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劇中,咱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日軍、國軍吃的是雞鴨魚肉,而咱們八路軍新四軍吃的是清粥加鹹菜,真是這樣嗎?
今天來看看抗戰期間,日軍、國軍、八路軍的夥食對比,可能你想象不到,抗戰初期我們八路軍确實相當困難,但由于創造性的工作和沒有絲毫貪腐,後期八路軍的夥食是最穩定、最好的,甚至連日軍都用武器彈藥來找八路軍換糧食!
雄赳赳、氣昂昂的八路軍
01:日軍:初期極好,後期極慘!
太平洋戰争爆發前(1941年),日軍的夥食确實非常不錯,相關記錄顯示那個時期每名普通日軍每天的夥食标準為:精米640克,精麥200克,罐頭肉150克,醬油、食鹽等調味品少許,蔬菜500克,還供應茶葉、甜品、酒及卷煙。
野戰狀态下,每名日軍還額外配有“牛肉大和煮”罐頭以及軍用森永餅幹。
初期的日軍單兵夥食
一份1939年日軍經理部交運清單中顯示,日軍的單兵配給居然還有水果罐頭和海鮮罐頭。
那個時候的日軍的确是兵強馬壯,單兵素質極高。
但随着太平洋戰争爆發,日軍的供給出現了很大問題,日軍夥食開始斷崖式下降。《1941年度兵站營運要綱》中,日軍就開始實行糧秣以當地征集為主,基本停止了從日本本土運送。
這個所謂的“當地征集”,說白了就是搶,搶到什麼吃什麼。1941年8月一次“掃蕩”中,日軍在北嶽區就從中國老百姓手中搶了5萬隻雞!
在屢次“掃蕩”中,大陸群衆也越來越聰明,和鬼子鬥智鬥勇,藏糧的手段越發高明,以緻于日軍很難獲得糧食。
1944年到1945年間,日軍精銳基本在太平洋戰場消耗殆盡,留在中國的日軍絕大部分是老頭兵、娃娃兵,加之我們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開展的抗日活動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有成效,日軍基本龜縮在城市裡不敢出門。别說肉了,連洋芋、玉米都沒得吃,餓得面黃肌瘦。
後期餓成臘肉的日軍
為了活命,日軍開始找八路軍用武器換糧食,這對缺少武器的我軍而言相當歡迎。
1944年,在豫北某地,一名日本中隊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士兵挨餓,居然一口氣賣出了4挺機槍,然後在給上級報告裡寫道,“末年末月末日,我部遭遇八路軍襲擊,丢失機槍4挺”。
1945年,為了友善跟北平的日本鬼子糧食換武器,北平地下黨在清華園附近直接架了個早點攤,雙方約好多少武器換多少糧食,日軍保證拿來換的武器都是貨真價實的,而八路軍保證拿來換的糧食不缺斤少兩。
這在當時幾乎成了一個常态,到抗日戰争結束後,許多日軍的機槍和彈藥都全被八路軍給換走了。
02:國軍:層層盤剝、沒過幾天好日子
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國民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軍隊夥食标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各種鹹菜幹菜總計4兩。
乍看起來還不錯,但這就是寫在紙上糊弄人的,衆所周知當時的國民政府貪腐相當嚴重,經過層層盤剝克扣,真正發到士兵手中的糧,少得可憐。
随着日軍占領區的擴大,國軍的日子每況愈下,吃不飽,根本吃不飽!甚至許多士兵被餓死!
吃不飽的國軍
1940年12月,國軍監察官員巡視駐河南某地的部隊後,向上級報告:
“全連隻有七十餘人。此七十餘人中,經委員逐一視察,其不害目疾者,僅二人。餘均染目疾,且多已失明,或将失明。行動須由夥伴扶攜之。詢以每日幾餐?答,兩餐。問,食何物?答,食小米幹飯。問,還食他物否?答,一月來曾食面條兩次。問,能否食飽?答,均能食飽。言時态度極不自然,以官長在旁,有苦不敢言耶?”
《試論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兵員征補》這樣記載:監察官員于廚房尋得殘餘之小米,尚未煮至半熟,粗粒難下咽。每一兵每日食此種飯二次,每次且限定兩碗,故營養不足,為該處士兵緻疾之最大原因。殘廢死亡率,自亦很大。
1943年9月,國軍通信兵第2團精挑細選了三百多名士兵去接受美式武器訓練,沒想到美軍拒絕接收這一批兵員,原因竟然是這批兵員“瘦骨嶙峋,無法接受教育”。
國軍第91師
當時國軍士兵吃的是有名的“八寶飯”,你可别以為像現在這樣香甜可口,而是因為一碗飯裡摻有大量沙子、稻殼等等雜物,是以被有苦難言的士兵們稱之為“八寶飯”。
蔣介石在他的日記裡痛心疾首地寫道:“軍政萎靡腐敗,難期振作,殊為前途悲痛也。”
陳誠就曾經感歎道:部隊軍官幾乎官商不分,一個個腰纏萬貫,而士兵的生活卻一片苦難。
舉個例子來說說,國軍軍官貪腐到什麼地步?
美軍給遠征軍士兵發放維生素C片,要求每名士兵要當着美國軍官的面吞下去,還要逐一檢查舌底,因為如果不這樣仔細檢查。國軍軍官會讓士兵把藥片吐出來,拿去黑市賣掉......
03:八路軍: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我可以自豪的說一句: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時的夥食供應是最穩定、最能讓戰士們吃飽的。
抗戰初期,特别是1941-1942年大掃蕩時期,我軍确實渡過了一段極為困難、艱苦的日子。但之後的日子卻是越來越有好轉!
軍容軍姿俱佳的八路軍戰士
1944年9月19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頒發的供給标準為:口糧每人每天小米1斤8兩,菜食按月計:每人大竈肉2斤,油15兩,鹽1斤,菜45斤,炭45斤。
另外還間或發點牙膏肥皂和香煙。這種待遇算是相當不錯了,比同時期的日軍和國軍好太多!
夥食不錯!
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因:一是我軍上下一體,不管職務多高都和普通士兵吃的一樣;二是不喝兵血、毫無貪腐行為;三是開展行之有效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行動。
早在1938年1月,延安釋出《關于解決部隊給養困難的訓示》,在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号召各部隊“一面戰鬥、一面生産、一面學習”。
資料顯示1941年,晉西北抗日軍民共開墾荒地30餘萬畝,其中我軍部隊開荒7.3萬餘畝,收細糧9萬公斤、蔬菜28.5萬公斤,養豬4000頭、牛和羊共2000頭。
據《八路軍戰史》記載:1943年,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開荒近20萬畝,收細糧465萬公斤、蔬菜1650萬公斤,織布13000餘匹,養豬1萬餘頭。
同時,群衆和開明紳士們十分認同我軍的紀律與作戰能力,願意資助我軍。
《憶八路軍的後勤工作》這樣記錄道:在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開明紳士們也懂得了“國将不保,家何能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競相主動捐糧、捐款。由于我們宣傳工作深入,政策正确,很快就征收、籌措了一批批糧款,對克服當時困難,保障部隊供給起到了重要作用。
碗裡有肉
單憑夥食就可以看出,為何我軍能在抗日戰争中最兇險的敵後一直保持活躍,并發展壯大,為何我軍能在解放戰争中僅用三年時間就徹底擊垮國軍!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