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始發于755年的安史之亂,經曆7年多的歲月,終于被唐朝平定。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可是,這場禍害中國曆史的叛亂帶來的負面影響,延續了整個唐朝帝國,乃至後世都對“藩鎮”形成了單方面的恐懼觀念。

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代表的叛亂集團,憑軍事起家,最終也敗于軍事,但他們的破壞卻不僅僅局限于軍事。

那麼,安史之亂到底有多亂,作為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幾次大叛亂之一,安史之亂又是如何結束的?

754年,此時已經69歲的李隆基進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

開元之治的盛世景象,在李隆基的晚年出現了衰敗的趨勢。

不僅整個帝國出現後退景象,就連李隆基本人也放棄了開拓進取的精神,逐漸進入昏聩老矣的階段。

但是,大唐晚期一個重要人物卻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他就是安祿山。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這一年,安祿山才51歲,正是官場上如魚得水、年富力強的時刻。

更為要命的是,安祿山獲得了李隆基的信任與寵幸,将唐朝十路藩鎮把持了三路。

兵力與财力無限膨脹的安祿山,野心更是膨脹無比。

此時的唐朝格局,處在了内憂與外患之間。

外患,當然是尾大不掉的藩鎮,以安祿山為代表。

内憂,則是以楊國忠為首的奸黨集團,把持朝政,蠱惑李隆基,讓他在享樂當中繼續迷失自己。

而緻使唐朝最終走向滅亡的,當屬内憂與外患兩股勢力的敵對與交鋒。

當然,唐朝覆滅有其根本原因,官僚體制與藩鎮勢力的沖突隻是一方面而已,但這一方面被安祿山巧妙的捕捉到了。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提出的口号就是要誅殺朝廷上的奸臣,以匡扶大唐正義,恢複大唐帝國的往日氣象。

隻是,任誰都知道安祿山的口号僅僅是一個口号而已,其實質就是篡權叛國。

面對安祿山的叛變,唐玄宗一開始并不相信,反而對報告軍情的将士持懷疑态度,認為安祿山作為自己的寵臣不會背叛自己。

最終,面對事實,唐玄宗不得不作出應對,隻是唐玄宗的應對處在被動角色。

楊國忠操持朝政,鼓動唐玄宗下令,在756年錯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本能在安史之亂初期平定的叛亂卻進入了長久的消耗戰。

頂替而上的草包将軍們沒有為唐玄宗帶來一絲安穩,反而使得唐玄宗逃出長安,一世英名盡毀。

少了阻力的安祿山高歌猛進,在756年6月打進了長安。

進入長安之後,安祿山猶如進入了寶庫與屠宰場。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他指令手下的士兵對全城進行洗劫,将所有的皇家資産與個人财富搜羅一空,成為自己的個人私産。

然後,縱容士兵屠殺城中官員與百姓,屠殺的對象無分老幼、婦孺,全部被安祿山殺戮。

彼時的長安城,用十室九空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除了财富和屠殺平民以外,殘忍成性的安祿山還縱火焚燒長安城内的房屋,緻使唐朝這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付之一炬,再也找不到一個完整的房子了。

直到此時,唐朝或者說李隆基還沒有下定決心進行堅決的反擊,一味的逃跑成了他最終的選擇。

在名臣志士的逼迫之下,756年8月,李隆基終于大腦開竅,決定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李亨。

李亨的表現要比李隆基強太多,在他的主持與帶領之下,757年便收回了長安,進而又快速收回洛陽。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至于李亨後期的昏庸表現,則是另一回事了。

李亨的上位為唐朝帶來了轉機,在他的授益之下,郭子儀與李光弼迅速崛起,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大功臣。

757年,安祿山被殺之後,安慶緒繼續作亂。

此刻叛軍将目标瞄向了睢陽,企圖通過睢陽打通南下的道路,繼續為禍唐朝。

可是,叛軍在這裡遇到了強大的阻力,13萬軍隊面對睢陽1萬守軍,竟然打了10個月沒有拿下來。

守将張巡也是一個狠角色,縱使城内已經無糧、無樹皮可吃,他也堅持了10個月,隻不過,這10個月裡被吃掉的婦孺、傷員數之不盡。

一場悲壯的阻擊戰,終于換來了唐朝的反攻,再加上安史集團内部的争權奪利,使得這場叛亂迅速被平定了下去。

安史之亂到底亂在哪,這場最血腥的叛亂與平叛,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可唐朝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200萬人的死亡,2000多萬人口的受難,使得唐朝最終走下了神壇,開始了衰敗。