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伏天,流傳比較廣泛的有這樣一句農諺,“公伏兇,母伏爽”,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這是通過判斷三伏天“公或母”,來預測當年三伏天是否炎熱的一種方式。
具體來說,“兇”指的是整個伏天天氣會特别炎熱,“公伏兇”意味着當年三伏天如果是公伏的話,在整個三伏天内,溫度相對會高一些。
“爽”指的是整個伏天天氣會比較涼爽一些,“母伏爽”意味着當年三伏天如果是母伏的話,在當年整個三伏天内,溫度相對沒有那麼高,稍微會涼快一些。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一般出現在每年陽曆的7月到8月之間。在三伏天内,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北端,北半球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地面吸收的熱量遠多于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炎熱了。
另外,在7-8月份期間,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内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也是導緻天氣炎熱的主要原因。
今年(2024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民諺說“夏至三庚數入伏”,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由于每年夏至節氣時間不固定,“庚日”的出現也有早有晚,是以,每年入伏時間也不固定。
今年(2024年)夏至節氣是6月21日,往後數第三個“庚日”的時間是7月15日,那麼今年入伏的時間就是2024年7月15日。
三伏天中的出伏和末伏時間都是10天,而中伏的時間不固定,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這是受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來決定的,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那麼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五個庚日,那麼中伏就是20天。
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那麼今年三伏天時間就是40天,7月15日入伏,8月23日是三伏天的最後一天,那麼8月24日就是出伏的時間了。
今年三伏天是“公伏”還是“母伏”?
三伏天“公伏”或“母伏”的判斷,主要和入伏當天農曆日期有關系。
按照古代對陰陽奇偶的分辨,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父為陽,母為陰。放到時間上,就是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是以,如果入伏那天的農曆日期是單數(奇數),那麼這一天就被視為陽日,對應的三伏天就是公伏;反之,如果入伏那天的農曆日期是雙數(偶數),那麼這一天就被視為陰日,對應的三伏天就是母伏。
今年三伏天7月15日,當天農曆日期是六月初十,初十為雙數(偶數),是以,按照這種判斷方式,今年的三伏天為“母伏”。
“公伏兇,母伏爽”
按照農諺“公伏兇,母伏爽”的說法,今年三伏天屬于“母伏爽”的範疇,或将預示着今年的三伏天沒有那麼炎熱,相對會涼爽一些。
那麼問題又來了,三伏天期間涼爽到底好不好呢?
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多數朋友都喜歡不太炎熱的三伏天,尤其是對于室外工作的人群來說,過于炎熱的話,容易感到悶熱不适,增加了中暑的風險。
而從農業生産的角度來說,三伏天期間是多種夏季作物生長的關鍵期,炎熱的天氣有利有弊。
以夏玉米來舉例,在三伏天内,如果天氣沒有那麼炎熱,如果再加上降雨相對較多的情況下,就不容易出現幹旱的情況了,是以,從墒情的角度來看,涼爽是好事。
而從玉米積溫的角度來看,如果三伏天過于涼爽,低溫天氣相對較多的話,有可能導緻積溫不足,玉米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産。
是以,三伏天期間過于涼爽,對于田間農作物生長來說有利有弊,更最好的天氣,莫過于該高溫的時候高溫,該降雨的時候降雨。
有句老話說得好“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熱不熱,五谷不結”,是以,不要害怕三伏天炎熱,也不要害怕三九天寒冷,一年四季分明,莊稼更容易獲得豐收。
綜合上述内容,今年7月15日入伏,共40天,按照民間的說法,今年三伏天是“母伏”,結合農諺“母伏爽”的說法,或将是涼爽的三伏天。
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