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國民經略
2024-05-06 11:57釋出于廣東财經領域創作者
文|凱風
城市競争,不進則退。
01
30強城市争奪戰,誰在領跑?
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全國30強城市基本保持穩定,仍是萬億城市和準萬億城市的主場。
四大一線城市中,深圳以6.4%的實際增速繼續領跑,無論工業、投資還是外貿,都實作兩位數的增速。
在主要城市中,蘇州以7.9%的實際增速,位列第一;而杭州、東莞則以8.2%的名義增速雙雙領跑。

省域GDP解讀:《最新GDP,誰在狂飙,誰掉隊了》
與去年一樣,TOP10城市的守門員仍是南京,而TOP20的守門員仍是濟南,TOP30守門員還是昆明。
不同的是,十強城市中,重慶一季度GDP反超廣州,再次給GDP第四城之争帶來新的變數。
去年,廣州與重慶聯袂跻身3萬億GDP俱樂部,廣州以200多億的領先優勢超過重慶,守住了第四城之位。
與GDP第四城之争相比,第10城之争更加如火如荼。
作為TOP10“守門員”,南京與杭州、武漢的差距有所拉大,而對追趕者的領先優勢不斷收窄。
最具“威脅”的,不是曾經的第10城天津,而是甯波。
從去年全年資料來看,甯波與南京的差距,從五年前的2000億以上縮小到1000億以内,今年或将繼續收窄。
當然,甯波趕上南京的前提,是先行超過天津。
去年全年,兩城差距不到300億元,而今年一季度,甯波領先了近100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産業結構、出口結構不同,不同城市季度經濟占比存在明顯差别,多數沿海城市都是下半年發力。
同時,由于地緣變局、國際經貿局勢仍在演化,開局不代表全局,一季度走勢也無法衡量全年。
城市經濟攻防戰,才剛剛開始。
02
萬億城市争奪戰,誰進誰退?
與10強城市相比,萬億城市競奪戰更為激烈,由于彼此領先優勢不大,經濟位次經常劇烈波動。
第一大變化,鄭州趕超長沙,給中部城市帶來新的變數。
雖然河南經濟遭遇擠水分之困,即使手機出口遭遇負增長,但鄭州仍在逆勢上行。
鄭州之是以如此強勁,主要得益于工業的貢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橫空出世。
去年年底,随着比亞迪汽車工廠投産,鄭州汽車制造業一躍而起。
一季度,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大增44.8%,有力穩住了經濟大盤。
第二大變化,南通、西安趕超佛山,佛山GDP增速罕見墊底。
要知道,佛山去年經濟增速一度領跑同能級城市,更成為大陸第4個工業總産值突破3萬億的城市,一度風光無兩。
今年佛山經濟之是以增長乏力,按當地統計部門的說法:
“工業經濟在過去兩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疊加房地産下行影響,今年穩增長壓力加大”。
沒錯,“有家就有佛山造”,佛山擁有智能家電、泛家居兩個萬億級産業叢集,與房地産的關聯高過一般産業。
不過,随着重要會議提出樓市“化庫存”,北京曆史首次放開限購,住建部要求部分城市暫停賣地,地産有望觸底反彈,給佛山帶來新的可能。
第三大變化是,東莞反超福州,一改去年增速墊底的局面。
早在去年華為新手機釋出之際,我就說過東莞“這座萬億城市,要翻身了”。
電子資訊産業是東莞第一大支柱産業,而手機制造業又是其中最大的主力。
全球6大手機廠商,3個總部位于東莞,除了OPPO和vivo,還有華為。
沒錯,華為總部位于深圳,但以手機為主的終端制造總部卻位于東莞。
得益于華為手機殺出重圍,加上全球消費電子産業開始複蘇,東莞手機産值扭轉了連續三年下行的态勢。
今年一季度,東莞電子資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4%,成為經濟最大支撐。
03
深圳、蘇州、杭州為何這麼猛?
作為TOP30城市的佼佼者,深圳領跑一線城市,蘇州實際增速第一,杭州名義增速第一。
深圳,得益于工業、投資和外貿的集體狂飙,三駕馬車可謂動力全開。
今年一季度,深圳GDP達8314.98億,同比增長6.4%。其中規上工業大增11.5%,工業投資大增80%,外貿進出口增長28.8%。
與往年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強勁托底不同的是,今年深圳工業增長的主力,變成了醫藥制造業、電子資訊制造業,而後者正是深圳最大的支柱産業。
而在外貿方面,深圳一季度進出口首破萬億大關,創下曆史新高。以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機電産品,堪稱主力中的主力。
蘇州,不無去年的低基數效應,但工業強勢反彈也是不容忽視的助推因素。
去年一季度,蘇州GDP僅增長1.9%,不僅增速在TOP10城市中墊底,而且季度GDP被成都趕超,一度引發蘇州衰落的擔憂。
今年以來,蘇州強勢回歸。
一季度規上工業同比增長11%,其中電子資訊、汽車制造兩大行業産值實作兩位數增長,同比增長10%和15.8%,成為最大貢獻者。
杭州名義增速遠超實際增速,或與去年終核GDP調增有關。
衆所周知,去年至今,各地GDP名義增速普遍跑輸實際增速,原因是PPI/CPI等價格指數走低,導緻通脹平減指數轉負。
但也有個别城市,名義增速仍舊大幅跑赢實際增速,原因無非是兩點:要麼是物價水準仍在走高,要麼是統計因素調整所緻。
事實上,杭州無論是PPI還是CPI都未大增,答案隻剩下統計因素一項。
大陸GDP分為初核與終核,年初釋出初步統計資料,年末釋出最終核查資料,每隔5年還會進行一輪經濟普查,今年恰是第五次經濟普查之年。
最終普查資料将會于3季度塵埃落定,杭州GDP會否大幅調增,我們拭目以待。
04
工業強市,為何集體爆發?
從城市經濟來看,工業強市的集體反彈,堪稱今年一季度最為突出的經濟現象。
GDP增速居前的深圳、蘇州、東莞、青島、泉州、鄭州等地,無不得益于工業高增長帶來的貢獻。
衆所周知,制造業與外貿息息相關,外貿的超預期增長,帶動了工業的強勁反彈。
從全球來看,美國等經濟體開啟補庫存之路,外貿需求不斷回升,出口超預期轉好,其中機電産品和勞動力密集型産品表現最為突出。
換言之,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為主的外貿城市,制造業表現都相當不錯。
深圳就是如此。一季度進出口首破1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速達28.8%,占廣東省同期外貿總值的半壁江山。
其中,深圳出口機電産品4389.9億元,同比增長14.4%;勞動密集型産品861.6億元,同比增長61.7%。
雖然工業整體修複,但不是每個城市都在上行,新一輪産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正在逐漸展現。
這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正在攪動各地的工業格局。
傳統汽車工業城市深受影響,而一衆新興汽車大市則從中受益,合肥、鄭州、常州等地,都是後來居上的典型。
然而,這場産業革命的競争尚未到達終局,誰能笑到最後,仍舊懸而未決。
目前,新能源汽車産業淘汰賽正在打響,上百家造車新勢力,最終能活下來的可能隻有幾家。
同理,最終能借助新能源汽車再造新支柱産業的城市,最終的赢家,可能隻有幾個。
05
省會城市,怎麼了?
與工業強市集體飙升相比,多數省會城市表現卻不及預期,而最大的拖累在于消費和第三産業。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一半省會/首府,一季度GDP增速未能跑赢大盤(5.3%)。
省會,往往是一省教科文衛等資源的彙聚地,也是全省經濟、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城市,多數都以第三産業為主。
然而,一季度,包括省會在内的多個超大特大城市,消費增速跑輸全國(4.7%)。
就連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萬億消費城市,也不例外。
更為罕見的是,杭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甚至出現負增長,其中最大的拖累是汽車消費,同比下降17.6%。
當然,“社消”這一資料存在局限性,隻統計了實物商品消費+餐飲消費,而地位越來越重要的服務消費不在其列。
但社消的走勢,也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去年是後疫情時代的開啟之年,接觸性服務業全面複蘇,消費觸底反彈,帶動第三産業集體狂飙。
如今,沒了後疫情時代的複蘇效應,今年各地服務業開始回歸常态,而服務業對内需的依賴程度較高。
然而,提振内需并非短期就能立竿見影,它離不開刺激政策,但更重要的還是經濟增長、收入增長預期。
無論如何,提振内需,越來越重要了。
任何制造産品,最終都需要通過消費完成正向循環,這就離不開内需、外貿的齊頭并進。
外貿一季度雖然高增,但長遠預期并不穩定,地緣格局、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無處不在。
做大内需,仍是當務之急。
檢視原圖 792K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 -
最新30強城市:誰在領跑,誰掉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