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接上文
被曹操的非凡眼光識别并賞識,成為曹軍鐵甲虎臣。這些名将身經百戰,智勇雙全,多有非凡卓絕之處,為曹氏霸業立下勳勳大功。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将星的傳奇人生,領略他們英勇無畏的鐵血氣概。
許褚:勇猛剛直的熱血鐵衛
許褚原本是個彪悍的本地土豪,後來麾下曹操,成為曹操最得力的親信和貼身護衛。他忠勇剛烈,身先士卒,為曹操解過數次燃眉之急,是曹魏最可信賴的臣子。
許褚年輕時就身懷過人武藝,在家鄉頗有威望。當時山東一帶民不聊生,土匪肆虐。許褚奮不顧身,束手親征,率領親朋好友數千人驅逐山賊,確定鄉裡桑土太平。曹操聽聞許褚大名後,親自延攬他入麾下。
一入曹營,許褚就展現了他的骁勇非凡。曹操初攻破徐州時,許褚舍身沖鋒,砍翻重重敵陣,赢得先機。曹操躲過一劫,對許褚刮目相看。從此許褚就被委以重任,時常暗中保護曹操安危。
許褚最彪炳的戎馬功勳,莫過于鎮守下邳之役。當時曹操遭到呂布、張繡等人連環圍攻,處境萬分危殆。許褚挺身而出,親自率領親兵沖殺出重圍,為曹操争取了反撲的時間和空間。呂布不敵,隻得撤兵而退。曹操由此大敗呂布于巨鹿之戰,一雪前恥。
許褚後來又建下赫赫功績。當張繡突變,臨陣叛變時,正是許褚力保曹操營帳,才使曹操連夜突圍脫逃。若非許褚親自拼殺,曹操隻怕就兇多吉少了。曹丕繼位後,對許褚加以重用,封為萬歲亭侯,拜為武衛将軍。
除了身先士卒,許褚也是一個極有主見和決斷力的人。當年馬超背叛曹操,被擊破後逃往西涼山谷時,許褚就建議曹操對馬超誅盡殺絕,不留後患。後來馬超果然東山再起,為曹魏制造了不少後患。當時許褚的決斷如被采納,曹魏就不會吃這樣的暗虧了。
可以說,許褚一生忠勇無雙,為曹操解決了不少燃眉之急。臨終時已是七旬高齡,曹丕親自為他祭掃,稱頌他是"旌旗直入虎穴"的硬漢子,令人難能可貴。時人也有詩贊頌他"醉把三縱鐵蹄狂,騎射如飛識放張"的英勇氣概。
典韋:死而後已的忠勇衛士
作為曹操的得力護衛,典韋可謂是個體魄力大無窮的硬漢子。他雖然不是什麼謀主大将,卻以赤膽忠心和不世骁勇而彪炳史冊,為曹家保駕護航,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典韋原是個書香世家的公子哥,家學淵源,自小潛力超群。年紀尚小,便入伍從戎,一路打拼,最終成為曹操親兵護衛隊的隊長。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曾單手舉起牙門旗這等艱難之舉。是以人前戎馬一路,曹操對他極為器重。
當年曹操初起兵鋒時,典韋就挺身力保,身先士卒,兩肩扛起重任。比如在濮陽大捷之役,曹操被呂布大軍圍困時,典韋就沖鋒陷陣,撥開重重包圍,為曹操開路喘定生機。随後又親率勇士,打頭陣直沖呂布大營,奮力一搏。靠着典韋的勇猛直闊,曹操才得以殺出重圍。
典韋的忠勇,更是在官渡大戰中彰顯無遺。當時袁紹集結聯軍圍攻下邳,典韋奮不顧身,親自帶頭沖殺,擊潰了袁軍精銳先頭部隊。就在典韋士氣正紅之時,曹操布下疏勒川之計,乘勝追擊,赢得了驚心動魄的大捷。典韋可謂立下赫赫功勳。
然而,典韋的命運最終也陣亡在戰火紛飛中。那是在宛城之戰,叛将張繡臨陣叛逃,曹操被迫放城逃亡,場面一度混亂。典韋舍身殿後,單槍匹馬力保曹操,為他争取撤退時間。可惜他戰死疆場,被軍馬活活踏死。曹操親見此景,淚流滿面痛哭失聲,視典韋如異母兄弟般親密無間。曹操親自将典韋遺體擡回,追贈他為中郎将,在曹魏将士中樹立了榜樣。
典韋的忠勇廣為流傳,在當地也是口口相傳的英雄人物。有村民回憶說,曾經有一陣子,附近常有流矶劫掠民房。有一天,典韋路過此處,恰好遇上一夥強盜正在縱火搶劫。典韋竟然獨自一人,拿起一根大木頭,就勇猛無比地沖了上去,将那夥強盜全部打跑。從此,這一帶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流矶劫掠的事了。
另一個插曲是,有一次典韋的母親身染重疾,被醫者診斷無藥可救。典韋聽聞後,拭目痛哭,願以身殉母。他獨自一人徒步數百裡,到名醫處求醫祈福。幸得名醫妙手回春,母子重新相聚,這才使沉痛萬分的典韋喜極而泣。可見他為人個性慷慨熱血,重情重義。
即便是在生死存亡的戰場上,典韋也始終保持着高尚品德。有曹營将士回憶說,有一次典韋在擊敗敵軍後,看見敵人陣亡将士的屍首被人夷踏辱罵,頓時勃然大怒,立即将那人擊斃,并下令體面收殓陣亡者。那一刻,典韋雖渾身浴血,卻猶如一名文質彬彬的士人般莊嚴肅穆。
典韋雖然生不逢時,壯年折戟沙場,卻也留下了不朽的鐵血傳奇。他的忠勇、正氣、熱血個性,早已深深地印在曹魏軍民的心坎裡。在曹營将士中,也廣為流傳着"忠貞鐵骨典中郎,禦陣魯力如愚公"的頌詞,世代相傳不忘。
龐德:殉國壯烈英雄
龐德為人忠勇剛正,是曹操得力幹将。他何嘗不是憑一身過人武藝和堅貞氣節,立下赫赫戰功,惜而壯烈犧牲于前線,成為忠魂永垂不朽的英雄。
龐德原本也是草莽闖将出身,為人不俗。初因護衛豪強而自重,後來加入曹操麾下,很快就展現了他強盛的武力和忠勇個性。無論在征戰黎戎蠻夷,還是在征伐群雄時,龐德都是身先士卒,英勇傑出,立下驕人勳績。
最讓人難忘的,莫過于龐德射中關羽的那一箭了。當年宛城之戰,曹操被張邈出賣,被迫撤離宛城。出城之時,龐德親自駐守城頭,為曹操阻敵掩護。忽然間,他看見關羽手持青龍刀,直沖城頭,殺氣騰騰。龐德情急之下,連忙拽弓搭箭,瞄準關羽前額,狠狠射出一箭。那一箭果然命中關羽前鋒,箭墜鬓垂,血流滿面。龐德英勇無畏的一箭,使關羽元氣大傷,隻能臨時撤退,龐德由此赢得寶貴時間為曹操掩護。這一箭可謂驚心動魄,為後世所傳頌。
不久,關羽孤軍力戰,再次圍攻樊城。龐德與于禁駐守在城頭,與關羽遭遇膠着。這時适逢大雨,關羽趁機放水淹城。于禁之軍傷亡慘重,面臨潰敗。就在這時,龐德力挽狂瀾,獨自親征,竟然殺開重重敵陣,使于禁兵力得以儲存。可惜最終因傷重被俘,關羽欲招降他。龐德義正辭嚴,斷然拒絕,大罵關羽:"反賊無賴,朕豈效勇于賊邪!"言辭之激憤,令關羽無可奈何,隻得将他斬于軍前。
曹操得知龐德戰死的消息,哀恸不已,稱其為"直臣之英"。事後許多戰場上的軍士,都回憶起龐德的那種慷慨悲壯的場面。有人這樣描述道:"彼時龐公遭敵執拿,虎視猙獰以自持。既不肯降,亦不避刃,真一代忠骨凜然在目前也!"确實令人肅然起敬。後世也有詩頌"弓箭垂雨過關羽,潰陣浴血死英雄"。龐德忠勇壯烈,永矗史冊。
龐淯:矢志不渝的忠臣
與龐德同姓的龐淯,也是一位始終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忠臣。他屢次舍生忘死,赴湯蹈火,冒着生命危險為曹氏效命,用行動诠釋了"竭忠盡節"的最高境界。
龐淯原本也是個底層百姓出身,卻自小就懷有強烈的仁人志士情操。曾有一段孤勇的經曆,讓他早早就成為忠勇之士的代表人物。當時有一個殘暴的反賊張猛于河西地區糾衆作亂,攻陷了武威太守府,殺害刺史邯鄲商并焚毀其屍。這等暴行,無惡不作。邯鄲商的妻子躲于鄉裡,欲為已逝的丈夫辦理喪事。可是張猛居心叵測,下令誰也不得給邯鄲商行喪,否則格殺勿論。
危難時刻,惟有龐淯挺身而出,孤身一人前往為邯鄲商行禮祭奠。他來到張猛的轄區,搖旗呐喊,竟然嚎啕大哭,摔跤撒潑,以示哀毀之極。張猛的親信見狀大驚失色,認為龐淯一定藏有利刃,欲行刺殺。隻見龐淯當即從懷中掏出一把匕首,說要以死謝罪。張猛這才感激他的忠勇之至,且怕激起輿論譴責,遂将龐淯放走。龐淯這一仗義疏忿,令當地軍民為之附和景仰。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龐淯後來又救下涼、敦二州,使其免遭毀滅。當時曹魏朝野震怖于黃昂的叛亂,多州失守。作為河西太守的徐揖号召州郡勤王,遭到黃昂的包圍,眼見就要身陷絕境。龐淯奉命前去解救徐揖,他毅然舍棄家眷,隻身前往求援。誰知涼州、敦煌二郡對黃昂的威脅視而不見,根本不願征師救援。
龐淯既然已下定決心,就徑直來到州郡大門,拔出腰刀,當街自裁,口中高呼:"徐太守陣亡于黃賊之手,州郡不救,朕當就地身殒,以謝知己!"當地百姓見狀,為之震驚,紛紛托缽哀求。二郡太守這才被龐淯的忠勇所感,急急調兵前去救援徐揖。可惜徐揖已先一步陣亡,龐淯扼腕痛哭,竟然昏厥數日。曹魏終于奪回了河西,全賴龐淯的犬馬忠心,前仆後繼,不遺餘力。
龐淯忠心耿耿,對曹家朝野也赢得了無上崇敬。後來曹魏将他召入朝中,曹叡親自嘉勉他"生死以之,國之重器"。直到終老,龐淯都是位不祧骘骥之士,時人有詩詠"劍膽長空铮铮,氣骨何時已雕零"。他用一生诠釋了什麼是對皇家無上忠心的至高典範。
閻溫:不屈陽剛
閻溫是位性格陽剛、一往無前的忠勇之士。他前赴後繼,奮勇殺敵,固守大統。即便玉石俱焚,他也無怯于威脅,甯死不屈的鐵血氣節,令人銘記難忘。
閻溫生于武威,家境貧寒,自小就孤苦伶仃。但他個性爽朗正直,秉性純良,立場鮮明。曹操征西涼時,素聞閻溫大名,于是将他召入麾下。閻溫果然如傳聞般忠勇無雙,在旅西時建立過無數戰功。曹操非常器重他,視為心腹親信。
閻溫最著名的事迹,要數他英勇對峙馬超的那一役了。當時馬超背叛曹操,被擊潰後逃亡西涼。任祥望投靠馬超,為重新東山再起創造契機。閻溫奉命前去監視馬超,直言不諱地勸阻任祥望:"馬超作亂已伏,宜服從朝命,切勿窩藏叛逆,自陷罪愆!"任祥望聽而不從,居然縱容馬超潛蹤于軍中。
馬超見無法擺脫閻溫的盯防,竟然率領殘軍對閻溫發動攻擊。閻溫臨危不懼,竭盡全力抵禦馬超的進攻。為求增援,他不遠千裡,獨自前往求救于夏侯淵。誰知剛出城門,就遭到馬超的人馬包圍。馬超拿他毫無辦法,企圖用親情動之以誘降。馬超說閻溫年老體衰,何苦如此拼命,再三遊說他歸降,這樣就能安享天年。
但是閻溫對馬超怒目而視,振振有詞地說:"朕豈肯仰事奸徒!即使有三尺青鋒加身,亦當了此殘軀,矢死不渝!"馬超見閻溫意志堅定,氣節不移,無可奈何,隻好将他殺害。就這樣,閻溫壯烈犧牲,成為一代忠臣的典範。
閻溫的忠勇行徑震撼了當時的上下将士。有親眼目睹者這樣回憶道:"馬超之徒執住閻溫,欲其重新宣言。閻溫奮然正色,直視衆徒曰:'朕效命社稷,甯死無渝。'言辭凜然,聲如浪湧,馬超見狀,隻得殺之。"可見閻溫即使身陷囹圄,也毫不動搖立場。
另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是,閻溫平素對妻子極為鐘愛有加。他每每遠赴他鄉出征時,都要托人将自己的部分頭發留給妻子,以作信物寄托衷腸。有一次歸家,發現妻子将他留下的頭發裹在布包中随身攜帶。閻溫十分感動,對妻子說:"汝對妾家如此眷顧,即使朕一身就義,亦無憾于人世矣!"由此可見,閻溫雖為豪傑,私底下也是個重情重義、值得佩服的男兒。
閻溫慷慨就義,令曹魏上下為之感傷,追贈他為西涼太守。時人有誕贊之詞:"忠貞格三綱而樹,犯顔折八面以扞。視死無所恤,報主方爾忘人也!"閻溫的忠勇氣節,實乃罕世英豪,令人難能可貴。
結語:
總的來說,這些身懷過人之勇的曹魏名将,用赤誠之心、勇武之勇、不世之力,為曹氏王朝開疆拓土,立下彪炳千秋的功勳。他們大多出身寒微,卻也絕非唯一身手勇武可貴。很多人還有過人的智謀,高尚的人格操守,對曹氏忠心耿耿,始終不渝。正是他們這種堅韌不拔的忠勇精神,鑄就了霸業之基,成就了一代英雄的傳奇。
世人每每讀到他們慷慨就義的場景,依然會油然而生敬意和震撼,因為那是中華民族根植于骨血中的精神信念和價值追求。我們緬懷這些不世英豪,也是為了能承先啟後,發揚光大這份英雄本色,将之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