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時病及藥物預防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志

人體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機體的正氣虛衰,所有養生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養和維護正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是以養生理論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保健、預防理論,想要保持健康的體魄,就需要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機體的抗病能力增強對時疫的感染就會有一定的抵抗及預防作用,本文我們就來探讨一下“時病”( 即六時之氣而引發的疾病)及其藥物預防。

人體髒腑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着對立統一關系,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着對立統一關系。早在《黃帝内經》中就說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冰,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說明人體經氣對氣候的各類變化均有不同反應。

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六氣太過使人緻病,則它們稱為外界的緻病因素,即六淫。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變化,如春風、夏暑(火)、長夏濕、秋燥、冬寒,決定一切植物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人們長期生活在其中,對正常的氣候變化産生了一定的适應能力,是以,正常的氣候不易使人緻病。如果氣候發生了異常或者急驟的變化,如當寒不寒、當熱不熱,不當寒而寒、不當熱而熱之類,這種不正常的氣候當季,人體又在抵抗力低下時,就容易失去相對的平衡狀态,不能适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此時六氣就變成了緻病的邪氣,侵襲機體引起疾病,又稱“時病”。

時病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六氣外感而即發病者可稱時氣,如“春傷于風,夏傷于暑,秋傷于燥,冬傷于寒”。另一種是六氣外感,客于體内不即發病,内伏而待時發病者稱為“伏氣”,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洩;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燥,冬生咳嗽。”又說“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内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由于破壞了五髒适應四時陰陽遞變的正正常律,是以不可避免地導緻人體内外環境的平衡失調,最終發生病變。

六時之氣的時氣病,除了“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更重要的是掌握它、适應它,達到增強機體抗病力的目的。《内經遺篇·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是以“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外因是緻病的條件,内因也是緻病的根據。

養生之法,不但要注意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精神、身體、飲食、作息、衛生等),而且還應根據時宜季節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來調養身體,以适應和保障體内陰陽的相對平衡。

冬季大寒→驚蟄,為初之氣,主厥陰風木。春傷于風,多發風病。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最易侵襲人的頭部,“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主以黃芪固表祛風,佐以桂枝解冬伏之寒邪、和營熄風(桂枝調和營衛),炙甘草培中防克(與桂枝合用,辛甘化陽,以透發其春令生生之氣),姜棗助桂芍調營衛(兼散風、健脾)。此方可于大寒日前後未感病時服之。

春分→立夏,為二之氣,主少陰君火。時當春夏,以春令為主,故多風病;夏初氣溫,易得溫病。故亦主以黃芪固表祛風(兼養肺氣以防心火所克),佐以竹葉清心火(兼解溫熱),金銀花、藿香散春伏風熱(兼解溫毒及挾濕之氣),元參滋水制火(兼解溫毒),白茯苓、黨參助肺防克。此方可于春分日前後未感時服之。

小滿→小暑,為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夏傷于暑,多發暑病。故主以麥冬清心防暑,佐以金銀花、連翹解春伏風溫,五味子壯水斂氣,黨參、白術補其熱傷之氣,甘草瀉火解毒(與五味子合用,酸甘化陰,防暑熱之所傷)。此方于小滿日前後未感病時服之。

大暑→白露,為四之氣,主太陰濕土。時處夏秋,仲夏傷于濕,多發濕病;時以夏令為主,易得暑病。故以扁豆、薏苡仁利濕清暑,佐以藿香透發春夏風暑之伏氣(兼可化濕),生地黃滋腎防克(兼防利濕傷陰)。此方于大暑日前後未感病時服之。

說說時病及藥物預防

秋分→立冬,為五之氣,主陽明燥金。秋傷于燥,多發燥病。故主以生地黃、百合、黨參、蜂蜜以養陰潤燥,麥門冬、甘草瀉心潤肺,白茯苓解伏暑之氣。此方于秋分日前後未感病時服之。

小雪→小寒,為終之氣,主太陽寒水。冬傷于寒,多感寒病。故主以補骨脂、胡桃補命門之火(制寒水)實内以禦外,佐以桂枝益心火防克,解肌透邪(兼散秋伏濕氣),炙甘草培土制水,寒傷血,當歸以補之(兼養心溫經)。此方于小雪日前後未感病時服之。

上述預防六氣時病的藥物除了防其主氣(如春盛于風),治其伏氣(如春伏冬寒),抑制得時的旺髒(如春應于肝,主風),助益失時的克髒(如春應于肝,木克土則傷脾)等作用于外,在調養體内的陰陽氣血方面特别注意補氣。這是基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百病生于氣”,“ 治病之道,氣内為寶”,“ 脾為後天之本”,“ 肺主氣,又主皮毛”,等理論而制定的,說明充實衛氣可抵禦外邪的侵襲。

時病的藥物預防是基于養生以禦邪的理論,具體根據各季節時氣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預防藥。但是素體偏陰偏陽者,或有兼症宿疾者,或有挾雜它氣之時,或氣候反常之時,在時病預防藥的應用上,則又宜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加減化裁,不可生搬硬套。

說說時病及藥物預防
說說時病及藥物預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說說時病及藥物預防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賈佩琰

本文編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