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作者:米粒媽頻道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文 | 米粒媽

孩子有了成就,父母最該做的是什麼?

當然是低調,因為“炫娃”後翻車的實在太多了!

米粒媽寫過一個故事:一個女高中生被麻省理工錄取,媽媽就是在朋友圈裡念叨了幾句,她就被舉報了。(文章戳→北京高中女生被麻省理工錄取,媽媽一條朋友圈,她被網暴+舉報了)

可是偏偏有的家長,不懂得這個道理。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最近,米粒媽看到一個文章,一個女生今年考研上岸,正在公示期間,她特意叮囑媽媽,不要告訴任何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媽媽當面答應得好好的,轉身就告訴了别人,被發現後,媽媽還要擺起長輩的範兒:“我又沒告訴别人。”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女生質問“你不是說不告訴别人嗎”,媽媽立刻就發了火,反而罵起了什麼都沒有做錯的女兒。

如果說媽媽不知道炫耀會帶來什麼麻煩,也就算了,明明女兒一再強調,媽媽也做出了承諾。

這種情況下還洩露消息,對孩子來說,相比對“被舉報”這種未知的擔憂,對媽媽信任的崩塌更加痛苦。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什麼“身正不怕影子斜”、“女孩小題大做”,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媽媽的态度,已經明确向女兒表明:

你的感受根本不重要!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叛逆”的父母,發瘋的孩子

父母時常會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感歎一句“孩子怎麼這麼叛逆”,但很多時候,在米粒媽看來,叛逆的并不是孩子。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家三口吃火鍋點菜。

媽媽去準備調料,交代父子倆點菜,爸爸點完之後,告訴兒子:“你可以選一個你喜歡的。”

小男孩一聽,立刻興奮了起來,拿過菜單看了許久,然後興沖沖地告訴爸爸:“我要紅糖糍粑。”

爸爸一聽,眉頭立刻皺了起來,語氣也變得嚴肅:“别點那個,就你愛吃,你選個别的。”

被拒絕之後,男孩也開始反抗:“可是你說讓我選我喜歡的,我就喜歡這個。”

爸爸又開始給孩子解釋,什麼紅糖糍粑不健康啊,點個肉菜一家人一起分享啊,但不管爸爸說什麼,孩子一口咬定:

我就喜歡紅糖糍粑。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這下爸爸火氣也上來了,直接下令選别的,小男孩也有了脾氣,撅着嘴說自己不選了,爸爸就開始大聲責罵兒子不懂事。

媽媽回來後,兩個大人默契地站在了一邊,共同數落這個隻是想吃“紅糖糍粑”的孩子。

還不會表達的小男孩,隻能在父母的圍攻下哭哭啼啼地說自己不要了,挂着淚珠吃完了這頓火鍋。

米粒媽看完簡直無語,既然已經做出了約定,就要遵守,自己毀約,還要責怪孩子的反抗。

這父母不就是耍賴嗎?

說白了,父母覺得自己有決定一切的權力,是以壓根沒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眼裡。

但在父母如此“威嚴”下成長的孩子,就能變成因為聽話是以順風順水的好孩子嗎?

米粒媽想起了那個自殺的女研究所學生楊元元。

大三的時候,媽媽直接入住她的宿舍,跟她一起擠在那張1米2的小床上。

好不容易挨到畢業,媽媽攪黃了公務員工作,又否決了到西北大學當老師的工作。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沒辦法,楊元元隻能留在武漢漂泊,可即使她自己已經焦頭爛額,母親還一直跟她租房同住。

最後,楊元元想要改變自己,努力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所學生,就當她以為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一個新起點的時候。

母親又跟來了。

她再次住進了女兒的宿舍,導緻同宿舍的同學搬走,其他同學不願意與楊元元交往,楊元元也因為觸犯校規被校上司一次次請去談話。

最終,意識到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母親的她,用最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米粒媽覺得最諷刺的是,母親在她去世後說,她就是因為太内向了,才會想不開。

性格内向不是導緻悲劇的原因,母親的捆綁才是。

永遠活在母親的監管和控制之下,沒有半點個人空間,甚至連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都無處安放。

明明是她的人生,可隻能聽從母親的掌控,活得像一個傀儡,這是一種多麼無力又崩潰的感覺啊。

當父母不尊重孩子,漠視孩子的情感,用“一言堂”實作了自己的目的,在慶幸自己再一次占據了上風時。

孩子隻會感到無法溝通的無力,以及自己的需要被徹底無視的委屈。

到那時,父母不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而是他們拼命想要逃離,比外人還想要疏遠的人。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我做錯了,是以呢”

在洩露孩子考研成功的文章裡,米粒媽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在被女兒發現後的惱羞成怒。

這種像是“反咬一口”的行為,又何嘗不是母親在掩飾自己的錯誤。

想起之前那個私拆女兒檔案的媽媽。

看到女兒崩潰大叫,一再強調拆開了學校就不收的嚴重後果,媽媽也隻是随口說了一句“我又不曉得”。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女兒急得哭了出來,媽媽似乎意識到自己也做了錯事,為了掩飾尴尬匆匆走開。

可事後,她還将監控錄像特意發到網上,試圖讓網友“審判”女兒:

無意拆了大小姐檔案袋,急得哭起來了,吓得小的站着不敢動。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你說媽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嗎?

肯定知道。

隻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她仍然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對孩子的擔憂和憤怒不管不顧。

說白了,就是隻從自身的需求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

紀錄片《不好說特想聽》中,一對母子就有這樣的對話。

兒子小唐對媽媽說,自己上學時因為成績很苦惱。

如果成績好,就能得到媽媽的關心,可成績一旦下滑,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鋪天蓋地的指責。

在這樣的高壓下,他想過退學,甚至坦言如果不是自己承受能力強,可能早就想不開,做極端的事了。

聽到這裡,米粒媽也為少年的他捏了一把汗。

現在的小唐能雲淡風輕地說出這一切,就說明他曾經很可能有這種想法。

按理說聽到兒子的内心剖白,媽媽應該立刻安慰孩子,并且對他表示抱歉。

但小唐的媽媽呢?

“這其實都是小事,每個小孩都會遇到。”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小唐也開始有點繃不住了,他終于鼓起勇氣問媽媽:“你有沒有覺得有對不起我的地方?”

一聽見這話,媽媽立刻就像點燃了火藥桶一般:

“父母對小孩兒有對不起嗎?”

“我管你管得嚴,也都是為你好啊!不是說我就對不起你了”

“你這樣和我說,可能有點不妥吧?”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媽媽像發射炮彈一樣冒出的話,不僅僅是對小唐的指責,更是在掩飾自己的心虛,維護自己作為母親的尊嚴。

一句話總結:我錯了,也是沒錯。

媽媽絕不認錯,看似有了面子,實際上,不僅把兒子越推越遠,還徹底失去了與孩子共享喜悅、提出建議的資格。

因為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下,孩子很難不産生極端心理,哪怕明知父母經驗正确,也要對着幹。

在孩子看來,既然你覺得我的想法不重要,那我也要否決你的想法。

到最後,兩敗俱傷。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愛不分好壞,但行為分

父母的大多數行為都出于愛,可惜的是,在形式上和孩子錯了頻。

《超級育兒師》的馬學琴母女簡直就是诠釋這句話的最好例子。

馬學琴是一位單親媽媽,女兒患有先天性眼疾,無論看近處還是看遠處,都看不清。

空閑時間裡,為了提升女兒的分辨能力,她就讓女兒串珠子、分揀色塊,還要求女兒在規定時間内完成,不然就沒飯吃。

她的初衷也很簡單:女兒沒爸爸,又患有眼疾,現在不努力,将來根本沒辦法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用心良苦的媽媽,理所應當有一個懂得感恩、自立自強的女兒,然而事實與理想大相徑庭。

女兒小小年紀脾氣就格外暴躁,動不動就把珠子全部踢翻,尖叫、打滾,甚至有時候對着媽媽拳打腳踢。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你可能會覺得這孩子就是白眼狼,可當育兒專家介入,給馬學琴戴上一副特制眼鏡後,一切都有了來由。

馬學琴體會到了女兒眼中的世界,她也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内完成自己平日要求女兒的任務。

卻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

也就是說,她每一次嚴苛的要求和急吼吼的催促,在女兒的耳朵裡,都變成了打擊和否定,讓她越心急越挫敗。

正因如此,女兒才會拒絕各種訓練,在媽媽批評時情緒崩潰,甚至失去了積極生活的信心。

節目裡,馬學琴為曾經的自以為是愧疚得流下了眼淚,她從不知道,給孩子帶來傷害的人,竟然是自己。

像馬學琴一樣的“好心辦壞事”,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親子關系的真實寫照。

前陣子,有一個女孩在網上吐槽:媽媽一通電話打沒了我月薪9000的工作。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原來,女孩畢業前,老師幫忙聯系了一份工作,企業和高校也有合作,薪水高,前景還好。

這放在任何一個同學頭上,恐怕都算得上是天上掉餡餅了。

但是,就因為媽媽不願意女兒離家太遠,先是打電話罵女兒,又直接給老師打了1個小時的電話,搞得老師愣是不敢再給女孩工作機會了。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米粒媽真的難以想象,女孩得知這件事的瞬間,到底有多麼羞恥。

更令她難以接受的是,自己從今往後隻能做一個提線木偶。

米粒媽能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想讓孩子留在家附近,有個照應,孩子也能過得輕松一些。

但問題是,孩子真的願意嗎?

正是因為父母用自以為的愛為孩子設定條條框框,試圖入侵孩子的人生,孩子感到窒息,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

父母給孩子願意接受的愛,是皆大歡喜;

父母硬塞給孩子不願接受的愛,就是傷害。

孩子的成長,在父母眼裡,可那些隐藏在報喜不報憂之後的壓力和情緒,父母全然不知。

想起前段時間的一個熱搜,女孩29歲生日,爸爸最關心的不是女兒有沒有賺錢、有沒有戀愛,而是女兒快不快樂。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洩露女兒考研消息、打沒孩子高薪工作:叛逆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很多網友羨慕、感動,但同樣作為母親,米粒媽覺得,這其實應該是父母在孩子降生時最初的願望:

不用非得成為優秀的人,能成為快樂的人就好。

是以,讓我們也找回自己成為父母的初心,給孩子一份他想要的愛。

小事上隻建議不包辦,大事上隻引導不幹涉,放手讓孩子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