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作者:陳總006688

唐朝在開國後的幾百年間,其強大無比的軍事力量幾乎是無往而不利。雄厚的國力、嚴明的軍紀、英勇善戰的将士,使得唐軍在諸多戰役中屢建奇功,聲威遠播。然而,在吐蕃地區的一場戰役中,唐軍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這場被稱為"大非川之戰"的戰役,不僅打破了唐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因主帥薛仁貴的重大戰略失誤,導緻了這場徹底的潰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慘敗?薛仁貴又犯下了何種緻命的錯誤?這場戰役對唐朝的西北疆域産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一、吐蕃王朝的崛起與擴張

大非川之戰爆發前,吐蕃王朝已在青藏高原這一廣闊而偏遠的地區逐漸壯大。作為西藏人的後裔,吐蕃先民經曆了漫長的遊牧生活,直到公元七世紀初,終于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統一的政權。

這個新興的王朝雖然疆土貧瘠,卻擁有一支骁勇善戰的軍隊。吐蕃軍隊大多由馬背上的遊牧騎兵組成,他們身經百戰,骁勇善戰,是當時極為罕見的優秀cavalryman。

吐蕃王朝初期的宰相倫布噶便是個有識之士,他深知僅憑高原上的貧瘠資源是難以使國家強盛的。于是乎,倫布噶果斷制定了一個大膽的擴張計劃——那就是向西北侵占今天的青海、甘肅等地,并将吐谷渾等小邦國納入版圖。

倫布噶去世後,其子贊悉若和孫子論欽陵相繼繼任吐蕃宰相一職,他們亦秉承了倫布噶的擴張理念。在贊悉若的治理下,吐蕃軍隊于公元663年占領了吐谷渾,将這個唐朝的屬國徹底拿下。緊接着,吐蕃便向唐帝國發出無理要求,希望獲準在赤水地區放牧牲畜。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此時的唐高宗李治斷然拒絕了吐蕃的無理要求。于是,贊悉若決定放手一搏,讓吐蕃軍隊直接向唐帝國的領土發起進攻。在接下來的幾年間,吐蕃軍隊陸續占領了唐朝在青海、新疆等地的十幾個州縣,唐帝國在西域的統治權幾乎被全面颠覆。

高宗李治見局勢危及朝野,不得不集結人馬,準備向吐蕃發動反擊。而就在此時,贊悉若逝世,吐蕃國務由其子論欽陵全權掌控。

這位新任宰相雖然年紀不大,卻頗有些将略。他繼承了父祖的擴張理念,并有意将戰火燒向唐朝本土。為了實作這一目标,他親自督陣,在青藏高原集結了數萬精銳騎兵,準備迎擊唐軍的進攻。

兩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即将在大非川一帶展開曠世決戰,這場戰争的勝負,将直接決定着西北邊陲地區的歸屬。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場戰役竟會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收場,成為唐軍萬年不可戰勝神話被徹底打破的見證...

二、唐朝集結大軍,準備反擊

見吐蕃軍隊攻陷唐朝在青海、新疆等地的重鎮,高宗李治意識到了這場戰争的嚴峻性。吐蕃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如不盡快鎮壓,恐難保唐朝在西北邊陲的統治。

于是,高宗下诏,自鹹亨元年(670年)四月九日起,長安及各地将士必須趕赴京師集結,準備出征平吐之戰。這一次,唐帝國可謂是竭盡全力,無數可用之兵馬被調遣至京師。

然而,組建強大的軍隊固然重要,但缺乏統帥高謀亦難有所作為。李勣、蘇定方這些開國功臣已故去多年,劉仁軌等新貴子弟又素無軍功,唐朝當時人才瀕臨短缺。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高宗當機立斷,便下令将薛仁貴從高句麗邊境調回長安,并任命他為這次遠征吐蕃的總指揮。自南陽起義以來,薛仁貴憑着過人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指揮力,一路披荊斬棘,平定了關東、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民起義軍,為唐帝國守衛了根本大計。

可以說,薛仁貴是當時唐帝國最頂尖的軍事家,唯一的遺憾是他尚未在西北地區率師出征過。但高宗看重的是他過硬的軍事素質,有信心能讓他在吐蕃一役中建功立業。

于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精銳部隊陸續在長安集結,他們整裝待發,揚帆遠征。有文獻記載,唐軍共集結了十八萬人馬,但從各路軍情師來看,真正的兵力約在十萬人左右。不過,這支龐大的軍隊仍是空前絕後的存在。

幾經仔細部署,高宗最終确定由薛仁貴統帥這支大軍,出征邏娑(今拉薩)一帶,直搗吐蕃腹心。而他麾下的副手,則分别是突厥籍大将阿史那道真,以及機智勇猛的郭待封。

唐軍出征的方向頗有些特殊,并非直撲西域,而是向西南進軍拉薩。原因是高宗希望先奪回吐谷渾,以它作為緩沖,切斷吐蕃通往河西走廊的通路。屆時再趁虛而入,攻打吐蕃腹心,應是良策。

就這樣,十萬精銳大軍在薛仁貴等名将的統帥下,自鄯州(今青海樂都)出發,沿路西行,目标是控制大非川一帶,進而收複吐谷渾舊地。然而,這支聲威赫赫的唐軍,卻萬萬沒料到,他們即将面臨一場曠古絕倫的慘敗...

三、唐軍西征,初戰告捷

萬載征程漫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自鄯州出發後,薛仁貴麾下的唐軍大舉西征,很快抵達塞外大河烏拉木齊河下遊的河口地區。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此地乃吐蕃兵家必經之路,若能奪下河口,将可切斷吐蕃與河西走廊的聯系。薛仁貴英勇果斷,率先發起了突擊。

唐軍精銳騎兵分為數路,默默包抄河口,待至黎明時分,陡然發起猛攻。吐蕃守軍盡管勇猛,但畢竟兵力孱弱,很快就被唐軍所破,陣腳大亂。

薛仁貴趁勝追擊,一舉拿下河口,奪得大勝。從戰俘處,他獲悉吐蕃主力駐紮在西北數十裡外的烏海城。為斷吐蕃後路,薛仁貴決定攻占烏海城。

烏海城乃吐蕃的重鎮,其防禦固若金湯。薛仁貴巧施計謀,先痛下殺手,密令輕騎兵掩殺中拿下烏海城東北角的烽燧樓,一舉切斷城内外聯系。

随後,薛仁貴親督大軍,發起總攻,雙方在烏海城下展開了一場惡戰。吐蕃守軍雖勇猛抵抗,但終究不敵唐軍的鋼鐵洪流。最終,城破人亡,烏海城被唐軍攻陷。

這一勝利的影響可謂巨大。烏海城拱衛拉薩近郊,其陷落意味着唐軍已悍然逼近吐蕃國都。論欽陵得知噩耗後,不啻大驚失色。

就在此時,郭待封的增援大軍也抵達了烏海城。郭待封本是号令雄途的邊将,此番親随薛仁貴征戰,志在立功。

唐軍兵力已達鼎盛時期,薛仁貴大為得意。他續令軍隊沿河西行,準備直撲拉薩,徹底鏟除吐蕃這個心腹大患。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然而,薛仁貴卻忽視了一個緻命的隐患——他與副手郭待封之間的沖突日益加深。兩人出于各自的野心,互不服氣,在作戰部署上也是分歧越來越大。

郭待封認為,拉薩地處青藏高原,道路遙遠,糧草維艱,不宜進攻。他主張先從後方截斷吐蕃的補給線,待其氣絕力盡,再圖進逼。

然而薛仁貴固執己見,認為唐軍本就是以攻擊性戰術見長,現在正當擴大戰果之時,不可半途而廢。于是,兩人在軍中爆發了劇烈争執,嚴重影響了部隊的團結統一。

在這股内讧因素的影響下,整個唐軍陣營似乎都按下了暫停鍵。軍心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莫名的恐慌。人人自危,無人敢于再向前進一步...

四、吐蕃軍隊突然反撲

正當唐軍内部因薛仁貴與郭待封的争執而陷入僵局時,吐蕃方面卻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機。

原來,早在烏海城陷落後,論欽陵便急召四面八方的援軍,并親自督陣統兵前來。作為吐蕃最頂尖的軍事家族,論欽陵自幼習武,駐足戰馬,素有骁勇善戰的赫赫戰績。

論欽陵英勇無畏,一路趨炎附勢,很快就集結了一支由騎兵和步兵組成的大軍。人數雖不及唐軍,但全是久經沙場的精銳。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率領這支軍隊,論欽陵于烏海城阻擊戰後的第六天抵達了大非川。得知唐軍已陷入内亂,他當即決定乘勝追擊,務求一舉殲滅敵軍。

唐軍所在的大非川,地理環境極為險峻。西北有綿亘群山,東南則是彷徨無際的大沙漠。這裡離開了大軍的主力,糧草補給将成為一大難題。

論欽陵洞悉此點,遂指揮軍隊先發制人,切斷了唐軍的糧草線。接着,他又親自率精騎千人,側出夾擊,全殲了前去掩護的郭待封部隊。

郭待封堅持不退,與唐軍主力失去聯系,很快便陷入了絕境。他勇猛頑強,與軍士們奮戰到最後一人陷落,壯烈殉國。

随後,論欽陵大軍壓境而來,唐軍方才驚覺陷入了吐蕃人的重重包圍。薛仁貴隻得親自統率精兵,晝夜與吐蕃人鏖戰。

可是糧草日漸告罄,大軍進退失據。再加上内讧未平,軍心日益動搖,薛仁貴統帥大權亦名存實亡。

一時間,唐軍的處境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他們背靠群山,面對茫茫大漠,糧草幾近斷絕,隻能眼睜睜看着吐蕃大軍的箭雨浸透整座山谷。

正當唐軍節節敗退,形同坐困的時候,論欽陵卻也沒有就此乘勝追擊的意思。相反,他親自督陣,部署精銳騎兵,将唐軍團團圍困在大非川之中。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論欽陵的用意極其明确,那就是讓這支唐帝國最精銳的大軍就地漸次被消耗殆盡。如此一來,他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就将唐軍的銳氣徹底挫傷,為吐蕃在西北擴張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果不其然,從此以後,唐軍真正陷入了囫囵吞吐的絕境.....

五、唐軍節節敗退

被論欽陵強大的吐蕃軍團牢牢包圍在大非川内後,唐軍的處境陷入了極度的惡劣。

糧草日漸告罄,再三增援亦無從求援。薛仁貴雖然勇敢頑強,但終歸也是力不從心,隻能眼睜睜看着部下這些王牌将士漸次捱餓或負傷陣亡。

一時間,營帳裡到處是傷員的慘叫和饑民的哀嚎。大批軍士緣木求食,甚至拾草根充饑。整個大軍的戰鬥力幾乎完全被消耗殆盡。

然而,盡管環境如此惡劣,薛仁貴仍舊固守着自己的最後一線希望。他相信隻要能夠堅守足夠時日,終有一天會有支援大軍從長安增援而來,扭轉乾坤。

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判斷是多麼的天真和可笑——兩個月過去了,哪怕連一支小股辎重隊也未見蹤影。

大非川之戰:吐蕃打破唐軍不可戰勝神話,薛仁貴戰略失誤導緻敗北

這當然是因為,早在唐軍大軍遠征之時,高宗便已将其餘大軍調遣至安史之亂處置。而随後事變的迅猛發展,更讓整個唐帝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高宗無暇顧及西北戰事,隻要能勉強維系中原地區的安全就不失為一個"勝利"了。至于西北淪陷,注定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事實上,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高宗政權的中樞便被瓦解。各級文武百官混戰自保,已經無暇支援被圍困在塞外的薛仁貴大軍。

高句麗、西北諸國也紛紛趁機而起,唐軍無家可歸。數次派遣的支援糧草都被劫掠一空,根本無法從這些人馬手中突圍而出。

再次恢複聯系的希望,已經徹底破滅。薛仁貴和手下十萬将士終于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們已經被完全遺棄,注定要在這片雄闊的荒漠中葬身。

時日無多,終有一天,這支唐帝國最精銳的大軍将會在饑渴中走投無路,隻能以生命為代價,為論欽陵開路。

果不其然,僅僅一個月後,頑強的抵抗就最終停止了。到了最後的時刻,殘存的唐軍士氣早已全無,人人惶惶不可終日。

在最後一點補給耗盡後,薛仁貴和千餘名手下都被俘虜。他們曾引以為傲的鐵甲精兵,如今隻剩下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無力反抗。

就這樣,唐帝國的西北反攻開端便宣告了徹底的失利,前所未有的大軍覆沒也給朝廷蒙上了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