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實習生 何金檐
近日,多家國内學術機構、權威媒體相繼釋出了“xxx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引發社會輿論關注。
在多篇官方通稿的描述中,該“歐洲自然科學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号稱總部位于德國漢諾威,由“多國科學家、學術團體建立”,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認可度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而所謂“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則有1700多名,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包括“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獲得者”等。
澎湃新聞檢索發現,國内權威機構公開釋出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當選者”資訊,至少可追溯至2021年。其中,不乏來自東南大學、貴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也有諸如吉林某醫藥公司董事長李盛學、“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彤(注:“中國發展研究院”在全國社會組織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中無備案資訊)等社會人士。
“中國發展研究院”網消息稱,4月21日,“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舉行,王彤獲“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4年4月30日,山東媒體“海報新聞”刊發報道稱,記者采訪了多所相關高校,不少高校從業人員都表示對該校“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一事不知情。其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和貴州大學從業人員回應稱,該榮譽是當事人個人申報,并非通過學校申報,雖然曾聽說過相關傳聞,但校方也無法核實。
随後,海報新聞記者在網上搜尋如何申報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并撥打了排在百度搜尋結果第一位的一家代辦機構咨詢電話。據從業人員介紹,他們稱可以申辦包括“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在内的榮譽,要視申報人的學曆、科研成果情況而定。申報人的學曆按照要求最好為博士及以上學曆,最基本也要研究所學生學曆;科研成果則要看發表過的論文或者取得的專利,費用大約在20萬元-50萬元之間。如果申報通不過,不會收取費用。
南方周末5月6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将“歐洲自然科學院”與錢锺書小說《圍城》中的“克萊登大學”類比——小說主角方鴻漸出國遊學多年,買了張“克萊登大學”文憑,并在歸國後赴大學任教,而“克萊登大學”後來成為“野雞大學”的代名詞。
文章稱,“野雞大學”“水刊”“山寨科學院”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有對假文憑、假論文、假院士頭銜的需求,就有人創造出野雞、山寨機構來滿足這些需求。如果有人隻是想花錢買個頭銜給自己看,其實也無關公衆的事。但是,他們花幾十上百萬謀得頭銜,肯定不會隻是放在家裡自己看,而是要拿出來用,而一旦拿出來用,就成了騙,騙錢,騙地位。是以,有必要戳破“克萊登大學”“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假面具,免得世人上當受騙。
文章指出,事實上,國際上這種投其所好的山寨學術機構并不少見,包括世界生産率科學院、新加坡南洋科學院等等,都被認為是山寨貨。正如國内學界以“發論文”作為學術評價标準,于是就催生了衆多以中國學者為目标的“水刊”,隻要交錢,就能發論文。這種風氣其實由來已久。
頗為諷刺的是,在受到輿論質疑的同時,上述“歐洲自然科學院”5月3日在其網站刊發了一篇緻“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成員”的公開信。該公開信聲稱,由于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的原因,其辦公室“不得不”搬至德國漢諾威的另一個新位址。
事實上,真正在學術界廣為認可的“歐洲科學院”一般是指“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即Academia Europaea。
公開資料顯示,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準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歐洲科學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4個學部、23個學科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歐洲科學院院士主要在歐洲各國的院士中遴選,外籍院士通過率不超過5%。自成立以來,已選出近5500名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簡稱MAE),其中有近9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久前,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汪晖正式當選為2024年歐洲科學院院士。
本期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