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飄飄“諷日事件”,開了一個特别糟糕的先例
冰川思想庫
2024-05-07 15:28釋出于浙江冰川思想庫官方賬号

從香飄飄“諷日事件”看,無論它是主動炒作還是被動迎合,都折射了當下企業不得不去面對網絡情緒(流量)這個命題。
撰文丨魏英傑
賣奶茶的香飄飄,這回是拿捏住了潑天的流量。
因為所謂的“諷日事件”,無數網友湧進香飄飄直播間,直接把香飄飄的店鋪日銷售額擡升數百倍,原來一天隻能賣幾千塊,當天暴漲到上百萬元。香飄飄的股價也一日飛升,節後首個交易日即收獲漲停闆。
這幾年銷售不暢的香飄飄,借助這一波流量,大有逆勢回升之勢。但是,企業主動利用網民情緒,收割小粉紅流量,真的是好事嗎?
在我看來,這不止是危險的,而且是有害的。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遭遇流量反噬,對企業更有傾覆之危。網紅經濟時代,成也網紅,敗也網紅,許多企業是以一夜暴得大名,卻也可能是以一朝跌落谷底。
深谙流量規律的胡錫進,對香飄飄“諷日事件”都是嗤之以鼻,不假顔色,直斥此舉“涉嫌用‘員工個人行為’的擺拍制造噱頭,消費、愚弄公衆的愛國情懷,這種擺拍與編造‘國小生把作業本丢在巴黎’沒多大差別”。
措辭非常嚴厲了。
01
從事情本身來看,香飄飄“諷日事件”開了一個糟糕的先例。那就是在海外打民族情緒的旗号,收割國内的小粉紅流量。牆外“開花”牆内香,軟飯硬吃,不僅是吃相難看,而且大有不計後果的意味。
以往很多企業卷入其中,多少有被動接受的意味。比如鴻星爾克,面對顧客随便拿件商品、丢了錢就跑的行為,以及無數網友沖進直播間“野蠻消費”的局面,也隻能無奈地呼籲要“理性消費”。
而且,這類事件多發生在國内,罕有企業會在海外大做文章。畢竟,企業是理性經濟人,既然要開拓當地市場,又怎麼可能刻意去得罪當地消費者。你總不能指着别人的鼻子罵傻子,還要人家掏錢埋單吧?如果香飄飄就是這麼打定主意的,那隻能讓人歎服了。
我的判斷是,香飄飄在這起事件中,一開始很可能并非刻意為之,而是在輿情應對過程中,選擇了積極選邊站隊。
事件發酵之初,香飄飄的官方回應是,這是員工個人行為但他們非常支援,随後在微網誌上發文稱“我們的員工是好樣的”。這一回應的重點是強調此舉系員工個人行為,并非企業所為,而表示非常支援,則是為了回應網友擔心該員工會不會被公司處罰、辭退。
但是,香飄飄很快就決定了更進一步擺明态度,其标志性動作是,公司董事長親自拉着“歡迎香飄飄勇士歸來!”的橫幅,在機場接回國員工。
這意味着,無論此前是否員工個人行為,此時公司已經主動接管,試圖主導這波流量的方向。
一旦确立了這個方向,其後公司表示要重獎“好樣員工”,甚至在直播間裡喊粉絲為“同志們”,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如果這事情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策劃,那也無話可說。畢竟,企業要作死,誰攔着也沒用。
但我想到的問題是:面對這波突如其來的網絡輿情,香飄飄有别的選擇嗎?或者說,任何企業面對類似事件,能說個“不”字嗎?
02
面對員工個人擺拍惹起網絡是非,香飄飄保持沉默顯然不行,那麼,可以做的一種選項是,快速做出切割,與員工劃清界限。
企業為了避免卷入其中,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往往會選擇這麼做。
但從實際經驗看,這麼做企業非但可能脫離不了幹系,而且還可能遭遇網絡暴力。
還記得吧,今年元旦日本發生地震,某地方電視台主持人在自媒體上發表不當言論,當時機關的處理是對其停職進行調查。這麼做并沒有什麼問題,卻遭到大量網友抨擊。結果,這位主持人個人賬号反倒漲粉數百萬,個人賬号的商品櫥窗上的一款鈣片,大賣數十萬件。
香飄飄如果也是按照常理來處理這名員工,結果可想而知。
沉默不行,切割也不行,香飄飄還能怎麼做?打不過,那就加入。這是香飄飄的另一種選擇,而香飄飄顯然也是這麼做了。
既然沉默和切割不僅收獲不到流量,反而可能遭遇網絡暴擊,而加入“大合唱”,順應網絡情緒,則可以收割流量紅利,那麼香飄飄又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這或許就是香飄飄處理這起網絡事件的主旨。至于迎合這一波民族情緒後會怎麼樣,一時也就想不了那麼多了。
重點也就在這裡。我關注的問題,不在于香飄飄是不是借擺拍造勢,也不在于香飄飄是否刻意消費愛國情緒,而在于:企業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實際上很難有說“不”的勇氣。這才是整個事件的可悲之處。
這讓人想起不久前發生的農夫山泉事件。一起看似莫名其妙的網絡狂歡,卻把一家合法經營的知名企業踩爛在腳下。當網絡輿論被民族情緒左右,企業随時可能被這股情緒所裹挾與綁架,甚至被吞沒。
香飄飄是主動炒作也罷,借勢造勢也罷,這起事件客觀上是一塊試金石,可以測量出當下企業的市場空間與行為邊界。
03
這讓人不禁想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一番話。
那還是在十餘年前,柳傳志在一次小範圍的企業家座談會上表示:從現在起我們要在商言商,以後的聚會我們隻講商業不談政治……
這段話曝光後,曾引起一場大讨論,牽涉到企業家或者企業要不要承擔社會責任等議題。
我依稀記得,當時許多左右人士都對柳傳志這番話不滿意,左邊的人指着他的鼻子罵,右邊的人也指着他的鼻子罵。多年後回想,感覺那時候很多人都誤會了柳傳志。他那些話與其說是一種表态,不如說是一種擔憂。
任何企業都不可能超然于社會之上,但是,企業的本分是創造商業價值,才談得上其他。企業創造商業價值是1,有這個1,才有後面的0,沒有這個1,一切都是0。
所謂“在商言商”,無非是說企業要堅守本分,同時也是呼籲給企業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而從香飄飄“諷日事件”看,無論是主動炒作還是被動迎合,都折射了當下企業不得不去面對網絡情緒(流量)這個命題。情緒肯定是非理性的,而企業行為應當是理性的,倘若企業要去迎合非理性的情緒才得以生存,這不得不說是非常糟糕和危險的一種境地。
從這個角度講,香飄飄“諷日事件”本身就是一個信号,一個隐喻。
檢視原圖 52K
-
香飄飄“諷日事件”,開了一個特别糟糕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