涉案圖檔的著作權;三是被訴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被告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趙長新表示,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在現有的著作權法架構内,将AI文生圖生成物的性質認定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權利歸屬方面,認定AI文生圖生成物歸屬于使用人。他說:“做了我們認為比較符合現在國内發展資料大模型趨勢的一個認定。”
去年11月,法院對這起案件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侵害了原告就涉案圖檔享有的署名權和資訊網絡傳播權,應當在社交平台發表聲明賠禮道歉,并賠償原告500元。
一個新判例的結果,往往起着樹立規則的作用。趙長新表示,針對新糾紛,法官需要在現有的法律架構下不斷對新技術規範進行研究,并且要非常審慎地把握平衡。“如果一個具體的案例在平衡方面沒有非常理性的判斷,尤其是對于産業發展今後走向的判斷,很可能一個判例就會影響整個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很可能會影響到AI技術進一步的發展。”
數智時代 侵權規模更大、隐蔽性更高
在國外,類似的侵權亦有不少。國際保護知識産權協會會長奧山尚一談到,AI和元宇宙的廣泛應用,讓侵權有了更大的空間。
去年,美國NFT商标第一案——Meta Birkins案件“落槌”引起了較多關注。藝術家羅斯柴爾德(Mason Rothschild)通過數字化手段創造了色彩斑斓的“MetaBirkin”NFT(數字圖像),這些NFT作品最初以每件約450美元的起始價發行,後來,以原價的多倍被轉售。随後,愛馬仕将他訴上了法庭。
後來,法院判定,羅斯柴爾德将域名和相關材料轉讓給愛馬仕,并交出他從中所獲的利潤。
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現實世界的商标權延伸至虛拟世界的新問題也并不鮮見。
奧山尚一也關注到,通過機器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AIGG)等技術可以做出非常逼真的視訊,足以以假亂真,在元宇宙等場景中,保護創作者和藝術家的創造性和努力成為一個新難題。
“我們看到跨國的專利侵權極易發生。”奧山尚一談到,為了避免直接專利的侵權,一些企業選擇在沒有相關專利的國家對存在專利保護的國家客戶提供服務。
騰訊集團法務副總裁刁雲芸也關注到,技術發展導緻侵權的規模越來越大,侵權的隐蔽性越來越高,侵權的場景越來越多,包括短視訊侵權、搜尋侵權、電商侵權、網盤侵權、盜版網站侵權等。她還關注到,一些頭部網際網路公司也在持續反複侵權。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祁治國表示,數智經濟新業态下,侵權手段不斷疊代更新。知識産權犯罪出現了侵權對象擴大、新型侵權方式頻現,與網絡犯罪交叉競合等新的态勢。這也對傳統的辦案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祁治國介紹,他們曾經辦理的一起侵犯數字版權案件,幫派利用“撞庫”(一種黑客技術)技術,從多家電子圖書網站竊取數萬條會員資訊,不僅對外非法出售公民個人資訊,還非法擷取海量電子圖書,進而轉載到自己開設的盜版網站供他人浏覽,以流量賺取廣告費。這十餘名幫派成員分布在全國各地,通過線上聯系建立起“撞庫”擷取賬号資訊,建構盜版侵權網站等黑色産業鍊條。同時将網站伺服器架設在境外以逃避偵查,這類案件破案的難度超乎想象。
與此同時,數字場域下黑灰産業鍊條也更加分散。祁治國指出,北京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大資料對于知識産權保護的引擎作用,研發“打擊整治銷假銷劣”“知識産權惡意訴訟治理”等一系列大資料法律監督模型,不斷塑造新質法律監督能力。
促進與規範并重“向上”和“向善”同行
當下,AI等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産權領域的新問題正追着新技術“跑”。
“我們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障礙就是技術發展的速度遠遠快于法律和立法領域的發展速度。”奧山尚一表示,是以監管創新刻不容緩。
劉華表示,面臨全球技術、法律、市場的差異引起的知識産權碎片化的問題,各國應該積極建構适應本土技術發展的治理系統,同時應該加強全球合作,開啟相關的對話與交流,分享相關的實踐,共同推動形成國際共識,這将有助于明确法律責任,公正劃分權利歸屬,打造公正的全球知識産權與創新的生态體系。
“全球創新中心正向亞洲東移。”劉華指出,亞洲在全球知識産權申請量的占比從20年前的50%上升到了如今的70%,全球前十大頂級科技叢集中有六大是來自東亞,展現了亞洲作為全球領先者的上司地位。中國在知識産權和創新創造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23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當中名列第12位。自去年開始,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多的科技叢集,目前是24個。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躍入尖端資訊技術領域,成為國際價值鍊的核心和積極參與者。劉華介紹,目前,全球60%的計算機技術專利、40%的人工智能專利以及33%的半導體專利申請都來自中國。
是以,中國在AI等新領域的知識産權治理方案備受矚目。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資料法治研究院院長時建中認為,促進與規範AI發展應當并重,這需要妥善處理好資料、算法與算力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促進AI‘向上’發展,通過規範讓AI往‘向善’的方向發展。”
時建中認為,目前,可以探索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預訓練階段與應用階段進行差異化的制度設計。在預訓練階段可以采取寬容的制度理念,保障訓練資料易擷取,鼓勵經營者在算力與算法方面展開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容錯機制。而在應用階段的責任配置可以适用嚴格責任,規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發展。他也指出,“當然,寬容不是放任,如果是一些故意的行為,恐怕仍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保護創新就是保護知識産權,加大保護,才能夠制止侵權。”在刁雲芸看來,知識産權的保護需要多元共治、多元治理,包括平台、企業、自媒體賬号,權利人都要提升版權保護的意識和保護的能力。其中,對平台而言,要實作高品質的知識産權保護,需要采取事前保護措施等治理方案。同時,她也呼籲,司法在保護知識産權方面發揮更大的保護價值和确定規則,提升保護力度。
祁治國表示,北京檢察機關将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産權檢察保護力度,依法充分履行檢察職能,協同各方推進知識産權綜合保護與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趙長新談到,下一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将繼續堅持以裁判樹規則、促治理、助發展,引導新技術規範、有序發展,為新興技術知識産權保護貢獻司法智慧,助推新質生産力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